恨鐵不成鋼

當大人在憂慮自身的競爭力時,是否代表小孩子也要開始承受同樣的壓力?

看著DEBBY當地球不是圓的裡說:

有個35歲的台商,看著手下的員工來自北大、清大等大陸名校,總是擔心自己有天被他們比過去。回家修理小孩時,被他媽媽問緣由,他便說:「恨鐵不成鋼啊!」他的小孩已經10歲了,每天仍貪玩,愛打電動。但他部屬的小孩,同樣10歲,念雙語學校,英文呱呱叫。他氣小孩不長進,因為台灣的小孩長大以後,要競爭的,不是同班或同校同學,而是他大陸部屬的小孩!

想到璇。言。璇。語在” 幼托整合 教部統管” 裡面所提到的:

有多少幼兒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去唸幼稚園或托兒所啊?有多少人自己想要去安親班?

這個問題很早就有想過、討論過,也一直沒有一個結論。我們憂慮自己的競爭力,我們也憂慮下一代的競爭力;我們替小孩的未來著想,卻可能犧牲小孩的現在;犧牲了小孩的現在,會不會影響小孩的未來? 而小孩又是怎麼想的? 今天跟大陸比,明天呢? 要跟印度還是某個爬起來的第三世界國家比?

教育教育,教育代表我們對他們的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干預。界線在哪裡? 教育是在決定他們的人生,還是引領他們的方向?

環環相扣,我只是提出問題,無法提出答案。但往好處想,目前至少獨善其身,先讓自己不要成為台勞再說,最少最少,等要有一天在煩惱要不要送小孩進雙語學校的時候,煩惱的不是學費,而是該不該這麼做。

如果我是小孩,我應該會比現在憂慮幾十倍吧……

在〈恨鐵不成鋼〉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