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2016跨年演講 隨手心得

聽了一年的羅輯思維,當然也就把今年的「時間的朋友 2016」跨年演講給看完了。

說來緣份,我會開始聽羅輯思維,正是從一年前的跨年演說「時間的朋友2015」開始的。不知不覺,就這樣一年過去了。

作為一個羅胖口中廣義的的創業者,在一年的結束、另一年的開始,聽這段演說,還是會不自覺地把那些「回顧」跟自己過去一年中生命的體驗,試著相互印證。外頭 / 中國大陸也許創業還是火熱著,在跨年演說裡,許多話語都是在讓創業者們取暖著,那種 BoF: Birds of a feather的感覺,在後半段總是盤繞在我的心頭。而在會社裡,那股創業者的孤獨卻還是一直揮之不去。憑著印象,寫了幾點,希望兩年後的自己還看得懂。

時間的總和與稀缺

資訊太多,多樣化的選擇,慢慢使得相對來說,時間的價值變得更高了。從這些多樣化的選擇中作出決定,所要花的心思和時間成本,慢慢地也比作出「最佳選擇」所得到的利益來得少了。過去,自覺得到的是在尋找選項的過程之中,所花的時間和得到的結果差異不成比例;現在,連從眾多的選項中作決定這件事,也開始變得不符合效益了。

所以開始有大數據、AI、專家、達人幫我們作決定。我們要做的只是付出較高的成本、以及信任。Google過去提供的是針對某一個關鍵字提供全世界的相關資訊;未來要想辦法只回應一個(或兩個)結果 — 而且正好要是你心裡頭的那一個。回顧 Google Now,這不是從2016開始的,表示Google早就開始注意到這點了。只是藉著AI、語音、Echo,「幫你作決定」這一年一年不斷地進化著。

可是,信任呢?許多媒體已經失去了我們的信任,用著這些媒體的資料的服務、平台、雲端,會不會到最後也失去我們的信任?如果有一個專家,你沒辦法信任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麼乍看之下作決定很「省事」、省下了許多時間,但其實,陰影還在著。

換個場域,過去作顯示器,作Panel的,常會驕傲地說,視覺是人類五感中,最能夠有效率傳達大量資訊的管道。人類有80%的資訊,是透過雙眼獲取的。單位時間的資訊傳輸量(或說是頻寬)好了,眼睛(視覺)是耳朵(聽覺)的十倍。所以作顯示器的,永遠不愁人類不用它,因為它太好用了。而過去幾年,作顯示器的,努力要在你的生活中填滿顯示器,家裡、牆上、桌上、手機、平板、筆電、汽車裡、公車上、站牌、廣告看板、自動提款機、自動販賣機….等,這樣它們才能夠把大量的資訊(包括廣告) deliver給你。但在時間的稀缺愈發嚴重時,顯示器到底是要配合內容,繼續搶占眼球,成為軍火一般,仗打得愈大我賣得愈多;還是要回過頭來想想,顯示器如何幫助人類渡過這個關口?

這,得好好想一想。

認知

我覺得今年跨年演講裡頭所謂的認知,其實可以想像成「品牌」/「定位」的延伸,只是品牌 owned by someone,但是認知可以融合、可以共享、可以延伸、當然也可以獨占。個人可以經營品牌,也可以定位出足以影響他人的認知。而buy in這個認知的人,就buy in這個品牌,成了你的粉。認知也可以是tag,只要這 tag cloud裡頭有幾項是  dominated,夠大夠粗,整個 tag cloud 它就會形成一個很強的認知。所謂廣義的創業者指的是:「只要他試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知,達成更新式的協作,開拓人類文明的新邊疆,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所有這樣的人,不管他是一個打工者,還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也不管他是為了公司在打拼,還是為了他個人在奮鬥,這樣的人我們都稱之為叫創業者。」而要在公司裡頭創造「認知」,我現在的體認還是從打造「個人品牌」或是「專家形象」開始。繼續做下去,會一直開出花朵的。只是「個人品牌」這件事,若是建築在某個「產品」或是「特定領域的專家技能」上,不小心就會跟「做智識的游牧民族,哪裡水草豐美,就轉場到哪裡。」互相衝突了。所以不執著於某領域的知識,而是提升到「建構/解讀一個新系統/新領域」的能力,這反而是過去一年,因為經歷了某些意料之外的變動,而獲得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認知也像是圍繞在你身上的力場,是可以感染別人的。如何善用這種「現實影響力場」,我也應該花點時間想一想,純化一下我的力場。

留下來/走下去的目的

羅胖最後的一段,跟我過去幾年作出某些決定時,心裡的意志是一致的。再寫一次,讓自己意志更堅定些:

所有的努力,除了讓自己更好,都還希望留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

Keep Going!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