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06新聞金霉獎

看到廣電基金公佈的 2006年新聞金霉獎票選結果(有個活動網頁連結,可以下載結果的word doc檔,但是有點大,快15MB) 。

新聞金霉獎的遊戲規則是:

  • 調查對象:社會大眾。
  • 問卷設計:
    • 第一階段:先由專家學者提供2006年媒體新聞。
    • 第二階段:由專家學者初選出35個新聞事件供受訪者票選。
  • 票選規則:從票選名單中至多複選10名。

當時在活動投票時,我並沒有參加,所以不確定是否在票選時,除了新聞畫面和標題之外,是否有對於新聞事件更多的說明,供投票的人解讀。不過從票選的結果看來,被網路上的閱聽人認為是「霉體腥聞」的事件不外乎下列幾類:

  1. 亂爆料:像是排名第一的邱毅爆料,或是排名第九的李全教爆料,不過我認為既是新聞金霉獎,得獎的應該是當傳聲筒的眾媒體們,而不是邱毅本身。新聞媒體本身應負查證之責,避免淪為被利用的工具。就連媒體自己要踢爆某些新聞時,也應該謹慎再三(例如TVBS目前正在進行式的 瀝青鴨事件)。此外,像之前的據氏家族(據傳、據說、據指出),我覺得也應該算是這類獎中的「無名英雄」。
  2. 過於腥羶色:把不宜閤家觀賞的畫面放在頭版(第二名),雖然可能有刺激購買的作用,但是同時也會引起家長或是婦女的反感。
  3. 媒體的角色不當介入過深:記者為了取得採訪的機會,把自己變成了媒婆(第三名),替受訪者代言(第5名),或是造神(第七名)
  4. 不當的對比報導或是推論:新聞有時會找來對照組,可是如果用了不當的類比或是邏輯,或是把不同類型的新聞事件/人物放在一起比,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新聞效果,可是回首細讀的時候卻只會有「笑果」而已。像是排第四的「清廉陳定南v.s貪腐陳水扁」,第六的「扁嫂骷顱頭」,第八的「自殺都是燒炭,燒炭就是卡奴,卡奴就是阿扁的錯」等。
  5. 最後,就是造假,或是渲染報導:像是第十名的「颱風天記者抱樹」。這種行為,會嚴重減損新聞記者及報導的可信度…..

在其他入圍名單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分類之外,還有一些是我覺得很重要,而且愈來愈重要的媒體問題:

  • 記者採訪時的暴力:記者一擁而上,拿著「新聞自由」的牌子,強迫接受採訪,或是斷章取義,要你配合演出,甚至為了效果,故意剌激受訪者(尤其是小孩!)。這些鏡頭在播出時會剪掉,你我也可能只看到受訪者的回答,或是不耐煩的神情,卻不知道記者提問的問題或是方式、態度。所謂的新聞「真相」或是閱聽人對於新聞事件的判斷,可能在完整呈現採訪過程之後,整個轉變。之前民視某集第三隻眼、或是暴民記者實錄這一篇,都是一個例子。
  • 新聞配合廣告行銷:在新聞當中埋入廣告,卻沒有作適當的揭露,不管是平面報紙、還是電子媒體,這個現象不但愈來愈嚴重,技巧也愈來愈高明。很可惜的是,跟前面所提到的其他問題相比,這個問題對於閱聽人的衝擊並不夠直接、深刻。就我自己而言,甚至有時會想,嗯,這是廣告,電視台/報紙可能收了錢,才寫出這些報導,不過沒關係,至少看到美食、溫泉SPA、或是遊樂園等,不會有人因為這種收錢的報導而直接受害(當然,敗興而歸的人恐怕會有受騙的感覺),而且….商業電視台/報紙也要生存嘛。

最後,新聞金霉獎這個活動,讓我想到了之前Portnoy玩過的第一屆雜碎新聞大獎。其實也可以試著用一些現成的平台(我想到的是HEMiDEMi),玩玩這類的遊戲。提名不限於所謂的「專家學者」,可以在自己的blog上提名,把提名的理由說得清楚明白一些,有意見/想補充的人還可以在blog的迴響或是 HEMiDEMi 上討論,然後用群組討論的「推」來辦投票。應該會是蠻好玩的。之前有個群組叫做 格格亂報,也許可以稍加整理,玩個「第二屆雜碎新聞大獎」也說不定 🙂

在〈解讀2006新聞金霉獎〉中有 2 則留言

  1. 其實我個人不覺得這獎項有何重大意義存在XDD
    台灣民眾靠大量的政治新聞來叫囂謾罵,藉以發洩生活情緒
    而許多的部落客也透過文字批評媒體新聞,藉以發洩對現實無法改變的無奈

    這種金霉獎說穿是另一種意識形態的報復手段,對於已經習慣這種你來我往的負面行為的台灣人們,這種法似乎沒有什麼效用

    也就是說,你說”這新聞很爛,媒體人很糟糕”,之後?
    其實需要認清的不只有新聞而是的社會,或許我們傳媒該學習寶來塢文化,縱然虛假,但也是一種良性的社會治療

    回覆
  2. 班圖西撰史者:

    如果只是單純的「意識形態的報復手段」,那可能真的效果不大 🙂

    新聞媒體(或新聞內容)立場不一定是唯一的,也不必要是唯一的。但是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法,那就是爭議所在了。

    我看到這一個活動,從「得獎者」裡,正好可以歸類出某些手法。如果說這個獎有什麼「意義」,那麼從新聞的內容,找出為什麼新聞「會被討厭」的原因,應該是這個這個活動對我的意義吧。

    當然,不看新聞,是一種解決方式;把焦點轉向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不要放這麼多仇恨在新聞事件上,也是一種方式。不過就算不看,新聞媒體還是在那邊,每天去麵店吃飯的時候,電視裡播的,桌上放的,還是新聞。然後,問題就出現了:

    「新聞很爛,媒體人很糟糕,之後呢?」

    這個問題,我目前的想法是:

    找出在新聞報導中,可被公評的「手法」,針對這些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有更多人認知到這一些現象的存在。如果對於媒體的手法更加了解,在看新聞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受到新聞媒體的操弄,不會被導向所謂「政治新聞的叫囂謾罵」。

    想一想,當有一天,我們在看某則新聞的時候,會淡淡一笑:「喔,這只是又一次嘗試要激化對立的無謂嘗試!」,那不是很好嗎?

    ps. 當然還有其他的「之後」,不過這裡就不說了 🙂

    回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