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曾韋禎寫了一篇《為什麼不採90% Ⅱ》,裡頭大量引用了 PTT捷運板 (MRT) 一篇名為Re: [高捷] 有關樂生的高雄捷運問題 的相關討論。
這一串討論我之前在 PTT上看文章時也有注意到,不過再看一次曾韋禎先生的識讀之後,發現我跟他的解讀不太一樣。換句話說,如果讓我用粗體標出重點的話,我們所得到的「結論」不太一樣。
所以我仔細地回想我第一次看到這串討論時的解讀,找出當時讓我覺得是重點,影響我作結論的段落,然後再一次地把它們標示出來。
netc 文說:
機廠內不載客營運,不需要為了舒適度去設置比較複雜的緩和曲線。
根據各家的規範可以看出,反向曲線之間直線/緩和曲線是可以替換的,所以機廠不設緩和曲線的意思應該是:設置直線。而且,「緩和曲線接緩和曲線」的曲率半徑跟直線同,接近無限大。(鄭國雄、張思,《鐵路工程》,頁18-19)
我的解讀是,這在某方面回應了之前 MOTCT的說法,不過MOTCT認為「反向曲線除了直線段以外,還要再插入介曲線」,netc 則是認為在機廠不須這麼作,直接插入直線就可以了。這也與欣陸工程評估報告中捷運局的說法一致。
影響我解讀結果,最主要的部份在這裡:
剛剛重新看了整份報告,迷惑解開了,這整個事件不完全是技術問題。25公尺是「最好有比較好」(如版友所言,有道岔的地方要更嚴格。用個簡單的說法:曲線有超高,但道岔裡頭的曲線不能做超高)
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在46頁捷運工程局的答覆:
「本局認為,確實可行之方案應就營運階段之作業通盤考量,不宜因特定目的而刻意降低設計標準,影響營運及安全;即使因用地範圍之限制,容或有局部降低其軌道線形配置標準,亦應僅屬極少數軌道配置,並預先考量營運階段之操作維修模式與成本;如『期末報告』中全面性降低軌道線形標準,實屬不當,本局再次表達無法接受,以免影響通車後維修及行車安全。」
總之,線形調整技術上並非完全不可行,但整個機廠所有的路線標準通通降低,將來出事情的時候是捷運工程局跟捷運公司得負責,不是樂青、自救會、文建會、欣陸工程,因此捷運工程局他們當然不想買這個帳。
看到「並非完全不可行」讓我有一線希望。當然,90% 的方案到底算是「因用地範圍之限制,容或有局部降低其軌道線形配置標準」,還是「整個機廠所有的路線標準通通降低」,降低標準的結果是「車輛無法行駛/翻車」還是「風險提高,捷運工程局不想負這個責任」(好像是後者),有沒有可以調整的地方? ( 例如再微調線型,把不符合標準的地方再減少),我覺得還有可以施力的部份。當然,這要捷運工程局肯施力才行。
公開審議/討論的這個過程,對我而言比結論重要多了。我還是很期待捷運局或是相關單位能夠再進一步回應欣陸工程的報告結論,或是說,再多來幾次像公民眾意院那樣對話的機會,讓捷運局的專業對上其他專家的專業,回應那些針對方案可不可行的討論,這樣子除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底可行還是不可行之外,無論到最後是什麼結果,至少能夠讓更多的人心服,讓更多的人接受。說到這兒,不曉得行政院工程委員會跟捷運局研議出什麼新的結果沒有?
才過沒兩天,就看到公共工程委員會的新聞稿:
《樂生自救會律師團與工程會溝通,雙方互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