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 BoF 2006: Track 3

關於當天在Track 3中到底了些什麼,現在已經有其他人詳實地記錄了,包括*KJ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日子* – TWBoF 2006參加心得(track3),楊士範的Log of TWBOF 2006 (一)–阿孝老師演講整理Log of TWBOF 2006 (二)–Portony演講整理Log of TWBOF 2006(三)–Schee演講及BoF雜感等。

講師的部份參考一下阿孝老師的 阿孝札記: 我在「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的講綱、Schee的網誌青年運動會會後觀 – Track 3

我這裡提一些我當天所寫下的Note中,自己覺得可以提出來供討論的部份。如果因為誤解或是記錯,或是有其他的不同想法,也歡迎在迴響提出,或是為文trackback回來。

阿孝老師的部份:

  • 大眾媒體在稿源方面,為了保持供稿的穩定,而使得記者留意像是立法院/警局等地,但也因此造成了像是「立法院每天都在打架/爭論」的新聞。草根媒體(校園 or 一般blogger)則是可以關切在身邊的環境/事務上。我認為「理想上」應該是可以彼此互補不足才是,只是實際上目前看來反而形成了對立…..而且舉立法院的新聞好了,除了開記者會「爆料」之外,應該也有「陳述政策」的記者會吧(不過搞不好立法院實際上真的只有爆料記者會的新聞」,只是大眾媒體似乎認定了觀眾的喜好,而把焦點集中在幾件事/幾個人身上。
  • 「過去的神話是強人政權,現在的神話是紅頂經濟」,我覺得,傾向以「媒體為誰服務」來看。過去誰能主宰媒體,現在誰能主宰媒體,答案就很清楚。為主宰創造神話,以「人民有權利知道真相」來包裝,聽起來就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 大眾媒體的「閱聽人」focus在有經濟能力消費報紙、消費廣告的人,可能是社會的中產階級及以上,換成web 1.0/媒體網站的時代,鎖定的更加精準了一些,變成了有知識及能力上網的人。很不幸地,原來被忽略的似乎還是被忽略了。那麼,到了所謂web2.0/blog的年代呢? 往好處看,門檻下降了(對發聲者而言),要傳達出自己聲音,比過去的校園媒體還更加容易。那麼對閱聽人而言呢? 網路更加普及,拉一條ADSL負擔更少,電腦變得更便宜,新一代的年輕人都具備上網的能力。不過如果消費不起報紙的人,大概仍然消費不起網路,就算blog再容易,對這些人接不接觸得到這些訊息,恐怕仍然是一樣的答案。
  • RSS之於記者,social bookmarks/網摘之於編輯。記者問題該有的RSS一樣有,validate/filter/守門人的問題在社會書籤/網摘/編輯也一樣會有。
  • 我認為拿blog作為媒體,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連結和對話能力,也就是迴響/trackback,這是閱聽人和媒體的對話管道,也是用以驗證、引用的好方式。在下午中時電子報總編郭至楨那一場座談裡面,郭先生提到,當大眾媒體出錯的時候,很快就會有一堆意見/指正如雪片般的飛來,是的,媒體自己會查覺到錯誤的存在,也許記者引用了錯誤的消息,作了錯誤的報導。我覺得,他想表達的,應該是指媒體內部會查覺到錯誤的存在,不過他就只談到這兒。但我認為(也在irc上提出,不曉得他有沒有看到):當雪片般飛來的指責湧進媒體時,除了冷處理,自己「內部檢討」之外,如何讓「還不知道的人」知道之前的資訊是錯誤的? 對媒體而言,這次的檢討,可以避免下一次的犯錯,但是為了面子,可能到最後的下場仍然是Portnoy所說的:『我們已經在監督了,只是他們不回應』。至於原先接收過舊訊息的人呢? 報紙出去了就出去了,現在的「更正啟事」也似乎沒有發揮他應有的作用。對blog而言,藉由迴響或是trackback,要反映不同的想法/validate/糾錯都是相對比較容易。而對於大眾媒體而言,要怎麼做,恐怕又值得再想一想。
  • 上面提到誰能主宰媒體,媒體可能就為誰發聲。就算再民主,大眾媒體仍然要營利,要怎麼辦,到目前為止,我想到的還是公共電視化。至於平面的媒體,我就不曉得要怎麼去降低廣告主對於媒體的宰制了。

Portnoy的部份:

  • 從國外主流媒體的blog這個主題裡,我看到了趨勢是由外而內,由下而上。這個部份,拿來與現在國內的生態相比,依舊是貼切的。
  • 對國外主流媒體的blog而言,似乎關切的還是秩序和品質。
  • Portnoy觀察政治人物的blog,得到了「不使用超連結」,「不回應迴響」,「不與其他blog互動」,「不在blog上對所維護的政策作解釋/辯護」,「『不在位者』較願意開blog」,「走向以親切、日常生活小事為主」等特點。
  • Portnoy提出了「去踹blog」的概念,我覺得非常有趣。就算沒有一個像智利部落格賽馬一樣的機制,我們也可以由blogger到每個候選人blog去拋出某個議題,搜集他們的回應,再自行統整條列比較在單篇文章中。如果不回應,就標示不回應。類似之前這篇周錫瑋和羅文嘉的幼教政策的方式,只是當時只是去搜集候選人的政見,未來要更進一步,主動拋出議題給他們,然後觀察他們的回應。不過我在想,如果到時候每個候選人都沒有回應的話,該如何是好? :p

Schee的部份:

  • 因為時間的關係,Schee講的很急。裡面關於從code 來取代 law的想法因為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詳細的說明,我到現在仍然有點遲疑。
  • 關於從Individual blog到Group blog的想法,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我自己寫不太下去了,我可能會朝這個趨勢靠攏吧。
  • blog/bbs這些網路上的資訊已經開始供給/餵養給平面媒體了,藉著由平面媒體驗證/決定價值後刊出,然後再由blog/bbs引用回來並加以評論/再驗證。這個cycle我覺得蠻有趣的,而且好像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些價值點。不過一樣有一些些模糊。

下午keynote1的部份,改天再說。

Technorati Tags: twbof

在〈TW BoF 2006: Track 3〉中有 2 則留言

  1. 整理的很棒!
    看得出來你有頗多收穫呢…
    Track3最可惜的地方,就是因為場地離福華較遠,不得不準時結束,讓後來Schee的演講有點匆促!

    回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