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革命 八年後

最近從書架上拿下「我的小革命」一書,趁著寒流來襲的冬夜裡,將大半身子裹在毯子裡,又讀了一次。八年過去了,當年書裡提到的那24個溫柔小革命,現在又在何方?於是決定花點時間,憑藉記憶,找找資料,再看看這曾經的「改變台灣的24個關鍵字」,在時代的巨輪下,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裡頭有一些我比較熟悉的,也有一些我到現在仍是門外漢的。摻雜著瑣碎的印象和個人的想法,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我的小革命

宅男下鄉 / 胖卡.幫偏鄉一圓網路夢

Puncar 這個嘗試解決數位落差的計畫,從八年前的「教偏鄉民眾上網」到今日,仍然還活著。雖然官方網頁上看不出最近活躍的狀況,不過臉書上還是可以看到去年十月活動的記錄。在官網上的「胖卡團隊」,當年史萊姆、Schee、陳力三人的組合如今變成了史萊姆、Jay、AJ、吉米等四人的團隊。Schee 這兩年發表了不少網路治理和智慧城市的心得,而陳力,改到了胖地裡活躍。在這個手機上網普及率超越PC上網的年代,「降低數位落差」這幾個字,可能也要有新的解讀。

公平貿易 / 生態綠.反剝削 助咖啡貧農

這八年的轉變,生態綠應該是最讓我驚訝的 case之一。2014年登錄創櫃版就算了,共同發起人夫妻檔之一的余宛如 Karen,竟然成了立委。而且還focus 在 fintech、金融創新沙盒、婦幼托育相關的法案,三讀通過金融監理沙盒專法《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要挑戰這些新的議題,而且不是只落於評論,是非常需要勇氣的。這些新的議題看法不一,甚至兩極,我相信也沒有定論,推動的不好,不但直接衝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甚至會變成「父子騎驢」的下場。如何堅持理念,並且持續地對話和尋求共識,我想從當年生態綠的本心到今日立委,應該有一些似有似無的連貫的。

創用CC / 豬頭皮.音樂革命宣言

八年後,豬頭皮/朱頭皮仍然在音樂革命裡,然而創用CC之於音樂界,卻好像沒有推廣開來。一方面是消費音樂的模式從CD的購買,變成了串流音樂平台,包括Apple music、KKBOX、Spotify等。消費者自願被綁在這個付費/聽到飽的架構之下,用訂閱制一個月一個月地從口袋掏出一些錢來供養整個音樂產業,而所謂的免費/創用CC,相較之下就似乎沒那麼吸引人了。然而創用CC 音樂並不是消亡,只是保持著「沒那麼主流」的地位。真的要搜尋,還是有一番天地的。而除了音樂,之前創用CC常出現在 blog 裡,早期的 blog 內容並不是付費的,所以用創用CC來保護並釋出是常有的事。而在facebook盛行後,寫部落格的人愈來愈少,使用創用 CC的人也就愈來愈少了。最近另一個慢慢浮起的趨勢(不知會不會成為風潮),是「讀者付費」,包括SOSReadermedium都在往這方面嘗試。不管這兩端的任何一端,都在擠壓創用CC的版圖。雖然個人/商業用的資料不是被吸進臉書等幾大社交服務的黑洞,就是想辦法讓人心甘情願地掏出錢來;但是我覺得創用CC一開始延伸公開和分享的這個精神,反而在另外一個領域開出不一樣的花朵。當年在書裡所提到的「政府出版品CC化」,如今反而長出「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和資料API對接等新玩法。不但促進了政府的透明,也讓那些數據資料能更有效地被利用,轉化出新的價值應用。

公民記者 / 江一豪.一人媒體發聲

公民記者這個詞彙,這幾年好像沒那邊多人掛在嘴邊了。一方面因為twitter/臉書/IG打卡、上傳、爆料、直播的盛行,使得素人報導/鄉民爆料這種跟公民記者動機有些相似的行為大量地發生,雖然沒有有效地凝聚出具有新聞價值和觀點的寫作/報導手法,使得能量常常白白地浪費掉了,但是換個方式來說,公民報導這件事,藉由社交網路工具的便利性,打散埋藏在許多更沒有價值的零散資料海洋中,反倒是回到了真正「草根」的世界中 — 只是價值被稀釋後,更難被發掘出來。偶爾少數成形的特例,也必須在某些社群領袖轉推、分享、爆卦後才開始發揮其新聞事件的威力,不然就是被主流媒體引用成「網友說」、「網路流傳」或是「行車記錄器拍到」。

而公民新聞的網站,Peopo仍健在,只是我已經不在上頭流連。當時間和注意力變成一種稀缺,我的注意力,只能從草根再度回到菁英。無奈的是國內的幾家主流媒體不可信賴,只能仰息新興的媒體和手上日漸凋零的RSS們。而當真正「事件」發生時,即使沒有所謂具有價值和觀點的「報導」,至少也有「直播」這種工具讓你直接接觸某個程度的「現場」,進而嘗試建立自己的觀點。累了些,麻煩了些,但這就是少了樞鈕的代價。

網路社群 / 胖奇趴.部落客面對面搞創意派

Punch party 雖然廣受好評,後來的場次搶票行為變得特別瘋狂,就連曾經是講者的我,也常常搶不到票。可能是因為凱洛愈來愈忙的關係,到了2011,竟然辦了個 Punch party FINAL!然後過了兩年,在2013年底好不容易點亮了Punch party復出場,又暗淡下去直至今日。然而,不管是曾經在台下的人,還是曾經上台的人,Punch party對他們的人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些影響。即使20張投影片7分鐘只能呈現你人生的某一小小面向,可是當你去思考這七分鐘時,你的人生就已經在進行某種程度的轉化了。主辦人凱洛後來成為日本觀光/深度旅行的接口之一,寫了《小島旅行》、《味之宿》等跟日本有關的書,最近好像成了策展人/活動策畫人,負責一些台日兩地交流的活動。她自己部落格的文章變少了,然而文字仍然湧出,只是出現在其他的角落。

社運樂團 / 農村武裝青年.用音樂說理念

跟農村武裝青年的軌跡一直是很久很久才交叉一次。最近一次,是我參加2016 年田中馬的時候,他們受邀在選手之夜表演。不過因為我沒有參加選手之夜,所以對我而言,在節目單上的他們跟我仍有12小時的時差。

在《我的小革命》裡,這一章的後頭是這樣寫的。

政府:聆聽異議聲音。

原因:正因為社運樂團的精神是反體制的,政府更應該尊重、聆聽、尋求對話,這是民主政府的應有態度。

拿來檢驗民進黨政府前一陣子針對勞基法修法的「強烈推動」,真的是讓人唏噓。

環境信託 / 布農奇人.舉債買地搶救家鄉林地

阿力曼的森林博物館直到2017年都還存在著。而在Google裡搜尋環境信託,包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都有持續在努力著。2014年台灣有了第一個環境信託案例「自然谷」,2017年陳曼麗立委辦公室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辦了場「環境與文化公益信託實務暨修法論壇」,但法令和相關規章仍然不友善,包括農地受託、免稅、營利所得、契約、主管機關等問題仍待修法解決。

通用設計 / 小唐狂想曲.用通用設計告別歧視

對於Universal Design (UD),書中所介紹的小唐(唐峰正)現在是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從臉書看來仍然繼續在推動UD和認證等。

社會企業 / 科技濃湯.百億軟體捐社福團體

科技濃湯/開拓文教基金會現在仍然運作著。陽光汽車美容和喜憨兒也似乎都還在運作著。社會企業這個名詞被掛在更多的公司身上,包括生態綠也是。我認為在這一點,社會是有持續地在進步的。

替代能源 / 發電夫妻.向台電說不 打造能源農村

從2008到現在,正好伴隨著一波太陽能產能的興起/瘋狂/泡沫/破碎,然後市場漸漸回到穩定。在目前,以太陽能這種替代能源而言,政府的補貼,仍然是讓此一能源產業繼續活下去的主要薪柴。其他替代能源也是,風力一直有在持續建構,然而扣除了補貼的部份,要跟石油/天然氣競爭仍然是很辛苦的。因為油頁岩開採技術的進步,導致全球的油價下跌,進一步壓縮了替代能源在成本上的優勢。還好自2017年起,石油產國們聯合減產,又慢慢地讓石油的價格回升,進一步地讓替代能源又有了空間。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即使是太陽能板,在製作的過程之中,其耗能和污染的程度可能也不亞於傳統的能源。也就是說,雖然太陽能板在「發電」的那一刻是「乾淨」的,印無法彌補在製程的過程中的「污染」。八年過去了,我覺得除了替代能源的技術持續進步著之外,整個框架裡智慧電網/電力的儲存與再分配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也許這一層面進步的效益,有機會打破光靠替代能源「單點分散式」的不足之處。

手工釀酒 / 一個人釀酒.溫立國的自由滋味

我對北台灣麥酒的溫老闆,一開始的印象是Punch party的贊助商,慢慢地,聽過北台灣麥酒的人愈來愈多。而台灣自製的酒廠,也愈來愈多元。這兩年,隨著餐酒館的流行,不論是引進國外小眾的酒,還是走自釀的酒,感覺已經突破書中所言的障礙。手工釀酒文化有沒有起來我不敢說,餐酒文化倒是有起來。

除了規模擴大之外,北台灣麥酒持續有在推出新酒,查了一下,最新的一支應該是在2017年跟生態綠合作推出的「公平貿易咖啡精釀啤酒」/ 給力啤酒。

光害防制 / 最綠的教授.綠建築達人 亮不亮有關係

隨著 LED 的價格下跌,LED燈慢慢形成能夠與螺旋省電燈泡競爭的態勢。不少交通號誌和路燈都變成LED燈了。而抑制光害的路燈燈罩也開始出現在馬路上,雖然不是一口氣全部換掉,但是的確開始讓人有新的感受。然而由於公用顯示器、LED廣告看板的普及,「會發亮」的物件較八年前其實是變多的。

步道運動  / 徐銘謙.築夢山林 一步一腳印

我對步道真正有印象,是之前看到張諾婭去走太平洋屋脊步道(PCT)的紀錄,和《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Wild)》這部電影。之前對張諾婭印象還停留在,她挑戰完 PCT後,正在挑戰阿帕拉契小徑(AT),沒想到她現在已經挑戰完大陸分水嶺步道 (CDT)了。

而書中提到的「千里步道」呢?2017年正邁入下一個十年,每年還有「守護地圖」的義賣。這些NGO,雖然平常不在我們的雷達上,可是他們似乎很認真地活動著 — 在屬於他們的同溫層內。

dawn of 2018

其他的11個案例:

從再次讀完「我的小革命」一書,然後決心追蹤書內這些案例的後續,不知不覺,兩週就這樣過去了。而心情,也從一開始的有一些些擔心,慢慢地安心了。生命,自會找到出路。不見得會擴大茁壯,侵入一般人的臉書同溫層內,然而在屬於他們的圈子裡,在屬於他們的同溫層裡,應該還是活活的好好的。畢竟,有的時候,小規模才能保持社會的多元,再加上大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未來時間愈來愈稀缺,與其奢求一大群人每個人微乎其微的一點點注意力/時間,還不如著眼於一群具有一定能量的長期關注者。否則即使偶然搶到了一兩次眼球,得到了讚,那又如何?

也因為這樣的(放心),後面的11個案例,我就先擱著了。

本書的作者們:

而本書的作著們,當年的中時「調查採訪室」五人組,包括何榮幸、黃哲斌等,現在又在何方?何榮幸、黃哲斌都已離開中時,卻又繼續為媒體貢獻著。何榮幸兄在《報導者》奮鬥著,而報導者也是我少數定期定額贊助的媒體,就當是花錢訂報的。哲斌兄現在除了在媒體上的專欄之外,在網路上的活動也從臉書移民Medium ,在那兒耕耘著自己的天地。謝錦芳還在中國時報擔任政治兩岸中心副總編輯,郭石城在中國時報擔任生活文教中心副總編輯,高有智在2012年離開了中時,現在投入原住民電視台,繼續為小人物發聲。

而現在的中時,相較於書裡所提到當年裁員一半的六一八震災,更加沈淪/退化/邊緣化了。當年還會邊看著主流媒體罵媒體,現在中時/聯合/自由這三個「主流媒體」已經一點都不在我會想看的媒體名單上了 (除了某個例外)。反倒是前幾天跑步進超商補給時,看到有個老阿伯坐在超商的窗邊,拿下眼鏡,瞇著眼攤開一疊報紙看著;結完帳出門,轉角一台老摩托車,旁邊一個中年大叔蹲在地上,單手拿著一摺報紙讀著。這應該是我這過去幾年,看到「同時最多人在讀報」的場景了。

Dawn of 2018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