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品,如果能夠很準確地找出它的客群,抓住那些人的胃口,而且,那些人還必須具有消費能力,那麼,要賣得出去,甚至賺到錢,就不是難事了。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小小卻索價好幾千元的電子字典,瞄準從國中到高中的莘莘學子們。雖然這些學生的消費能力不強 (就算有消費能力也不太會花在電子辭典上),不過他們的父母卻會心甘情願地從口袋掏出白花花的鈔票,自動買下這台電子字典,然後送/逼他們的孩子們使用。這就是電子子典的獲利模式。
30雜誌,也是很類似的,瞄準了 30 歲左右的這個世代。收入是一般的中產階級,望著比他們早一到兩世代的前輩們,在那傳說中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一路奮鬥走過來,人生已經有好幾桶金,甚至已經開始準備退休。而30世代們,有的才剛存了第一桶金,有的還在掙扎,不曉得為什麼這條路走來這麼辛苦。明明社會環境已經比十幾二十年好很多了,為什麼財富和社經地位的累積卻這麼慢?
心裡那種隱隱的焦急,渴求一個出口,或是一個答案,或是一個救贖方案。而30雜誌,就試著要給這些人一個答案。(雖然我自己覺得答案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像2010/1 月號的《30.40.50世代理財環境大不同》,就用很淺顯卻漂亮的圖表替這群30世代們,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於是,不像一些給中產階級看的雜誌,30雜誌不介紹高價位的藝術品和時尚,也不試著告訴你超級大老闆的成功案例心法。它介紹小小成功者的故事,讓你覺得那些成功的例子離你不會那麼遙遠;它灌輸低/中收入者,如何投資累積自己的財富,存到第一桶金或是拿第一桶金投資 (即使那些投資工具看起來跟 Money / Smart 相去不遠);它用一些不那麼高貴的時尚,一邊給你靈感,一邊剌激你的神經;它用兩代對談的人物,代替你跟那些前輩們,問一些你可能也想問的問題。
因為客群瞄得準,所以我成為了他的顧客之一。但是要cover 這麼多題材,解這麼多苦悶的一本雜誌,難免的,也會碰上東抓抓,西抓抓,卻抓不到癢處的窘境。甚至有的時候,我還懷疑是不是雜誌漏印了,怎麼故事講沒幾句就沒了,馬上又換下一個主題。
不過他真的很適合早上起來,在上廁所的那短短幾分鐘,一方面用文字讓自己清醒,一方面像早餐叨一片土司然後上班似的,翻完一篇報導然後擦屁股沖水穿褲子上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