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好像有些繞口…..
最近「宅/御宅族/宅男」又流行起來了,在天下雜誌拿「宅世代」來作文章之後,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又因為邀請了所謂的「宅男」上節目,然後在節目中以事先串好的假劇本和預先套好的台詞加以嘲諷,而引起御宅族的反彈。首先是上節目的五位「宅男」之一在他的部落客上發表了他參加錄影的過程,和經剪接後畫面與當日情境的差異,接著我看到了一些討論,像是wenli的《今天,你有資格活在這世界上嗎?》或是朱學恆的《如果我,沒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資格出生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不過我不打算圍繞著「什麼才是真宅男」打轉。我要做的,只是簡單地替某些文章做一些書摘…..
從族群和歧視出發的話,看看這篇《御宅族的生存權與輕鬆愉快的集體歧視 | Wraecca》吧:
不都一直是這樣?弱勢族群好像生來就是要被誤解和欺負的。
除了御宅族之外,不幸的受害者可還真不少。不論是過去的布袋戲迷和最近的天體營,有醜化潛力的一個都不會少,啊,別忘了同性戀。
還有 wenli 的《今天,你有資格活在這世界上嗎?》中的一段話:
這場宅風波,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它是一連串不理解、不寬容的延續,具有長遠的源流。或許也可說是某種
歷史的必然;因為這個島上,許多人早已失去了同理心,也不再對生活方式與自己迥異的人,抱持著健全的尊敬;對於那些陌生的事物,也毫無一點好奇心;今天是
五個定義不明確,形象受扭曲的宅男在電視上公然地受辱,明天或許又是另一群不擅於自我辯護的族群,成為下一場獵奇表演的受害者。
從娛樂節目所謂的「節目效果」需求來看,龍貓的《還好還好,我不是宅男》:
綜藝節目按照劇本來,這不是作假,這根本是數十年來的常態。在以分工精細著稱的日本業界裡,也有所謂的綜藝節目腳本家負責編寫每一集的內容,哪個來賓該出槌,哪個來賓該憤怒,這全是精密計算下的結果。因為唯有這樣,所有工作人員才能夠配合現場的來賓,共同製作出達到預期娛樂效果的內容。不然,一隻狗跟一隻猩猩怎能堂而皇之地在路上散步?綜藝節目必然有其計算,只是程度或多或少罷了。作假,絕不是綜藝節目的罪惡,無法娛樂觀眾,才是綜藝節目最悲哀的失敗。
再加上摘要大姐姐的見解:
繼天下的阿宅行銷
我猜也有阿宅專輯兩者對阿宅是不同的前者,如同你所說的,想對這群人下定義,卻有抓不住一個說法後來就變成了社群行銷
後者,在我所看來,綜藝節目對阿宅的刻板印象,從這點加以嘲弄不長篇大論了,這種現象真是無所不在,對穆斯林也是
簡單來說,阿宅現象形成原因,有那些內容,那些不同,對於觀眾也許太複雜或本來不相關等等原因無法深究,媒體為求其效果 (比如說很快掌握,或是娛樂),所以簡化其形象,或是或刻板印象加以深化 ,造成一種片面的觀察
記得我跟你講過的框架嗎…對…就用”宅” 這個框架標籤就對了
我還有另一個想法,就是如果”宅”的形象是負面的,這樣的節目也是在畫出你群/我群的畫面藉以區分好/壞, 也就是說,阿宅那樣不是正常的,是社會邊緣的
名詞的操作,定義,爭議,都一樣…(什麼台客啊一類的)
我認為,對觀眾而言,框架是有必要的,不管是在新聞報導上、還是綜藝節目上,不簡化的話,觀眾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吸收,一旦觀眾無法順利吸收,對一則新聞來說就是沒有重點/訴求,對娛樂節目而言就是「最悲哀的失敗」。只是,哪些框架是記者/工作人員不用心、甚至為求目的而不擇手段,導致傷害到了他人,那才是爭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