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Garmin 訓練計畫要留意(2025版)

之前寫過的《使用Garmin 訓練計畫要留意》已經是八年前的內容了,隨著軟硬體不斷進化,很多細節都值得更新。以下是我這段時間常用、也覺得實用的新功能及設定方式,更新在這裡。建議先去舊文讀完後,再過來接著讀。


一、無線同步大躍進

以往要把訓練計畫傳到錶上,還得靠 Garmin Express 透過 USB 線連電腦,流程相當繁瑣。現在只要在 Garmin Connect 網頁或 App 上設定好課表後,點「傳送到裝置」,只要手錶和手機下一次連線同步,訓練內容就會自動塞進錶裡,完全免插線。對於平常只把線接在豆腐頭充電的人來說,這功能真的是救星。

二、心率區間的定義

我的心率區間設定延續前篇提到的「國峰教練版」,採用以下的心率區間定義:

  • Zone 1:E(輕鬆心率)
  • Zone 2:M(有氧心率)
  • Zone 3:T(閾值心率)
  • Zone 4:A(無氧心率)
  • Zone 5:I(極限心率)

設定方式是在 Garmin Connect 的「心率設定」裡改成自訂區間,填入以上數值即可。

三、Garmin 教練計畫變多元

Garmin Coach 不再只有「5K、10K、半馬、全馬」選項,你可以:

  • 設定更細微的目標(距離、配速、每週訓練時數)
  • 直接選擇一名教練示範影片,提醒動作重點。
  • 根據實際訓練表現自動微調後續課表,這是我一直很想要有的功能。

我挑了一個教練跟半馬訓練計畫,等待白沙屯後來試著Run 一個週期試試。

雖然我不知道「依表現微調後續課表」的彈性多大?有多少 AI 的成份?但我很樂意好好去試試。

真的不好用的話,我會回來自己用 AI 搞一個分析數據和調整訓練內容的 AI 教練。

四、自訂訓練變得更有彈性

過去設定間歇跑要一段段手動調整,現在只要:

  1. 在「訓練」→「訓練計畫」→「自訂訓練」新增一個項目
  2. 選「新增週期性」,設定動作種類、心率/配速範圍,指定循環次數
  3. 如果不想結尾再跑一段恢復,可勾選「略過最後一個恢復」

真的方便許多。

不過「漸進跑」還是得一步一步手動設定,不能直接用週期性一鍵搞定,是唯一小遺憾。

在設定單項的時候,「估計時間」會顯示整堂課預計所需時間,讓我安排出發前的熱身/補給更精準。這也是小小貼心的地方。

另外新加入的「語音筆記」功能,訓練前先錄好提示,跑步時手錶會播出語音,完全不用盯著小小螢幕看字,對「近視+老花+累到眼花」的我超友善!不過前提是要有耳機連接著。我現在的 Garmin FR955是不能從手表直接撥出語音的。

五、PacePro 有幫助,但我還沒那麼認真

PacePro 能根據路線起伏告訴你每公里應該跑多快,理論上能最佳化配速分配。不過我屬於「佛系跑者」,有時只想放輕鬆享受風景,不會完全依照它的秒數來跑。之前試過一兩次後,發現跟我的風格有差距,就放著了。未來如果想挑戰PB,再來認真研究這功能吧。

六、Garmin Connect+:差異化功能還不多

Garmin Connect+ 是新的訂閱服務,主打進階分析與專屬課程。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付費功能。

  • ACTIVE INTELLIGENCE
  • 表現儀表板
  • 即時活動
  • 獨家Garmin Coach 深度指引 (這個不曉得跟免費版的 Garmin Coach 差別多少?)
  • 進階的LIVE TRACK
  • 社群功能

目前基礎跑步數據分析已足夠日常訓練,未來的新功能應該只會放在 Connect+ 裡。這作法應該已經在  Garmin 的product Roadmap了。不過我還是希望 Garmin 維持買硬體搭軟體的方式,例如買表送一年 Connect+ 之類的服務。


小結

這些年 Garmin 的訓練系統進步了不少,從有線同步走到無線自動,從死板課表進化為能依表現調整的動態訓練計畫,自訂訓練也更直覺、更人性。對佛系跑者或是不想要傷那麼多腦筋的人,看著身體能量指數、訓練完備程度、建議的訓練等指標來決定當天的訓練內容,是有幫助的。

而對於嚴肅跑者而言,靠自己去理解Garmin 所提供的更多的數據、進而自己 (或是靠教練) 調整課表內容,也一直是可行且可靠的方式之一。

這篇更新的文章補足了八年前那篇沒提到或當時還不存在的功能,希望能幫助你重新掌握訓練節奏,把科技變成日常的夥伴。

最後用一句最近看到的話,共勉之:

在腦中跑步的人,體能是不會變好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