焢窯

去了一趟焢窯回來,卻更加思念童年房子後方的那一塊田地了。

我以為跟童年一樣,焢窯是找一塊田地,大家撿拾乾燥的土塊,小心翼翼地將各塊或大或小、或三角或四方的土塊排成圓心,一層一層地疊起來,慢慢地,窯就形成了。過程中,一方面要讓上圈比下圈窄,最後的頂才能收得起來,另一方面還要小心不要讓一個不小心,整個窯給塌了重來。對小孩子或大人而言,這都是個考驗,太重的、太大塊的不能放,每一塊要放上去,都是非常驚險的一個挑戰。

好不容易,把窯給砌了起來,接下來是生火,先找些田裡的稻草,再來些從附近空地搜括的木材,先小心地生火,然後慢慢等火燒旺,等石頭燒紅。過程中,要小心不要讓木材不小心撞到脆弱的窯,不然辛苦建好的成果一下子就毀了。

等到土塊夠熱了,毀滅的時刻就到了(這也是小孩最喜愛的時刻之一),先將最上層的土塊敲落一些,然後依序敲落上層的土塊。等到火被撲熄了,窯底下也鋪上了一層被敲落的土塊,把蕃薯投入(雞? 那是奢侈的玩意),然後大家一哄而上,把之前辛苦建好的「巴別塔」給徹底破壞掉,最後再用泥土封住,只讓一絲絲的熱氣緩緩地散出。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就是孩童們的玩樂時間。或是玩玩騎馬打仗、或是拿根木材玩玩你投我打,七彩變化球,金雞獨立,英雄的想像和呼喊,在空氣中成形、然後慢慢消散。

太陽快下山了,開窯的時間到了。泥土,依然是熱的,香氣,不斷地惹人一路挖下去,然後,一條條燙手的蕃薯被挖了出來,一下子,全部被分光光。沒熟的笑焦掉的,說說笑笑,直到夜色及家裡人的呼喚,把我們趕回家洗澡。

所以當我看到用磚砌好一半,座落在紅磚地上的窯,遊客只需把幾塊長方形的”特製的紅土磚”放上去,連頂口都不用收,意思一下就好。然後工作人員替你放了一堆木材進去,用瓦斯噴槍點火,然後看著木材熊熊燃燒,烈焰衝天。然後出去坐坐牛車,摘摘橘子,繞了一圈回來時,只看到被泥土覆蓋的「窯」,冒出熟悉的熱氣和香氣。

不知道為什麼,吃著沒有燒焦、也沒有半生不熟的蕃薯,再啃著小時覺得奢侈的整隻雞,童年那種焢窯的回憶和渴望,一點都沒被滿足。

在〈焢窯〉中有 6 則留言

  1. 說起來我堂哥的女兒和兒子真的蠻幸運的,現在大的才念小學三年級的她們竟然還有機會經歷控窯,不過在我的記憶中我好像也才玩過兩次就是了.。畢竟控窯的土塊要稍微曬過會比較好弄。

    回覆
  2. 我們限在還有在用 桶仔雞喔 外面果著麥芽糖 真是好吃到不行 以前阿罵都會用乾淨ㄉ泥土 包在雞ㄉ身上下去悶 哈哈哈 …毛會巴得乾乾淨淨哦 沒辦法 住得太鄉下ㄌ

    回覆
  3. (啊 內容被砍掉了 -.-)
    我表妹是新竹縣的高中生
    他說班上同學考完段考都會去焢窯、釣魚
    看來這是城鄉差距…..

    回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