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在會社的十幾年間,我真的「走上街頭」,也只有反核跟太陽花。
就像最近在社群上的「老人」自嘲:「十年前太陽花,十年後又要再上街頭」
嗯,這次我也回來上課了。
不過自己畢竟被社會摧殘了十幾年,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但是不是能馬上造成期待中的改變 (例如讓國會擴權法案不通過?),真的不要期待太高。更悲觀的想,我們這些在外頭喊的口號,他們裡頭聽得到嗎?會有「感覺」嗎?
不過 5/21 回來的路上,我樂觀地想,即使聲音他們聽不見,但是5/21晚上數萬人聚集的影像,應該比所有的口號都大聲吧!
等到 5/24 晚上,看著比5/21 多出更多的人群,加上全台其他地方的串連活動,這個想法更加明確。
這些現場的影像,一定有 something 傳達到那群在立法院內的人,一定有 something 讓黨團,讓幕僚,讓文膽們開始討論該如何應對。
而不樂觀又不悲觀的想法,是「這只是種子」,還沒那麼快開花結果。必須用論述去影響身邊的人 (不是指責!不是嘲笑!),讓想法發芽,未來才有機會開花結果。這件事,就不一定要在青島東路上做了。在家裡,在朋友間,在社群裡,在blog裡,應該都是有機會了。
所以這週,我上的是公民運動課。
以下文長 (6000多字),流水帳,想看再看。
5/21,青島東路。
5/21,小白如我,送完孩子上學後,回家把背包扛到肩上,搭上最近一班的火車,往台北車站出發。能夠做什麼? 現場便看。
太久沒上街,已經不知道背包裡該裝什麼。前一天晚上 google “上街抗議 裝備”,結果得到一些香港反送中活動中,民眾攜帶的「裝備清單」。自己在「出門席地野餐」跟「上街遊行抗爭」之間搖擺著。最後帶了一張小凳子(沒用到),一張小野餐墊(沒用到),一條毛巾,一個背包雨套、一支傘、一瓶水,還有最重要的,行動電源。
出門最後一刻想了又想,還是把輕便的跑鞋換掉,換上厚重的登山鞋,應該沒有要走什麼路吧,登山鞋至少防水。結果,這雙登山鞋跟背包雨套,變成5/21 最佳 MVP 裝備。
早上10點左右到青島東路,人潮還侷限在青島東路上,程度大概是園遊會程度。棚子還在搭,但是已經開始開講。順著人流慢慢往前,拿了標語,默默地漂到舞台前的搖滾區,坐下。後來才知道我有多幸運,傍晚我出去吃個晚餐,要回去時就已經完全擠不進去了。
台灣人權促進會搭配賴中強律師,以及各個不同的團體/聯盟輪流上台,除了解說現在的狀況外,也帶著大家喊口號。因為過來之前已經對某些議題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再加上自己對口號這件事情有一些些潔癖,所以其實一開始是沒有完全投入的,反而有點帶著觀察者的冷漠。
印象中的口號有:
- 沒有討論,沒有民主。
- 過去半分鐘,今日三分鐘,民主不是三分鐘
- 我藐視現在的國會
- 記名表決 歷史負責
- 輪流請假 公民排班 捍衛民主
- …
現場的氣氛是一波一波的,講者的群眾魅力真的很重要,防水 LED大螢幕 (不好意思職業病) 的轉播也有挑動群眾情緒的效果 (ex: 韓國瑜的畫面 或是 沈伯洋的畫面)。12點左右,苗博雅上台,群眾的魅力真的無法擋。論述的白話程度和流暢度像是已經SET好幾次的combo,一波一波地把群眾的情緒和認同給帶了起來。他的 七大盲盒組合拳 比喻很有趣,也很貼切。 我也非常認同如他所說,最擔憂的不是這法案今天被用這套手法通過,最擔憂的是未來其他的法案被用這套手法濫用。
note: 這裡指的手法,是指 委員會時保留不討論 – 協商時不討論送院會 – 院會提出多個版本,但都不是真正版本 – 真正版本用修正動議在最後一刻提出,且內容大幅修改,提出後立刻用停止討論和表決強行通過。
另外一個他提醒大家的觀點:rule by law, or rule of law (法制,或是法治?)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套組合拳,流程合不合法? (大體上) 合法啊! 但立法委員身為立法者,對法治和立法精神不可謂不了解,但卻知法玩法。而且還是用在讓自己擴權的法案。
盲盒組合拳被開發出來了,未來如何避免濫用? 要叫立法委員修法制止自己濫用嗎?
這盒子打開了,恐怕沒那麼容易關上。
當代議制的代理人走歪了,用自己立法的權限擴大自己的權力。除了再等下一次選舉,有什麼辦法?
公民的力量,看起來是種抑制器;樂觀的話這種事不會再輕易發生。
但有這麼樂觀嗎?
而且公民的力量,並沒有那麼容易傳到立法委員耳裡。因為你不是支持他們的人。
如果公民力量,是用在「改變那些投給/支持他們的民眾」呢?當發現支持自己的聲音變小了,那些代議人會改變/收斂嗎?
如果不會,是不是他們的選民只是取得身份的門票(或是不分區的身份)?真正他們在意的,支持他們的是其他勢力?
以前我們會說可能來自政,來自商,甚至有人來自地方勢力。但現在多了境外勢力,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憂慮一些?
題外話,可能一開始主辦單位沒有預期到今天的規模,青島東路路口進來到一半,其實都是看不到螢幕的,只有聽得到聲音。如果再遠一點,例如人在青島東路路口,或是中山南路上,就什麼都聽不清楚了。
慢慢擠出去找地方吃個午餐,再回來時已經有點滿了,但耐心地,慢慢地,我先晃到青島東路舞台後方,是SNG轉播車和警察的場子。很空曠,也很安靜。
休息了一下,趁著有人離開,再回到搖滾區。現在只剩圍欄邊的位子了,沒關係,擠一下,還可以。
有人送了一車的太陽花進來,開始發,太早了吧,我想。旁邊一個媽媽帶著一個3~5歲的孩子擠了進來。媽媽看起來熟門熟路的,很快就跟身旁的同伴聊了起來。我挪了挪位子,招呼孩子坐在旁邊。聽著台上的激昂和口號,看著小女孩的動作。她玩耍著手上空的軟糖包裝袋,折了幾折,打開,合上,打開,合上。地上有一片小樹枝,她撿了起來,夾進包裝袋,折起來,打開。然後換葉子,折起來,打開。她好安靜,沒有理會台上的人的激昂,沒有理會呱吉的五字經,更沒有理會我這個坐在隔壁的大叔的觀察 (現在應該看起來像阿伯了)。
妮妃雅上台了,她的致辭很短,口氣也很平和,但我覺得力量驚人:
「我今天尊重國會,但希望國會可以做出值得我們尊重的事情。」
下雨了,雨愈來愈大,小女孩跟媽媽要離開了,我把手上的太陽花送給他們,換到了小女孩的一句「謝謝!」。擠到我身邊的,換成一位年紀比我大一截的阿北。是的,這次的活動除了那些20~29的年輕人之外,另一波主力除了十年前的太陽花族群 (我們先說是30~39),再來就是 50+ 的阿北,看起來都是身經百戰的樣子,有的穩穩的,有的很激動。反而像我這種 40~49 ,算少數。像我這樣子的人,現在在做什麼呢?
回到那個 50~59的阿北,他的口號中氣十足,比我的音量大了好幾倍,情緒也是,感覺下雨完全對他沒有影響。
雨繼續下,,一些人離開了,四個高中生 (成功高中)的學生擠了進來,小聲的討論著。原來是下課了。兩個有雨衣,兩個沒有,我跟阿北乾脆一人收一個,兩把傘四個人,加上兩個穿雨衣的,在雨中,繼續。大概30分鐘吧,他們跟我們說「抱歉,我們要去補習了。」(不用跟我抱歉啊啊啊啊),然後慢慢地,小心地擠出去了。
時代力量的王婉瑜上台,奮力地講完她對黃國昌的批評,下台之後,她和幕僚們也加入我們這一區。空間不夠了,而且要是我被認出來,應該也不太好 (雖然機會不大)。我決定往外面走,回到青島東路口。一路上人都是滿的,我一邊移動一邊說「不好意思」。雨傘在這種環境真的會對別人造成困擾。走到一半我就意識到,人這麼多,我擠不回去了。 改變計畫,目標是Threads 上說的第二現場: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聽說那裡有熱食有椅子有轉播。也許,會有我的位子。
依照google map的引導,走到了濟南教會教堂門口,發現避雨的人太多,擠不進去。帳篷裡,有一些人在躲雨,某個角落還沒站滿,也許那就是我的位子。晃過去才發現,原來是地上積了大概2公分的水。不過我今天穿的是防水鞋,不要待超過30分鐘,應該還好。我就勇敢地踩進水裡,休息。
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稍作喘息後,我沿著教堂旁邊,繼續探索。走到後面,這裡也有一群人躲著雨,不過環境好多了。孩子可以坐著,大人可以傳著熱食,傳著雨衣,討論著。有個媽媽正在跟小孩說明著發生的事情 — 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我在一旁也聽得津津有味。雨變小了,人們開始離開,應該是往青島東路移動吧。我趁這個機會,回到教堂,總算有空位可以坐下了。 第一次進教堂,卻因為是陳抗行動。 但能夠有一個寧靜的地方可以坐下,我覺得是幸福的。
在教堂裡看著轉播,可能是因為在教堂裡,群眾是安靜的,沒有跟著一起喊口號。七點到九點是晚禱,今天的主題是「為台灣祈禱會」。主持人說,到時會先停止轉播,等到晚禱結束後再繼續。
我沒有參加過晚禱活動,但當時不知為什麼,我決定留下來。
主持人說,長老教會即將邁入160年,也從social service 邁入了 social action。我開始思考,我自己過去的16年為社會(科技發展) 服務,未來如果要為社會做一些行動,會是什麼?沒有答案,至少現在還模模糊糊的,沒有答案。只能先記在筆記本裡,把自己拉回現場的氛圍中。
參加完生平第一次的晚禱,為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我跟身旁的阿北說聲抱歉,離開教堂,走進雨停後,涼爽的中山南路。人好多,慢慢地,順著人潮流動著,往青島東路。有這麼多人來支援,我想下課休息了。終於,在十個小時後,我回到青島東路的路牌下,不同的是,我這次的方向,是台北車站。 5/24 再來,我決定。
5/23,一篇文章
休息了一天,還是決定把之前收集的資料整理好發出。這篇517 事件討論:兩件交通建設法案,政黨協商已有共識「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後」? 試著去討論 517事件中另一個爭議的法案,「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以及「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到底有沒有共識要「留任新任部長上任後」?而作功課的過程中,意外地讓我對黃國昌委員的評價,有不小的調整。
5/24,青島東路。
同一班火車,我進了台北市。同一條路線,同一個時間,我回到青島東路。但人變好多,我僅能往前進到四分之一,連 LED 都看不到,因為被媒體區的高台給擋住了。不過這裡有椅子坐,也聽得到演講的內容。今天拿到的第一張標語,是 「保持冷靜 不衝立院」 「出聲制止 鼓譟煽動」;與第一天不同,台上演講的人理念更多元了,更像是各團體的宣講。
有人說著十年前太陽花的故事;有人比較藐視法庭跟藐視國會;有人訴說著錢坑法案對環境衝擊;有立委出現在天橋,跟群眾致意。有 podcaster (林宜蘭 寶島少年兄) 挑動著群眾的情緒。
眾聲喧嘩。我喜歡。
11點左右,開始發花。今天不是太陽花,是百合。(野百合嗎?) 後來看到立院民進黨發言時,質詢台上也放了兩束。應該不是巧合吧,你懂的。
雨要下不下的,大會說,青島東路已經滿了,濟南路第二現場也已經半滿。因為坐的地方靠近媒體採訪區,意外地分心在拍攝的媒體和採訪。挑具有特色的參與者,帶著特殊手板的聽眾,媽媽跟兩個孩子,還有自己自言自語的直播…
中午了,也想過直接在位子上把午餐解決掉,畢竟要吃些小餅乾止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想一想,還是決定出去好好吃一頓再回來。
有著週二的經驗,我知道一旦出去,應該就不容易再擠回來了。但也因為有週二的經驗,我知道第二現場,甚至今天可能出現的第三、第四現場,應該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坐在台上聽宣講,喊口號,是傳統參與社運的方式之一。但上次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的體驗太正面,所以我願意把機會放在其他的現場。
下午,我走進濟南路的第二現場。同樣的作法:看到前面的座位有人離開,就往前遞補。慢慢地,我也前進到可以看清楚舞台的地方了。濟南路的第二現場空間更大,視野更好。最前方是舞台,入口 (與中山南路交叉口) 則是有宣講的車子。一開始我還擔心兩邊在講,要聽誰的?但等我到了靠近舞台的位子,就沒有這個煩惱了。新的煩惱是離音響太近,台上宣講者的聲音太剌,只好拿出耳機,用物理降噪的方式,讓自己可以真正聽進去他們在說什麼。
天氣悶悶溼溼的,我接過一張涼感巾,擦擦脖子和額頭,感覺好多了。
濟南路的第二現場感覺比青島東路更「多元」,各民間團體都有機會宣揚自己團體的理論,包括罵過去八年民進黨多數的國會。當然也有一些較具爭議的發言,不管是台上或是台下的。跟5/21比起來,流程感覺更細緻有條理了。民間團體宣講時,LED牆會顯示對應的團體名稱、投影片、或是口號。如果只是單純宣講,沒有畫面的需求時,LED牆顯示的是第一現場的轉播畫面 (但沒有聲音)。而在立法院逐條表決,民進黨那三分鐘發言時,宣講者會先暫停,把畫面跟聲音都轉至立法院內。待那三分鐘結束,議事流程回到無聊的漫長的杯葛 (立委發言 — 停止討論 — 點名表決 — 重覆表決 — 點名表決 — 重覆表決) 時,大家又回到宣講。基本上,就是這個流程。
我也注意到,在第一現場宣講完的講者,有的會再到第二現場再講一次。每一個現場好像是獨立的,有時卻又會藉由轉播和講者的巡迴,連結在一起。
其他在第二現場的幾個觀察:
- 今天有了手語翻譯人員 for 第一現場的轉播。
- 下午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大概是這樣子說的:「民主是能夠自我修正的。這些立法委員是得到人民的授權,但不代表他能夠胡作非為。也不是只有四年一次才能表現民主。」
- 自製的標語更多元了,而且很明顯針對黃國昌的多過於傅崐萁。不少標語的呈現方式,一定會讓黃國昌的支持者覺得很不舒服,覺得「這麼沒有水準」、「有必要這樣子人身攻擊嗎?」但如果以現場的氣氛,又沒有太大的違和感,畢竟大家不是來這邊「有禮貌」的…
- 不科學的統計,年齡的分布跟昨天類似:50+ 以上的阿北阿姨是一群;30-40 是一群;20-30 又是一群。看來看去 40-50 的比例好像比較少… (還是他們都保養得太好?)
傍晚,畫面轉至第一現場,賴中強律師正在舉行記者會,提出以下幾個訴求:
- 行政院提出覆議
- 憲法訴訟
- 公民複決
- 罷免濫權立委
還有第五個,我覺得很重要:請大家不要放棄對小草的溝通 XD
這會是一場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公民的角色,要如何扮演?一樣是在外頭抗議表達理念嗎?還是有其他的參與/表達方式?
5/24除了立法院周圍,在全台其他的區域 (高雄/台南…),已經開始發起相同性質的集會了。這樣子算是力量分散,還是遍地開花?
我一邊想,一邊看著社群,按讚、轉發、引用…這兩天下來,我的行為跟演算法已經讓我的河道(?) 變成很政治了…
晚餐時間到。
今晚決定不出去吃了,坐著,啃餅乾,繼續。
流水帳,結束。
最後是這一週的心得:
這一場公民運動怎麼「成功/勝利」,我不知道。
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公民現身,本身就是一種表態。而這麼多人的表態,我相信已經造成一些影響,不管是立法院內、社會上、智庫學者圈子裡。
檯面上,法律和政治的攻防會繼續,包括覆議、憲法訴訟、公民複決…也包括街頭的集會和陳抗。
而檯面下,公民之間互相的溝通將會非常關鍵,藉著各式各樣的形式。吵架/對立/加深同溫層會持續發生,但我願意繼續在我身邊的圈子裡,跟那些說自己是「科學理性務實」的法案支持者溝通。 (這法案我稱之為國會擴權,他們稱之為國會改革、還權國會)。這個過程很漫長,但從「科學理性務實」的角度切入,也許雙方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意的是什麼。
下週會不會再上街頭?我還沒決定。但不管我肉身在不在青島東路,我認為,跟週遭的公民們溝通,自己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
以上。
延伸閱讀:
- 黃哲斌兄的多運動沒事 :
二、至於資訊動員,相較於野草莓以「部落格+書籤網站」為攻堅管道、白衫軍(洪仲丘事件)以PTT為主陣地、太陽花開發「臉書直播」的傳播型態;此次最讓人驚豔的是「Threads+IG」的動員能量,尤其 Threads,堪稱新世代的臉書,訊息傳播即時性與擴散性,完全碾壓其他社群平台。
四、相較之下,專業媒體的網路存在感以「資訊圖卡」為突出部,各種法案條文與爭議點比較、關鍵事件時間序、立院周邊導覽圖,以IG與Threads擴散,具備收斂資訊的功效。
在〈遊民週記 06: 十幾年後,我回來上課了〉中有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