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週記 35: 創建之道

培養起一個習慣可以是刻意的,也可以是偶然的。
之前在夏天時,就有想過去圖書館吹冷氣過一天的想法,也實際每週花了半天在市立圖書館。
最近因為常常回母校,索性又留了一天給母校的圖書館。順便在午餐的時候,探索學校現在的餐廳,口味如何。

目前為止的嘗試,跟我一直以來對學餐的印象大不相同。學餐應該是便宜但沒有很好吃,但我目前的探索結果(還沒每一家都吃透)是「不便宜也不好吃」。

超商的人山人海說不定是有原因的。

繼續探索。

 


冬夜裡的一對室友

研究所的室友突然找我要吃飯 — 當然不是為了拉保險,也不是為了借錢。

不過傳訊息來的時候我的菜已經下鍋了,於是跟他改吃飽後去走走環校,消化一下。

跟夏夜不一樣,冬天夜裡的新竹,風是剌的。不過兩個中年老皮,沒差。

這一年他的 tag,是職涯。

身在高壓的神山公司,即使他已經進公司這麼多年,理論上已經習慣那種壓力和文化,但言談之中,心裡的那盞燭火仍未熄滅。
留在競逐財務的跑道上,第二間房子讓他更難考慮退休。雖然口頭上說不過就是多繳點稅,反正房子不會跌,離職不想繳貸款時賣掉就好。但我知道,肩負著一家老小的壓力和眼光,沒那麼容易逃脫這個賽局。

他不快樂,我感受得到。那文青的靈魂還在蠕動著。中年叛逆的跡象不只在我身上,在他身上也看得到。從第一間房子開始,就背負著比同齡人更多的壓力,然後經歷職涯初期那美好的時光,那懸崖邊的選擇,以及新的 — 也就是目前的穩態。

嘴裡說羨慕我,也想跟我走類似的路。不過應該不容易吧,如果我是他的話。

回過頭來,我也沒好到哪兒去就是。

但我們都同意,探索「退休後要做什麼」,是我們倆目前都在做的事。只是他在賽道上做,我是在賽道外做。而隨著在賽道外愈來愈久,不想回原來賽道的感覺,也愈來愈強烈。世界有好多選擇,他一個個的丟給我,我一個個的思考,然後回覆他。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想法,他跟我的想法也不會一樣 (雖然我們臭味相投,有些想法的確是蠻接近的)。

講到未來的規劃,當然要回頭看一下目前還小的孩子。教育費、教養的觀念、孩子未來的規劃。
也是跟他談過,我才發現,自己現在的做法,其實會侷限了孩子未來發展的一些可能性 — 如出國。
但也不是全然不可能, 只是要靠孩子自食其力,自己去奮鬥了。
我也只能雙手一攤…

愈來愈冷,返家 / 回歸家庭的「懷抱」的時間到了。他問,要不要去永和豆漿吃個宵夜再回去?

喔?

好久沒有這樣子了? 當年室友們常做的事,現在感覺很遙遠又模糊。

但我們還是決定衝一下,體驗一下大學的生活。

結果…有兩個心得:
1. 店裡除了我們,都是夜衝的大學生 XD
2. 常去的那家永和豆漿是佛心沒在漲價的是嗎?

 


創建之道

我發誓,在9個月前做出決定時,我真的沒有看過這本書 — 尤其是第二章。
但有些理解和信念是超越地域、超越中外、甚至是超越時空的。
也因為走過那些路,踩過那些坑,見識過那些人事物,才會有這麼拍案的感受。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LINE 突然響起,一個有一陣子沒連絡的夥伴,傳了則訊息給我。
沒有開頭的客氣打招呼,或是「你現在有空嗎?」的試探性詢問。他直接第一句話就是對現任某個老闆的抱怨。
沒在客氣的,看來正在氣頭上。

連他也被波及了啊?雖然是遲早的事,但我沒想到他會找我吐苦水。

「我終於了解 那種心情」他說。

沒說是那種心情是什麼心情,是我當年的心情?還是我的接任者的心情?還是他現在直屬主管的心情?還是在圈子裡流傳,只要「不是自己人」就會出現的心情?

總之,傾聽就是了。

於是,我又扮演起傾聽員工苦水的角色。
如果我現在還是他的直屬主管,他來抱怨我上面的某個老闆,我除了傾聽,也必須站在公司或是老闆的立場,幫忙解釋/辯解些什麼。雖然聽起他的耳裡,會像是主管在摸頭一樣,但職責所在,潤滑劑的角色,還是免不了的。

但我不是了,所以,這次比較像是「知道一些背景脈絡的老長官」,聽著他說,順便幫他分析一下,用更局外人的角度。

像 1-on-1 一樣。

兩個小時的傾聽,終於在「我明天醒來應該就沒事了」的自我催眠中結束。

結束對談,我醒覺:對噢,我上週也聽過類似的抱怨。看起來,9個月過去了,情況變得更糟,高層沒有出來做些事情,接下來應該只會更糟吧。

想起創建之道的第二章,應該是更確定要move on了吧。過去的輝煌,就留在過去吧。

 


財務的心魔

這幾週心頭隱隱有些不安,
不曉得是年底快要到了,又到要年度資產盤點、投資績效review、以及再平衡?
還是因為今年一整年下來投資市場其實景氣不錯,讓人更害怕後面均值回歸的到來?
還是對自己財務規劃的margin 不夠有信心,害怕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

總之,心頭有一些不安揮之不去。即使踏實地過著生活,偶爾還是會打開app 看看今天的股市,看看我的組合有沒有大跌 — 這種動作不應該出現在我規劃的生活中。這種動作應該只出現在每季一次的盤點和review 裡。其他時間,這些投資組合應該像是 background service 一樣,默默且安靜地運作。直到出事時才會探出頭,show me the alarm。

俗話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可是我的做法,真的是希望平時「不要去理財」。

希望這只是我沒有經驗的胡亂第六感,不是水晶球、更不是投資經驗上看得出有什麼不對勁。
但如果真的有什麼狀況發生,希望我的資產配置可以不要讓我打回原形。

趁著年底資產盤點和回顧的就會,這兩個禮拜我得再多內觀自己的想法。
找出那不安的起始點,最好能夠把魔鬼抓出來攤在陽光下,
這樣我才能好好把財務放回某個角落「自動運作」,然後好好地過我的日常生活。

加油! (心虛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