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要的RD

什麼是 RD 呢? 字面上,是 Research & Development。
有人說是 Rework and Debug,
有人說是 Reverse and Decap,
有人說是 Relax and Delay,
有人說是 R….D 啦 (請用台語)

那從內容上呢?

當年,剛從學校畢業裡的我,腦袋裡頭想的 RD,是像學校接的國科會計畫一樣,嶄新且誘人的題目,期刊跟研討會上最熱門的話題,爭的是誰最先發表,不管是在國際研討會上,在國際期刊上,或在國際展覽裡。只是研究的環境從學校的實驗室裡換成會社的工廠;製作的設備從學校裡的陽春機種換成工廠裡的量產機台;載具也從用單手可拿的放大成要用雙手張開才抓得住。雖說如此,本質、流程跟作法,還是很接近的。

Brain Work (by PipperL)

拿到/找好題目,先作文獻探討,然後決定研究方法跟評量方式,設計實驗,把想到的路都試過一次,碰到問題,去找出機制,提出方案,然後解決,有用的方式留下怎麼做,沒用的方式留下為什麼,最後是討論和結論。如果有能夠拿在手上,看得到的 demo prototype,那最好,如果沒有,至少把量測的結果寫成一份報告,然後做為會社研發能量的口袋寶貝之一,等到某天相關技術或市場成熟之後,再拿出來好好應用一番。

不過公司是營利事業,要養這種純學術或是純研究的研發得花不少錢。國內的公司我看過聽過這種理想研發的單位畢竟不多,大部份的「RD」是另外一種廣義上的定義:將技術/產品導入量產。

所以我們會看到,負責畫產品光罩的,是RD,負責拉電路的,是RD,負責寫軟體韌體的,是RD,負責整程整合的,是RD,負責調單站 recipe的,是RD,負責設備參數調整的,也是RD。

人人都是 RD,人人都出了一份力,人人都掛了研發,只要不是悶著頭生產的,只要是要動腦筋讓產品能量產的,都是 RD。

什麼文獻探討,什麼實驗方法,什麼機制討論,通通不重要,把東西做出來比較重要。

所以研發的過程常常就是在找路,在 try and error。一站一站地,一關一關地,無效的路捨去,拋在後頭,沒人去管為什麼無效,也不在意為什麼有效,只要找出 How , Why 改天有空再來想。(不過時間有限,當然不會出現「有空」的那天) 最後的成果總是最重要的,能不能達到終點,意味著研發的成敗,東西量產了,就成功,東西不能量產,就失敗,一翻兩瞪眼。

這種廣義的 RD 當然無可厚非,只是一來幻滅了不少剛進公司的新鮮人(或是新鮮肝),二來如果長之久往只有這類的 RD,公司的口袋只會愈來愈淺。

我們家頭兒覺得,這樣還不夠。他說 RD應該是「及時將客戶需要的技術/產品導入量產」。三個重點:及時、客戶需要、量產。

量產就不用重覆了,公司要賺錢,難免。

客戶需要當然也很重要,他不需要你做出來賣給誰?

及時當然也很重要,晚了的話要嘛就是客戶不需要了要嘛就是別人捷足先登了。

我個人的想法,是口袋不深的公司,要做到「及時將客戶需要的技術/產品導入量產」,一次兩次或許可以,要出手百戰百勝就很難了。及時,意謂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了超量的事,口袋裡的技術不深,新技術從頭來是需要時間的,即使日夜趕工,投入數倍人力,能夠披星戴月追上的速度也是有限,唯有之前做過、之前失敗過,從半路上或是跌倒的地方站起來追趕,速度才會快。如果口袋裡沒有當年那些不成熟的技術或暫時用不上封存在起來的技術,臨時抱佛腳只會摔著鼻青臉腫。

客戶需要,這更玄了。如果今天客戶直接了當告訴你他想怎麼做,那可能還好辦,至少你知道方向;要是客戶只要達到某個功能,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該怎麼辦? 口袋裡有東西,就算是當年不成熟的,現在拿出來拼拼湊湊,修修改改,搞不好恰恰兜得起來;口袋裡沒東西的,只好想破頭,或是等競爭對手先發表了,才知道方向在哪兒,再想辦法趕上。最高明的,是拿口袋裡的東西兜出客戶想都沒想過的東西,引出客戶的口水,主動創造需求,這才是最高明的。

繞了一圈,兩種 RD都要。一種燒錢往口袋裡塞東西,一種往口袋裡掏東西出來賺錢養公司。如果公司只有會掏口袋的RD,研發能量永遠只會是表面的;如果公司只有會燒錢的RD,口袋裡塞了堆半成品但不能賣錢,也不是件好事。不過我不擔心後者的情況,因為十家公司有九家半,都不會笨到只養會燒錢的RD。而要如何兩種 RD 都養,適當的分配比例,或是只養一份 RD 但是叫他們身兼兩個角色,這就靠老闆的智慧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