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應該忘記新聞

我跟Decanter在 「報導在哪裡」 這一篇文後的迴響中,討論了報紙在報導「新聞」時與電子媒體競爭時的弱勢和可能的解套方式。

詳細的內容還請讀者移駕到該文的迴響去看,我後來想想,還有一些想法是我想補充的。

新聞專業這個詞對我而言,包括了:

  • 得知新聞事件的管道:當新聞事件發生時,standby 的記者能到達新聞事件的現場,並且採訪新聞,然後寫成新聞報導。跑政治線的記者,要知道政治人物的行程;跑社會線的記者, 則是在事件發生後,到達現場作第一手的報導。
  • 報導新聞事件的專業:每個閱聽人的背景、立場不同,對於同一新聞事件的了解和認知當然也不相同。記者能夠依據所受的新聞寫作/報導的專業,將新聞事件用客觀且合理的方式轉變成文字/影像/聲音等, 然後傳達給閱聽者。

當然在這兩者之下,還有許多更細緻的要求。從電子媒體到24小時新聞台,再到SNG的廣泛使用(或濫用),管道是更方便了,速度是加快許多了,可是為什麼在專業上仍然予人垢病和抨擊? 恐怕是因為第二點「報導新聞事件的專業」不足。在報紙(乾脆說媒體好了)傳遞資訊的過程中,「新聞」被污染了。也許加進了報社自己的立場,也許加進了廣告主希望置入性行銷的內容。如果報紙加了太多的立場和記者/編輯自己的評論/推論,只好把報導改個名字,稱之為「新聞幕後」、「特稿」或是「新聞分析」。這些應該是中性、甚至應該是深入報導的報導形式,就這樣子被糟蹋了。

於是,身為不信任報紙/媒體的閱聽人如我,只好希望報紙能單純地提供報導,讓閱聽人自己判斷。

在我的理想之中,報紙要從電子媒體或是網路手中奪回閱聽人,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步伐,不以快,以深,用另外一個「專業」,找回自己的立足之地。先提供閱聽人客觀的報導,深入的報導,等到找回閱聽人信任,然後更進一步,提供更深入的新聞分析/特稿/新聞幕後的資訊,讓記者/編輯好好發揮自己在該新聞領域長期下來,觀察新聞事件的專業。

只是現在報紙看起來似乎又容易錯估了情勢,直接把「深」當作要「深化自己的顏色」,為了讀者的數量和支持度,搶著鞏固基本盤…..顏色的基本盤。只是對商業的報紙/媒體而言,又要如何叫他們不先鞏固自己的顏色基本盤,考量自己的生存呢?

但是當我看到 Portnoy 這一篇「媒體偏頗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偏頗本身」時,卻覺得自己前面都只是一廂情願地天真。原來鞏固基本盤,除了拉攏自己人之外,還有建立溝通障礙的功能,讓更多人依賴媒體:

所以,媒體偏頗帶給閱聽人的真正問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讓新聞媒體盡可能壟斷溝通管道,藉此維護媒體作為假性政治陣營的代言人地位」,白話一點就是「讓泛藍/綠民眾對泛綠/藍民眾心存偏見,不願意進行人際溝通,而要讓大眾媒體來代勞,這樣大眾媒體就可以繼續塑造偏見,繼續賺錢了」。

如果這樣子的媒體運作成功,閱聽人會不知不覺地再度開始依賴起前面提到的媒體第一個專業:得知新聞事件的管道。這樣一來,媒體就可以繼續保有這些閱聽人,然後生存下去。這麼做的「成本」,對他們而言,似乎是比我前面所提的來得低一些,來得簡單一些。

這樣子回頭看看我前面的期許,也許我還是太樂觀了些。

在〈報紙應該忘記新聞〉中有 3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關於關魚
  2. 自動引用通知: 終極邊疆BLOG
  3. 自動引用通知: 終極邊疆BLOG

終極邊疆BLOG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