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 結束的這個時間點,除了意味著我離職滿一年了,也象徵著「壓力測試期」已經走了一半。
這半年來,試著靠著資產的現金流過活,過程中有焦慮、有意外,也有一些讓人安心的觀察與修正。
這一篇,算是對Q2的生活與財務狀況的回顧。
也是再一次撥開迷霧,更了解自己財務狀態的嘗試。
支出檢視與檢討
這季總支出花掉了預算的78.67%。表面看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也沒有明顯超支。但實際拆開來看,幾個月份的波動很有感,尤其五月的支出高峰,接近單月預算的 125%。主因是孩子學費與稅保支出大幅集中。這幾筆「集中型支出」讓我在想,前幾個月用「每月支出」來追蹤年度花費中每個月的變化,其實是相對粗糙的。像保費、稅金、教育支出、家電更新這幾個項目,都是一次性出現、但金額動輒數萬。如果出現在某幾個月,就會導致該月的支出上升,但這不代表多吃了什麼,或是亂花錢…
以 2024 年為例,全年稅金支出占總支出的 25.8%,保險則為 9.1%。出現的月份集中在固定幾個月。孩子的學費也是,2~3個月一期,如果加疊,可能當月這類的支出就占了超過50%。這些比例遠高於我原本預期,也是變動性高且難以預估的項目。如果用原來每個月的支出來看,這是難以預期/估計的 (當然,固定年繳的保險是可以追蹤的)。但如果拉長到每季或是每年的累計支出,這類的支出相對就比較穩定了。
除了觀察,我也自己加了一些些實驗進去:
飲食方面,這季我試著在上館子與自煮之間找出新的平衡。六月份在刻意為之之下,外食比例明顯拉高,飲食支出每月比平常多花三至五千元。這樣的支出換來的是大量節省備料與下廚的時間。
自煮的優勢在於能精確控制食材成本和營養攝取,尤其對於追求健康飲食的人來說,是個經濟又實用的選擇。然而,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備餐和烹飪需要花費不少時間,而且菜色容易陷入單調。(好啦,是我的手藝問題)
至於成本,自煮雖然在每餐成本上比外食便宜 20~50%,但如果加上準備時間,效應其實就沒那麼明顯。小家庭煮飯比較難做出「經濟規模」,常常還會剩一堆食材要處理。有時寧願外食——省時、省事、有選擇,只是貴一點而已,時間與腦袋都省下來了。
哪一種值得呢?我沒有標準答案。但經過一季的實驗之後,至少知道上下限大概在哪裡。現在我可以根據心情和時間安排,在自煮與外食間找到更好的平衡 (或任性)。
上次提到四月份川普「對等關稅」可能的衝擊。的確,從心態上來說,四月那波股災確實影響了我對開銷的感受。即使總資產尚未真正「短缺」,但看到資產縮水,還是會冒出「會不會不夠用」的焦慮。那陣子我不自覺地更頻繁打開記帳 app,想看看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離職加上經濟下行,正常人應該都會有這種焦慮。
怎麼克服?我沒有標準答案。目前就是側觀/記錄自己的心態,就跟量子力學一樣,觀察本身,就會對被觀察者造成影響…
收入與資產檢視
跟季度期初(Q1 結束)相比,期末 (Q2結束) 時資產減損約 -6.74%。若扣除提領後,實際資產報酬率為 -5.87%。
主因之一是四月初的股災。當時川普再次宣布施行「對等關稅」政策,針對數十個國家啟動高額懲罰性關稅,包括中國、德國、日本與台灣,部分商品稅率甚至高達 50%。消息一出,美股三大指數在三天內暴跌 9~11%,科技股重挫最多超過 15%。雖然五月中後市場因談判與關稅暫緩而回穩,但我的投資組合仍難以完全避免衝擊。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台幣強勢升值。五月底到六月間,台幣對美元從 33.07 一路升值到 29.56 (六月底,七月初又升值到28.x),升幅達 10.7%。這造成我帳上的美元資產即便以美元計價是成長的(+3.5%) ,但折合新台幣後卻又變成虧損 (-7.49%)。這讓我一度再想需不需要做台外幣的再平衡,但我真的很不想這麼麻煩…
回顧四月初的心情,「什麼也不做」應該是相對正確的選擇。雖然乍看之下好像「錯過」了逢底搶進的那一波,不過我不是那一派的,什麼都不做看起來依舊是最適合我,也是從事後來看最合理的作法。
資產配置方面,目前現金與定存佔 5.89%,國內股票 34.98%,國外股票 39.45%,債券 13.91%,以及收益護盾(如 YMAG 等)5.79%。本季股債比約為 84.25 : 15.75,略低於上一季的債券比例。後續預計會再增加一點點債的部位。
另外因為最近手上有一些台幣,我把部分台幣資產換成美元,再透過複委託投入 BOXX 當作定存使用。但也因此承受了台幣繼續升值的風險。
主動的部份最值得檢討: YMAG,這個我實驗性納入的期權 ETF,以「高配息、低波動」為賣點 (實際上表現…不一定如此)。從這季數據來看,帳面淨值下跌 16.6%,即使加上已領配息,整體報酬率也只有 -3.28%。雖然我拿來作為收益護盾使用,實際上在這幾個月的觀察發現,它的「現金流」其實是在「淨值/本金減損」下產生的。這類商品表面上提供了高額/高比例的配息,但淨值減損的程度遠超過想像。即使含息報酬為正的部份商品,跟他追蹤的原型股比起來,其實是「少賺」的。也就是說,如果去投資原型股的話,其實資本成長還更多。
市場穩定的時候,這類ETF 可以提供穩定的配息 (搭配淨值減損);
當波動性激增時,期權策略容易失靈,導致淨值快速蒸發。尤其是在股災時,這類期權ETF在劇烈波動下,會同時出現淨值與配息雙雙下滑的慘狀。(aka 「淨值跌、配息減」的死亡螺旋)
如果當市場穩定緩步成長時,除了提供穩定的配息之外,還有機會賺到淨值 (但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 原型股成長更多)
雖然這些配息可以提供一定的情緒價值,讓自己在股災的時候看到戶頭有錢進來。但如果想像那是從淨值賣掉扣30%後再配給你的,就沒那麼好心情了。
這樣的表現算是「收益護盾」嗎?我覺得不是。但的確可以提供現金流,避免長期投資部份的賣出和減損。也就是說,護盾是護盾沒錯,但比較像是心理價值的護盾,比較像是避免賣出長期資產的護盾。而包括淨值減損的含配息價值減損,就當作是高額的手續費吧…
目前,我決定手上的 YMAG 繼續持有,因為我想知道後續到底會怎麼樣。未來我需要再另外重新設計收益護盾,尋找更穩健的現金流方案。
總結
走完第二季,壓力測試期已經過了一半。很慶幸四月的股災和五月的匯率帶來考驗,雖然沒有觀察到熊市的來臨,但還是對得起壓力測試的本意。這幾個月,我更清楚看到支出結構中的重點項目,例如稅金、保險和教育費用,也愈來愈能面對自己的心態變化。資產部分雖然經歷了政策與匯率的雙重震盪,但整體配置並未出現明顯失衡,繼續呈現一定的韌性,讓我對FIRE生活的可持續性更有信心。但收益護盾的不足也提醒我,如何設計穩定現金流,需要更進一步的重新規劃。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一如我在Q1 寫的:
目前我是打算把手綁起來,等一個月後再進去收拾戰場。這種局有人拚翻身,但我不需要翻身,所以走的是損失趨避,等大盤指數回來。
一季過去,還真的回來了…
接下來Q3 會面臨大額支出的挑戰 (所得稅 + 出國旅遊旅費),又是觀察自己面對另一種支出型態的心態和心境。壓力測試本來就不是為了證明一切完美無缺,而是讓自己提早看到問題,做出調整。繼續「練心」 —— 練習面對外界的變化,以及內觀自己的心態。 —— 是我今年的目標之一。
當我越來越不被帳面數字牽著走,就愈能好好過生活,好好把我的注意力,用在珍貴的生活裡。
這條路還長,但我看看腳下踩的腳印,已經愈來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