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後證明,上週約定好的「把拔祝你有快樂的一天!」太繞口了。
小平安開始發揮創意,自己改成比較順口的版本:
「把拔祝你一天順利!」
「把拔祝你台北順利!」
會說台北,是因為去年工作上有些成果得了獎,主辦單位今年說要展出。雖然已經交接,但是去探個班看一下,好像也是天經地義。
結果才說我要上台北一趟,行事曆上就出現了幾個新的約會。有的從西台灣飛回來看展,說要在會場碰面;有的邀我去他公司喝個咖啡;連 ex-team building 都約在台北。於是,很輕鬆的探班就變成了meeting;隨意搭台鐵區間車晃上去就變成了高鐵;便利商店買個三明治咬一口變成了要訂位的餐廳。
探班這件事最後變成了行程空檔間的行程。
也有在想自己是不是閒不下來的性質,是不是那種看到行事曆空空寫「今天沒有其他的行程」就會心慌的人類。
過去的一週,即使電腦的行事曆寫「今天沒有其他的行程」,心裡還是想著「週二 9:00-13:00 追劇」「14:00-16:00 再解決一本書」。不習慣空白的生活,也不習慣空白的時段。
回想一下,過去生活中一有碎片時間,就拿起手機看個幾則推,下拉一下臉書,把這些碎片時間填滿後,感覺生活比較「充實」了。久而久之,真的給了一整塊的空白時間,真的給了一整塊的空白年月,你的對策是什麼?
短的碎片時間用手機填滿;中的空白日 (像是補休) 去銀行辦一些工作日才能辦的業務;長的 Gap year呢?
這是行事曆焦慮嗎?
說到行事曆,要提一下 GTD (Get Things Done) 裡對於行事曆的定義。
行事曆跟待辦事項,或是專案裡的 Next Action 其實是不一樣的。行事曆的特點是有明顯的執行時間 (例如跟OO約好某年某月一起吃個飯),而 Next Action 則是只要有空,就可以安排時間去執行 (當然,還有地點和Context的前提,不是真的有空就可以做,但我就先不展開了)。
如果認真想一想,現在腦袋裡那些安排「今天下午做什麼」「明天早上做什麼」的規劃,其實不是行事曆,而是next Actions。這些空白的時間,當然可以像畫布一樣,留白。不過也可以隨著畫家自己的意志,揮灑。想畫就畫,不想畫的留白。
想一想,這樣的彈性,就不能算是行事曆焦慮,而只是自己想要把 Next Actions 塞進生活的空白,只是自己忍不住想要拿畫筆把好好的白紙上填滿。
這個時候,只要給自己一個深深的吸氣,停下伸出去的手,慢慢的把呼氣,呼氣~~~ 畫布,依舊可以是白的。
讓我再試試吧。
回到台北。
即使去程被掐了時間,回程仍然有自由的空間。回程我特地找了台鐵區間車,想了解這兩者的體驗是不是值得票價上的差異?
簡單說,時間上 2X,車票 0.5X,這刀法真的蠻精準的…
在乘坐體驗上,高鐵還真的是物有所值。台鐵碰到誤點就算了,竟然還有急煞。不過短程來說我還是喜歡台鐵,不管有沒有座位可以坐。
而原來規劃在台北的行程,預計要碰面的人碰到了,意料之外的人也碰到了。有人的常常碰面,一個眼神,兩句問候,就知道最近的狀況 ;有的人一期一會,的要有機會可以坐下來聊聊,才知道啊原來再三年就要回來了,才知道原來小孩再幾個月就要誕生,最近正物色新的房子…
碰到同一世代的還可以聊聊彼此的處境,聊聊「你就這樣繼續下去嗎?」。但也許因為扭曲過久,也許因為賽道跑得太習慣,大多數的人都是「喔!我知道你只是還不便公開的心照不宣!」
只能說,
「我不是騙子」這句話,
是無法拿來驗證誠實的人的。
那怎麼辦呢?
『time will tell.』
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