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hashi 適不適合我?

因為想玩玩Takahashi Method (高橋流),我去參加了 HappyDesigner第一次聚會。 到達現場的時間正好是快開始的時候,有點忙亂地坐下之後(唔….好像坐到了Jedi的位置),沒多久就開始了。

許多簡報類的書籍都會強調,一場簡報的主角是簡報者,投影片本身只是輔助的工具,觀眾的焦點應該在簡報者身上,而不是投影片上。而我想 Takahashi Method 更是把這個原則給大大的強化。投影片變成了簡報者話語中的「重音」、「粗體」、「引號」,所以字要粗,要方正,顏色要單純(黑/白),字數要少(連一句話都不到,最好只是一個詞)。把整場簡報完全回歸到講者的身上。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快」。因為投影片只是話語的重音,所以隨著講者一句又一句的話,投影片必須快速且忠實地把講者話的「重點」給呈現出來,如果講者繼續講,但是投影片停滯的話,聽眾會隨著講者的話語飄走,而忘記投影片的存在(因為投影片上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聽眾停留的地方),要讓聽眾停留,投影片只有變、變、變,也就是說,不斷的「變動」,加上前面提到的「重音」,才是投影片的價值。

也因為重心完全回到了講者身上,投影片變成了「重音」的提示工具,講者本身的魅力,簡報的節奏和話語,就變得極端的重要。一但節奏不對,或是講著講著離題了,此時投影片不但完全幫不上忙,可能還會有扯後腳的反效果。

在當天的「體驗」中,我簡單地提了一下當把Takahashi Method使用在平常Group Meeting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當然,時間匆促,而且以體驗為目的,因此內容只是把想法提出來,博君一笑。不過回來之後,反倒有機會好好地去想,到底要如何「實作」。

「實作」上面會碰到的困難,最主要就是之前提及的「主角是簡報者」這句話。在理工的Group Meeting這種場合裡,簡報的內容常常是:

  • 文獻探討
  • 實驗結果與討論
  • 理論/觀念介紹

台下的人關注的,是理論、是式子、是實驗數據。講者的作用,往往是「投影片的解說者」。當你說,誰誰誰研究發現A現象,聽眾覺得這樣不夠,他們要看到誰誰誰的data,誰誰誰所使用的公式和詳細計算。他們想要知道的不是結果,是過程。只有自己順著過程走一次,他們才會被說服。想說服我某個layer的厚度? TEM秀一下。想要顯示某個衰退機制? 特性圖來一下。偏偏,圖片、公式、圖形、表格,都很難用口語表示,也因此以文字作為投影片素材的Takahashi Method,在此就碰上了挑戰。

我在想,如果一場簡報裡,可以完全不用到投影片,例如像一般的口頭演講,那麼以Takahashi Method作為輔助,使人「提振精神」、「笑到內傷」(有去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應該是非常適合。

在〈Takahashi 適不適合我?〉中有 10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小小研究員的學習之路
  2. 自動引用通知: 小小研究員的學習之路 » 高橋流與卡拉哈哈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