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週記 25: 山陀兒颱風

我本來以為,颱風應該不會影響我多少的,不過我錯了。


風雨來臨前,準備

颱風來臨前,天際線依舊平靜無波。似乎這次的風雨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多影響,但一切只是表象。當自然的力量逼近時,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颱風還沒來,僅僅只是一個新聞,就已經悄然改變了生活的節奏。

這次的山陀兒颱風,路徑格外詭異,彷彿在模仿1977年賽洛瑪颱風的步伐,帶著記憶中的陰影重新造訪台灣 (好啦,其實彼時我還沒有什麼印象。有印象的是我媽) 。氣象預報一次次地警告,颱風的速度愈來愈慢,強度愈來愈強。隨著氣壓與風速的變化,台灣各地逐漸籠罩在一片隱隱的焦慮中。即使風勢尚未真正來臨,各地早已緊繃神經,提早進入警戒狀態。

週二夜晚,一則訊息傳來:週三全台停班停課。窗外的夜色依舊寧靜,卻讓人感到一絲不安,風暴即將打破這片沉寂。帶著孩子們前往採買、儲備物資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全聯的貨架空空如也,剩下的蔬菜和肉類被掃蕩一空,排隊結帳的人群吱吱喳喳,好像在迎接什麼節慶來臨一樣。

到了週三,原本應該充滿忙碌的日子被按下了暫停鍵。颱風假成了陪孩子的一天。颱風假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暫時的解放,是可以不用上課的意外假期。睡到自然醒,悠閒地吃完早餐,看書,一起打電動。打開電視,感染一下颱風天的氣氛,電視機裡不斷滾動播放著颱風即將襲擊的最新消息,氣象主播的聲音壓抑而緊張,彷彿試圖提醒每一個觀眾這場風雨的不容忽視。

外面,街道上的風依然不大,但那只是風暴前的寧靜。衛星雲圖清晰地顯示著颱風即將沿著台灣西半部北上,攜帶著強勁的風勢和猛烈的雨水。新竹與高雄都在等待那不可避免的一刻。然而,颱風的步伐卻異常緩慢。天空中仍是偶爾的微風細雨,令人誤以為這場風暴或許會放過這片土地。

一直等到週三晚上,又是一則訊息傳來:週四全台依舊停班停課。

 

高雄和新竹,兩樣情

週四的清晨,陰雲低壓地掛在天際。儘管颱風來臨的步伐依舊緩慢,但登陸地點已然確定:高雄市小港區。隨著颱風的登陸,社群媒體上開始有人貼上來自高雄和屏東的現場風雨畫面,狂風呼嘯,雨點猛烈地拍打著屋頂和窗戶。

新竹的天空開始變得暗沉,風雨也逐漸增強,但與高雄相比,這些風雨顯得微不足道。眼前的景象與新聞台播放的風暴現場有著強烈對比,顯示出自然力量的不均勻分配。打開電腦,找到一個24小時直播颱風的頻道,僅有影像,沒有聲音,靜靜地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彷彿是一部默劇,無聲無息地展示著風暴的力量。

傍晚時分,天色逐漸暗下來,晚餐的準備也如往常一般展開。這一次,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親手為自己和家人準備一頓簡單的「颱風餐」。此時,在高雄的老家,家中的兩老也在颱風天裡煮著泡麵,似乎在這樣的時候,泡麵成了最合適的選擇 —— 一種簡單、快捷,符合時令的食物。

看著孩子們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儘管泡麵不算健康,但此時此刻,這種忙碌的溫馨反而讓人感到心安。與高雄的老家通話時,母親不忘叮囑:「加顆蛋吧,這樣營養一點!」我一邊微笑,一邊無奈地解釋著:「孩子們還不會打蛋啊!」

兩天的颱風假就這樣在看電視、看書、準備簡單的餐點中悄然度過。窗外的風雨時大時小,而內心則逐漸平靜下來。跑步課表被迫暫停,告訴自己,這就是兩天的休息;工作進度稍有延遲,但還有足夠的時間追趕。雖然颱風沒有正面踏進新竹,但雨彈卻在南部、東部和東北部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新竹的朋友們打趣說撿到了兩天假期,然而,對某些人來說,迫近的工作死線依然如期而至,沒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颱風過後,返鄉高雄

高雄車站

週五原本就是返鄉的日子,卻在週四傍晚才猛然想起,鐵路會不會因為風雨而停駛?急忙查詢後,果然發現台鐵和高雄捷運的服務均已暫停。週四晚上十點再次查詢,儘管週五高雄仍然停班停課以處理災後善後工作,但台鐵西部幹線正常運行,高捷也將在下午恢復服務。於是,依計劃搭上了開往高雄的列車。

普悠瑪號的第一眼讓人印象深刻,車廂寬敞,座椅柔軟,尤其是頭靠的部分,設計遠勝新自強號3000型。然而,列車啟程不久,便感覺到一陣陣異樣的晃動。列車不時劇烈搖晃,彷彿行駛在即將散開的鐵軌上。昨夜的風雨雖然驚人,但這種程度的晃動,比較像是經歷過地震的鐵軌,而不是颱風。上網查詢過後,才發現這是普悠瑪號的通病。本來應該是很舒適,可以好好睡個午覺的一段旅程,就這樣變成要小心脖子扭到的一段旅程了。我甚至懷疑,放在餐桌上的手機,會不會晃呀晃地就滑出去?

三個小時後,列車抵達高雄。高雄捷運已經恢復運行,從台鐵進入捷運站轉乘。捷運車站的設施大致保持完好,僅有少數地方因漏水而設置了簡單的處理措施。一直等到從捷運站走出地面時,才發現風暴的痕跡還留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出口有一半被倒下的大樹封住,被封鎖線圍繞著,警告路人繞行。環顧四周,另一棵大樹壓在水泥站體上,所幸未造成任何傷害。一些倒塌的樹枝和鋸下的樹幹已經被集中,堆積在站體後方。不會擋到主要馬路的通行,但是如果是行人,就要繞一下。

回家的路上,人行道堆了許多被吹斷或是鋸斷的樹幹和枝葉。原本筆直挺立的行道樹有的折斷、有的連根拔起,等待進一步處理。但道路已經清理完成,可以正常通行。沒有看到清潔隊的身影,似乎已完成這一區塊的清理,轉向其他區域繼續進行搶修或救援工作。雖然小港是登陸點,新聞中也看到爆破的超商與掉落的路牌,但眼前所見已是清理後的場景,這一切,不過是颱風過後的短短10小時。

 

颱風後的夜,步行

晚上,與家人共進晚餐後,穿上拖鞋走出家門。夜色裡,感受到颱風對城市的衝擊遠比想像中嚴重。住家附近的住戶多數已經恢復供電,然而,街道上的路燈依然昏暗無光。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群和車輛都格外謹慎,電力修復似乎有著優先順序,交通號誌完好無損,唯有部分街道的燈光仍處於停電狀態。

沿著昏暗的街道慢慢走過,沿途經過了三個公園。平日裡充滿孩子嬉鬧聲的公園,如今變得靜謐而荒涼。颱風的威力摧毀了許多高大的樹木,它們橫倒在地,枝葉凌亂不堪。那些本來用來給人們休憩的涼亭和兒童遊樂設施,現在看起來支離破碎,似乎再也無法承受任何活動。隨著腳步的移動,手機的手電筒微弱的光線照亮了公園的角落,映照出一片狼藉的景象——彎折的遊具無聲地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的喧鬧已經消失,現在只剩下風災的殘餘。

那些被折斷的樹木,樹枝像是被野蠻的手狠狠地撕扯,原本茂密的樹冠如今破碎成一片片殘枝。這些曾經提供遮蔽和涼意的樹木,如今大多倒伏在地,有的被颱風連根拔起,根系暴露在外,伴隨著翻起的磁磚,造成了行人的不便。雖然主幹道上的交通已經恢復,但公園裡的殘枝與斷樹仍然靜靜地躺著,有的被堆疊在公園的邊緣,有的則還留在原地,等待清運。看到這些景象,不禁感嘆,這些樹木為城市奉獻了太多,平常我們希望多一些樹蔭,為這個南部的城市多帶來一點清涼。然後颱風來臨時,又覺得應該好好修剪,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破壞。真是矛盾。

路旁的一個工地,一段長長的圍籬已經消失,路邊就是工地的大坑。行人必須沿著大坑的邊緣行走著。好像有點可怕。仔細一看,原來圍籬已經在大坑裡了。再走一段,經過一個停車場,眼前的一幕也令人吃驚——那原本用來遮陽擋雨的鐵皮屋頂,整個垮了下來,壓在十幾輛汽車的車頂上。這些車子的命運無疑變得更加麻煩,誰也不願在颱風後面對這樣的場景。破損的屋頂扭曲變形,一些車輛的車身上方直接被壓得凹陷。走在旁邊,想像車主們跟停車場老闆要如何處理這個難題。責任的歸屬似乎並不那麼明確,未來的補償恐怕也充滿爭議。

 

城市的韌性

看新聞說,颱風過後,城市中有些地方依然停電,有些地方則逐漸恢復了正常。我走進全聯,貨架上的蔬菜、肉類、罐頭等商品已經重新補充,生活似乎在短短一天內便恢復了原有的秩序。蔬菜排列整齊,還有各式各樣的肉類,看起來毫無缺貨的跡象。

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恢復了供應?是因為這些商品都是在颱風來臨前的兩天內採收、配送的?又或者是因為高雄承擔了風雨的大部分沖擊,使得其他地區的蔬菜並未受到過多的影響。然而,不論原因如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到物資重新上架,無疑讓人對這座城市的韌性心生敬佩。

儘管颱風對高雄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居民們更多談論的是如何迅速恢復日常生活,而非哀嘆風災帶來的損失。對許多人而言,這次的經驗,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被記憶起來,就像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一樣。成為一個談話中的「曾經」。

回程,看到一些熱心的市民,主動參與到災後的清理工作中。公園旁,幾名市民圍繞著已經鋸開的樹木,拉起簡單的封鎖線,提醒行人繞行,讓這條路徑變得更加安全。這並不是清潔隊的職責,也不是市政府的命令,而是市民們自發的行動,為保護自己所愛的家園而做出的利他貢獻。在這樣的災後場景中,體現的是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厚連結,那是無論多大的風雨都無法摧毀的力量。

而這一天來被抱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垃圾車的遲到吧。因為要清運的東西太多,垃圾車遲到了很久,有的甚至遲到了一個多小時。一車又一車,把垃圾清走;一車又一車,把颱風的傷口清乾淨;一車又一車,把抱怨帶走。

即便有居民因垃圾車的延遲而抱怨,但更多的人選擇理解與忍耐。畢竟,這次颱風所帶來的破壞並非一朝一夕能夠修復的。對某些區域來說,特別是那些遭遇淹水和長時間停電的地區,災後的傷痕恐怕還需要數天、甚至數週才能完全復原。而市民們的耐心與合作,則為這場復原工作注入了更多力量。

這座島嶼,歷經無數次颱風的洗禮,對天災早已不再陌生。然而,無論風雨如何猛烈,總有一股強大的韌性存在於這片土地上。颱風過後的高雄,從最初的狼藉逐漸變得井然有序,市民們的努力和堅毅,將使得這座城市從災難中迅速復甦。

山陀兒,颱風後


對了,最前面說,「我本來以為,颱風應該不會影響我多少的,不過我錯了。」

我本來回高雄是要參加三校馬拉松的。

不過回高雄的路上,收到大會傳來的簡訊:

「因山陀兒颱風登陸高雄,導致鳳山市區災損嚴重以及本活動規劃路線受到影響,為確保參加者的安全,本週日(10/6)的三校馬拉松將延期至下週日(10/13)舉行,敬請見諒。」

這意味著,原本的計劃被打亂,需要在高雄多待一週。馬拉松活動的延期,似乎也是這場風暴帶來的象徵:一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來等待自然與生活的重建。颱風讓這座城市經歷了一場風雨的考驗,但它並未摧毀人們對未來的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重新啟動,正如馬拉松最終會舉行,城市也會重新煥發生機。

這一次的延誤,或許只是讓人多了些許與城市共度的時間,與城市共同對抗某項天災的經驗。風雨過後,生活依舊如常,而這次的等待,也許是一個新的起點。

 

而我,就在家鄉多待幾天吧。

 


延伸閱讀:


 

在〈遊民週記 25: 山陀兒颱風〉中有 2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