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終於,把光陰的故事看完了。

本來,我是一個連這部劇的存在都沒有察覺到的上班族,我根本不看八點檔,甚至,我還討厭八點檔 (這些,都要歸功三立那些灑狗血的八點檔連續劇)。

大年初二,回娘家,我在指導教授的娘家,切完了要做菜乾的花椰菜,吃了晚飯,開了電視。

看什麼好呢? 我想。

那就看一些特別節目吧。

就這樣,我被光陰的故事精華版所吸引,一段又一段,或是讓人深省,或是讓人莞薾的對話,兩個小時,一下就過去了。

然後是大年初三,

然後是大年初四。

很快地,那二十幾年的光陰,那四十幾個小時的故事,藉著幾個小時的精華版,

我追上了。

黃埔七村 (by PipperL)

的確,沒有質感的佈景,過份強調的腔調,不管是外省腔還是台灣國語,甚至是不合時宜的擺設 (例如最後幾集一美房間的那台美型噴墨印表機),都讓這部戲劇的「擬真」程度,大大地打了折扣。然而,我覺得,那反而突顯了一種真 — 一種二十年前我在老三台的八點檔裡頭看到的那種真。

那個年代,不就是那樣沒有質感的佈景,演員過份強調的腔調,以及因為克難而有 bug 的擺設嗎?

只是,如果只是這樣,那我為什麼還要看在 2008 拍的光陰的故事,為什麼不去找部 1988的連續劇來看就好?

因為,它用了 2008 的口氣,去說 1988 的故事。因為用 2008 的口氣,所以才知道在20年後的今天,什麼是那麼值得珍惜,什麼是那麼難忘,什麼又是那麼令人婉惜。

似曾相似的情節,似曾相似的故事,也許在你我的身上,只是碎碎的片段。然而,就是這些片段,把觀眾,跟戲裡的人物,給一絲絲連結了起來。這不是看別人相罵相害的那種快感,這不是看男女主角一天到晚生離死別的那種發洩,這是一種連結,

一種想念,

一種釋懷,

一種放下,

最後是一種救贖。

問我,會不會再重頭看過一遍,我的答案,是不會。

但是問我會不會再看一次精華版,或是說,會不會拉著指導教授一起看,然後藉著片段的連結,再把我們倆連結起來,

也許會吧。

在〈光陰的故事〉中有 3 則留言

  1. 對我這好久沒看八點檔的人
    這部也是我難得會找時間出來看八點檔
    希望第二部早點出現

    回覆
  2. 還記得上一次看的八點檔是劉文聰的翻仔火,全劇沒看到結尾,因為越拍越爛,差點沒把電視砸了,而光陰的故事如期結束,不拖戲,完結篇後還真是期待partII的上映啊~~

    回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