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大舉襲台」的事件,從大陸黑心食品/進口政策,演變成下架 v.s. 上架爭議,再演變成 2.5ppm v.s. 不得檢出。現在已經導致林芳郁衛生署長下台,金車食品產品下架,並波及大潤發量販店的麵包,以及必勝客(pizza hut) 的乳酪粉等等。
如果你身為一個民眾,你可能跟我一樣,對於所謂的「機台/科學極限」、「某毒物含量對人體危害程度」、「國家標準該訂在多少」等等資訊並不熟悉。那麼,就跟去看醫生該打什麼針該吃什麼藥一樣,「無知」的你我、跟廣大的社會大眾一樣,需要有人告訴我們答案/真相。那麼,你願意:
- 讓一個官員召開記者會,直接告訴你哪家能吃,哪家不能吃。
- 讓一群所謂的專家學者開會之後,把他們討論出來的安全標準告訴你。然後再 follow case 1,由官員召開記者會告訴你哪家能吃、哪家不能吃。
- 讓一群專家學者、外加政治人物、公民團體、相關NGO、民眾等參與會議,參與決策並討論出「安全標準」或是把關機制。然後一樣 follow case 1。
如果你是一個官員,記者 / 老闆 要你快點給出一個答案,以滿足所謂的「社會觀感」。上面的三個選項,你又該如何選擇?
如果你是一個所謂的專家學者,今天被邀去參與決策,如果現場都是專家學者,或是現場除了專家學者外,還有政治人物、公民團體、相關NGO、關心議題的民眾,你在參與決策,或是要替決策背書時,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身為一個民眾,我能體諒事件爆發到現在官員所受的壓力,所以在這種危機處理的情況之下,我不會像《 MelamineFree: Demands 》裡頭所提的,要求參與決策。當然,如果是平時的政策制定時,我是樂見更多元的意見參與的。甚至,在事件過後,我認為衛生署有義務重新檢討之前的決策,以及在危機處理時所做的決策。必要時推翻之前的決策,重新找出一個更周延的方案 — 但那可以是在危機過後,從這一次的危機裡學到教訓,並為下一次的危機做預防。
然而,危機處理中的決策可能是有爭議的。我贊成將相關決策的資訊公開,包括所謂的「專家會議紀錄」、引用數據的來源,以及決策過程中的討論。
我們要求政府—-
第一:我們要看見完完整整、清清楚楚的「專家會議」紀錄,我們要知道所有政府所引用之數據的來源,以及你們採納某些數據標準而非另一些數據標準的理由!我們更要政府各單位停止互踢皮球的消極處理方式!
第二:我們要政府提出全面的食品檢測標準作業程序,而不是「不得檢出」的模糊說法!我們要求政府誠實揭露所有技術與行政上的限制,並訂定針對此類事件,合乎現實狀態與國民利益的標準作業程序!
第三:我們要求開放公民團體、相關NGO參與會議(關心的民眾亦能列席旁聽),讓其他領域的專家或意見團體能直接溝通,並能參與決策。相關討論亦要上網供關心的民眾參考下載。
我們要求相關企業—-
第一:完整公開原物料進口流程,並且在食品包裝上明確標示產品生產履歷!
第二:在官方網站上開闢專區針對消費者疑問即時做出回應,並持續更新各項產品原物料進口流程、製程安全把關標準。
如果你是官員,或是參與專家會議的專家學者們,想告訴大眾你們的決策是合理的? 那麼公開會議紀錄和討論內容,我認為雖然可能讓這個「專家會議」受到更多的挑戰 (要找縫插針總是比較容易),但是也提供了讓人「安心」的機會。不信任黑箱專家會議,就跟不信任沒有檢測標示的產品一樣,因為這都會讓人在下肚之前,考慮再三。
開放吧。
我相信以台灣政府的怕事程度,不管哪個黨在位,都不會公佈的,也不會讓民眾參與決策。台灣的民主程度,還早得很呢…
決策不透明,民眾怎麼吃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