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here

“So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here” 是 Barbara Myerhoff 的著作 “Number our days”的第一章。我在偶然的機緣中唸了這一章,愈看愈入迷,愈看愈感動。

身為人類學家的Barbara Myerhoff,自述她開始這一個研究的動機,像小說一樣,把我帶回到她坐在Aliyah Senior Citizen’s Center的那一刻,從她的眼,看到Aliyah Center 的外觀,窗上貼的告示;跟著她的腳步,走進裡面的老人群中,坐在Basha的身旁,開始她們的第一段對話:

“Are you Jewish?” she asked.
“Yes, I am.”
“Are you married?” she persisted.
“Yes.”
“You got children?”
“Yes, two boys, four and eight,” I answered.
“Are you teaching them to be Jews?”
“I’m trying.”
“So what do you want with us here?” asked Basha.

他們,是一群猶太移民老人,獨居在這個海邊的城市,一個單房的小公寓,一個小鍋子,裡頭燉著從超市帶回的免費的雞爪。經濟方面靠老人年金度日,以步行為交通工具。Aliyah Center成為他們與其他人,尤其是同屬猶太族群的其他人,一個溝通的管道。
他們聚集在Aliyah Center,參與課程,共渡節慶,享受中心提供的低價飲食,更重要的,有一群與自己理念相同,而且都是同病相憐的人。

他們從種族滅絕裡逃了出來,從東歐來到了這個海邊的城市。許多的親朋好友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卻活了下來。存活罪惡感(Survivor’s guilt)讓他們自問:「為什麼在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之中,我是存活下來,倖免於難的人? 我何德何能?」

他們沒有子女的陪伴,沒有物質的享受,忍受著身體病痛帶來的不便,忍受著城市住民對他們的歧視,但他們堅持著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思維。

Every morning I wake up in pain. I wiggle my toes. Good. They still obey. I open my eyes. Good. I can see. Everything hurts but I get dressed. I walk down to the ocean. Good. It’s still there. Now my day can start. About tomorrow I never know. After all, I’m eighty-nine. I can’t live forever.

從他們眼睛看這個世界,會看到另一個也許是殘酷,但也許是非常美好的一個世界……

在〈So what do you want from us here〉中有 2 則留言

  1. Some people say “life sucks”…but some people feel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even though they are poor in the world
    anyways那是題外話^^”
    人們常透過別人的眼看這個世界,忽略千里遠外的人民正為自己的定位而遭受苦難或是因此發生戰爭
    種族問題/生離死別/愛與被愛,是永遠不止息的課題

    sorry可能這個迴響有點太混沌,因為現在我好累卻好想留言,請見諒(我把你blog設為首頁哦,醬可以看你更新的文,而這是我第一次留言)

    回覆
  2. 自動引用通知: HEMiDEMi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