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Phone作為相機主力的2020

計算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數位運算、來輔助或取代傳統的光學攝影。舉個例子來說,現在手機上的人像模式,靠的不完全是大光圈鏡頭的淺景深,而是在後續的計算裡把非主題的背景或是景物模糊化。夜景模式也是,打光模式也是。就連在傳統的單眼相機裡,套用變形修正,也算是一種計算攝影。2020年,我開始試著用手機的相機取代單眼。一方面是因為年初換了一台 iPhone 11,1200萬畫素的相機,廣角和超廣角,有人像模式和deep fusion,應該是符合日常生活所需的影像記錄。另一方面,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出門的「爸爸包」已經不需要了,但空出來的空間並沒有容納相機,而是整個包包都不帶出門。一串錀匙、一支手機、最多再加一個錢包,大概就是我出門的配備。

一月底、過年返鄉,一支手機,記錄年夜飯和過年的行程,好像撐得住。除了拍食物時,習慣的淺景深不見了,得靠近靠近再靠近,才拉得出主體和背影的差異。iPhone的低光效能,在早晨出門跑步時,給了不錯的記錄能力;而託計算攝影的福,只要有藍天白雲綠地,再加點順光,拍出來的景物照就自帶HDR風景模式。最棒的是自拍的時候,用前鏡頭即可得到可用的畫質。要跟孩子自拍全家福時手機推出去就可以,不像單眼還要找個地方架著。

二月,試著用手機拍花,如果要用人像模式,得離得夠遠,花朵太小。最後還是跟食物一樣,把手機的鏡頭嘟上去就是了。

四月,親友來訪,整間屋子好不熱鬧,孩子們玩耍著。想要拍出孩子專心的照片,發現手機的望遠鏡頭不夠遠,靠得太近,又抓不到孩子的自然。另外一個困擾是孩子動態時,手機相機的反應太慢,構圖跟快門的時機跟不上。但是可以一口氣開連拍去碰運氣,抓住對的一刻,然後再靠crop重新構圖。

五月,試著用iPhone拍全家福,多人的人像模式基本上是半殘,最後是靠 Focus 這個app慢慢地把拍照的人們跟背景分開,才修出一張能看的全家福。

六月,購入 DJI Osmo Action,開始用超廣角的影片紀錄,只能說錄影跟拍照其實很不一樣,更別說剪輯了。時至今日,那些拍好的素材仍然堆在硬碟的角落,等待某天我開始去剪它們。

七月,帶著手機,去澎湖玩了五天。單眼相機放在行李箱裡,目的是拍花火用。其他的場合,從飛機上到海邊,都靠iPhone 跟 Action。少了一個單眼包包的確變得輕鬆許多。像澎湖這種好天氣大晴天拍起廣角來也非常順眼。不過電力噴得很兇,機身也會發熱,早上/下午/晚上大概各要充一次電。當然,這也與拍的數量有關。不管如何,這麼多天的出遊,只靠一支iPhone,我覺得是堪用的。當然,回來後用iPhone整理照片,就另當別論了。許多照片在iPhone螢幕上看很OK,但放到電腦螢幕上卻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低光環境下,雜訊或是手振/對焦模糊還是蠻明顯的。

十一月,今年唯一一次的馬拉松賽事。本來是想靠著Osmo Action作紀錄的,結果才跑不到20分鐘記憶卡就出了問題,最後還是從腰包裡把iPhone拿出來紀錄。在跑步時,iPhone的體積並不適合單手操控/錄影。而且錄影真的蠻耗空間和電力的。跑個半馬下來,斷斷續續的紀錄也把iPhone操得需要充電跟清空間了。

十一月底,我把過去一年的照片,挑了一些洗了出來,更新相片牆。除了一張用單眼拍的花火之外,2020的作品全部都是用手機拍的。在整理照片的過程中,就像前面提到的:順光、晴天、靜止人像、主體單純的照片,成功率高,自動最佳化調色的結果也讓人歡喜。至於夜拍、低光、運動等,雖然在手機上拍完感覺「哇!手持夜景耶」覺得計算攝影好厲害,可是真要洗之前放到電腦上看,還是覺得「嗯嗯嗯…我覺得不行」

有些事情,還是得靠專業相機來。

但是有些時刻,專業相機就是不在手邊/不方便。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相機的新主流,我想短時間應該不會改變。我也沒有想要改變這個潮流,平常拍照,我也已經習慣用手機。能了解器材/手機的限制, 算是2020一年下來,自己在攝影上的收穫吧。

但是某些場合,我還是想念我防潮箱裡的單眼。2020年出動單眼拍的照片,只有去年跟前幾年的25%。

別急,2021在前頭等我呢。

 

 

在〈用iPhone作為相機主力的2020〉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