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週記 04: 中年的gap year做什麼?

結束兩天的 g0v summit後,本週回歸到原來計畫好的軌道上。

在原來的計畫裡,這個月的重點是:Farewell party、耍廢、跟整理家裡。


每次參加「認真」的研討會或是workshop (不是坐在底下滑手機的那種) ,從事前的行程跟場次規劃,會議中的筆記和快思,會議後的筆記整理/補完/follow-up 跟慢想。一整天下來總是會讓我有腦袋被抽乾的感覺。
g0v summit 就是給我這種感覺。雖然這領域離我有一段距離,以旁觀者的角度我也不需要問什麼問題,但是啟用這部份的思考,著實吃掉了我不少電力,也增加了一些我的焦慮。

焦慮的地方是,雖然一開始期許自己找到能貢獻的著力點,但真的站在攤位前,看著技能貼紙上一格又一格的技能,卻發現自己特化過的領域不在裡面,總是會讓人懷疑,自己擅長且有興趣的技能,是不是只有某一兩個大公司/組織,才能夠容納自己? 如果把這特化過的領域放一旁,改用比較通用的技能組呢?這樣子還有能貢獻的地方嗎?(就像小白去寫程式)

當然自己也知道,特化過的技能組合是緣份加刻意加時間培養而成 (請參考賈柏斯「一點一點連成線 / Connect the dots」的那場演講) ,combo連成線之後,構築起我專屬的競爭力和不易被取代的角色特質/個人品牌。然後順著這條 fitting 後的線繼續外推,日子過得就比較舒服。不過當自己查覺到這「人生自動導航」 的生活之後,反而問自己,那接下來的20年 (更正,應該再10年吧) 你要繼續走這條外推後的道路。那10年後的20年呢?

10年後,我應該沒辦法做自己現在喜歡做的事了。也許是職位和角色的改變,也許是體力和心力的退化。我要當那個「被拔擢到無法勝任職位的彼得」嗎?還是趁有機會,研究一下10年後我,在未來的20年 (55-75歲),「可以做些什麼」?

這就是我在這中年的 gap year ,所想要尋找的答案…之一。

答案還沒出來,畢竟才一個月。

而且同時還有其他的題目要解,先讓我賣個關子吧!


上週寫完週記後,看到綠角提出一篇他的舊文:收入增加後,你不該省的錢(Money Well Spent)

裡面提到幾個他認為需要「多花錢」的項目:
1. 強化自身專業與事業優勢方面的花費
2. 更好的飲食與生活型態
3. 花錢讓自己有更多的人生體驗

我認為在無業遊民的這一段時間,多應該著眼的是第二點,以及修改過的第三點。
所謂修改過的第三點,我覺得改成「花錢和時間讓自己有更多的人生體驗」。因為這個時期的我,可是拿了不少錢兌換成「時間」,這是平時不容易做到的事。


本週的Farewell party,成員是之前一起合作案子的 PJM (Project Manager) 跟 Account PM。一般來說, PJM、Account、跟 Project Leader / RD 通常是需要合作但又彼此對立的關係。當在同一個案子下合作時,往往因為立場的不同 (規格 / 時程 / 可行方案的選擇) 等等,必須透過不斷的角力和妥協來讓專案能繼續推進。在上一個專案有不錯的成果後,上頭為了擴大戰場,於是拉了兩個新的 PJM跟 Account 進來幫忙。身為部門新人的他們兩位,就被丟進這個案子了。除了跟各自的前輩了解專案的現狀和所分配到的任務之外,由於我是從day 1就負責這個專案的,因此也要當成他們的google跟歷史小老師。在他們被前輩/member釘時,我亦或出面緩緩頰 (平時對立的人都緩頰了,其他人的力道就變弱了),亦或私底下跟他們說怎麼做會比較好。

也因為這樣,檯面上各自立場不同的我們,私下講講幹話,complain一下自己的老闆,是沒有問題的。
之前我總笑著跟他們說,你們兩位各自的老闆再這樣子玩RD玩下去,我就丟 badge 給你們看。
然後我就真的離開了 XD

這樣保持距離卻又有連結的關係,沒想到可以持續到我離開。我們可以聊某一個職位到底內轉過去適不適合 (三個不同的角度,真的很特別);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試著去預測專案的走向;三個人正好在職涯裡身處不同的時間點,可以分享彼此碰到的問題,和自己認為的解決方式。

希望未來有機會轉成定期的聚會,畢竟這是一段難得的緣份。


規劃了兩天在家裡追劇,把美食無間重啟人生給吃完了。

上週的聚會裡同學大力推薦重啟人生,正好 KKTV 有21天 VIP,就花了兩天把10集給追完了。
如同學所說,第一集真的要很有耐心,撐過去之後,就可以享受被編劇帶著走的節奏,同時享受人生重來的「無趣」和「改變」。當然,請不要用嚴格的眼光去解讀科學的成份,雖然平行宇宙可以解釋部份,但我覺得比較像是幾個人被造物者/外星人/上天丟進去實驗的chamber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實驗。
較讓我喜愛的小地方,是裡頭對於日本人心態的描寫。某些民族和文化營造出的那種「空氣」跟「讀空氣」的作法,被編劇不客氣地用主角和旁白的台詞給直白地說出來,有在職場或是和日本人打過交道的,真的會拍大腿「對!就是這樣!」;另外就是音樂/日劇/演員的回憶殺了。劇中的時空橫跨40年,正好跟我有高度的重疊… 即便我無法說出裡頭那些經典的歌名,但旋律響起時,總是會讓我又有 deja vu的感覺。

至於劇情的合理性,再次聲明,一定要刻意放手…


最後,是整理家裡。

本週用了兩個半天繼續整理家裡,其中一個半天是underhood的改變。把某兩個櫃子裡的,十幾年前的水族相關用品給清掉了。只留了缸子本身。空出來的位子也許某天用得到吧,我想。但比較可能的是過幾年送人或是清掉;另一個半天,則是讓十幾年不見天日的「掃地機器人之道」重見天日。

當初本來就有規劃家中掃地機器人要負責的範圍,路線,和對應的家具規格 (如沙發椅腳的高度) ,只是孩子出生後,家中的巧拼、遊戲墊、玩具、包包,置物櫃把這塊區域給蓋了起來。當然,現在要一口氣回到剛裝潢好的那一天,真的不容易。但總是可以試著開始。找了一個下午,把機器人的路清出一塊之後放它出來跑一下,記下幾個可能要再調整的地方,寫進 NA 中。雖然之前規劃機器人是在上班後某個時間定時出來清掃的,如果人在家中可能會互相干擾,不過先把機器人之道重新建構起來,出門的時候還是可以讓機器人出來服務一下。

夏日的陽光,透過窗口斜射在沙發和清理過的磁磚地板上,好像開始找回一些些當初把這個家建構跟規劃出來的那種味道了。雖然只有一點點。不禁想起,過去十幾年,我到底在做什麼?怎麼會把家裡搞成這樣?

繼續吧,一天一點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