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因為要找收益護盾,接觸了期權ETF,進而加入了某幾個LINE的投資群組,潛水看看這些橫空出世的理財大師是怎麼運用這種財務工具。
待了幾個月,有了自己的理解,看到群裡經歷過一些事件,包括年初的高點、四月的大跌、六到七月的回檔,以及一些用戶的爭議 (不同流派的挑戰、對迷思的討論和攻擊…),個人對這些說帖和操作手法以及有了一些看法:
潛水在投資群裡的觀察:
- 先用高配息的圖卡把用戶引吸過來,然後導流去收費/會員。再回群裡 PUA 那些沒去收費群,領了配息花掉後發現淨值耗損其實是割肉的韭菜。(^語錄1)
- 大師本人總資產很高,號稱賺了八位數,但細究後不是靠期權ETF。(^語錄2)
- 創了所謂的「減法投資」。跟一些的減法投資不同,指的是「透過配息的方式累積回本率100%」。
這裡的回本率指的是「領的股息 / 原投入的金額」。面對本金變少淨值下降大於配息的現象,用回本率營造一個樂觀的未來:
「本金可能變少,但是回本達100%之後,領的全是多的」
但回本是否能到100%,靠的是現在配息金額/配息率去推算… (或是再打個折)
當股價/淨值只剩 40%,配息還會是現在這麼多嗎? 如果配息只剩買進時的40%,回本是不是要再更久?
如果回本到了100%,剩下的餘額/淨值可視為這段時間 (也許是2年,也許是5年)的總收益,換算成年化報酬率又會是多少呢? 用原型股會不會有更高的總收益呢?
如果把配息領出後當作現金流花掉,那多年之後 「回本100%」,這些「100%本金」其實是被自己花掉了,戶頭剩下的,只有「利息」。
這是不是割肉的另一種變形呢?可以想一想。
期權ETF 作為退休現金流的迷思
簡單說:
- 「回本率100%」是會計幻術;你只是在割自己的肉。
- 把「期權ETF高配息」神化為「退休永動機」是危險的;其實原型股/原型指數是更好的選擇。
- 大師的常用話術:混淆「收入」與「提領」。
配息來自本金 (aka 割肉,高ROC):
- 號稱高配息後再自己投入,過程因為30%扣稅而使得整體資產下降,總報酬率小於零,這是一種割肉。
- 號稱高配息,自己領出後開心花掉了,留在戶頭裡的資產比之前少了,這也是一種割肉。
當淨值上升時的狂歡party,其實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大於原型股的:
- 用期權ETF追蹤(看好的) 原型股,配息再投入期權ETF,但種種原因 (包括手續費/扣稅) 導致資產上漲幅度小於原型股漲幅…都選股了,卻放棄原型股的漲幅。
- 用期權ETF追蹤(不看好的) 原型股… 等一下,原型股你都不看好了 (aka 看空) 為什麼要去買進它? 只因為可以少虧損?
- 最近有人說先買期權ETF,然後用高配息去買大盤指數,可以資本配息兩相宜。但到底是兩相宜還是兩頭空呢?
把高配息當作是退休生活時的「收益/收入」,而不是「提領」:
我覺得很危險的地方,是把高配息當作是退休生活現金流 (收入/收益) 的一種… (畢竟標語是「快樂退休生活不再是一個夢想!」)。 裡頭也不乏躺平/退休的人分享買了多少期權ETF ,每個月收到多少配息…
每次到了配息日就曬出網銀入帳的貼圖,或是一個裡頭裝了一疊鈔票的信封…
但這些被花掉的配息造成資產/淨值的減損,一旦被提起時,就會有另一說法浮出:「那就配息再投入啊!這樣就會有永動機了!」
稱之「固本培元」 Orz。 (其實白話說就是逢低再攤平,愈攤愈平。)
如果攤平之後,期權ETF繼續下跌,取而代之的說法會是…「那就把配息投入指數ETF… 」 (其實白話說:就是被扣30%拿回本金的部份後再投入指數ETF… 是的,就是一開始被嫌沒有或很少配息的指數ETF)
如果有人抱怨股息太少或淨值虧損太多影響生活/心情,回應就是「沒有叫你重壓,你要有現金在手可以逢低加碼或是生活。」 或是 「你為什麼一開始不做功課,要聰明選股啊!」
認真來說,這些表面上好像是「用期權ETF 作為(快樂)退休生活的(高額且穩定)現金流」(括號中是你以為的…),但實際上裡頭大部份你領出來花掉的,其實來自你的投資本金,而不是投資收益…
如果今天請退休族,把本金先存進某個定存戶頭裡,然後每月領出一部份花掉,一般人會想要「領愈少愈好」、「愈慢領完愈好」,這樣才能領的久;但如果換個說法「把『配息』領出花掉」,那麼追求「領愈多愈好」、「愈快回本愈好」,反倒成為群裡推薦的作法?
但群裡在狂歡派對的人們,尤其是帶群的管理者和大師,在你開心時倡導的是美好的想像,而在你看著淨值一直掉,回到群裡提問時則是PUA你,讓你以為都是自己的問題 (包括但不限於:沒做功課、不會選股、重壓、貪心、手上沒有更多的資金可以攤平、「加法投資/減法投資/加減投資」不會用、記事本的文章沒看完、老師的付費會員沒有加…)。如果他們沒意識到這其中的問題,那麼就不夠聰明;如果意識到卻不告訴你,任你掉進狂歡派對加PUA的循環,那就是…
常常工具都不是問題,問題在宣傳/運用工具的人…
我目前的看法
針對「退休生活的現金流」,我目前的看法是,期權ETF 離理財群組所倡導的美好還有非常非常非常遙遠的距離。以我自己的肉身嘗試,買進原型股(或ETF)然後定期賣出提領 vs 買進對應期權ETF然後領配息,前者剩餘的淨值較多。當然,這只是我單點的實驗,不一定適用所有的投資組合或是所有的投資區間。但如果我是一個退休的投資者,需要擁有退休生活的現金流,我會有能力未卜先知,找出某支期權ETF,並且預測他在某個區間內擁有打敗原型股的能力,然後在特定的時間點買進,在特定的時間點賣出,獲取配息和淨值兩者總和的最大值…
這是我想要(且有能力達到) 的現金流規劃嗎?
如果不是,那回歸到買進原型股(或ETF)然後定期賣出提領,是不是一個聽起來沒那麼花俏,但實務上更可行且持久的方式?
(其實這跟指數投資流派一樣,你以為平凡無奇不用傷腦筋,殊不知這比眼花撩亂的花式炫技還要有效…)
當然,如果一開始很清楚期權ETF 就是一種提領帳戶,那麼犧牲一些財務效率,換取某個程度的心理安全感 (當作是繳保費?),也未嘗不可。畢竟有些人只想安穩看到錢進帳,那麼即使長線總報酬輸了,他們可能仍覺得值得。
至於資產淨值成長,期權ETF我認為完全不適合。即使你找到某個原型股,確定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可以大漲,你也應該去買原型股享受那漲幅,而不是靠期權ETF搭配 DRIP 去承受高額的管理費、30%預扣稅、以及 cover call 先天對大漲的無能為力。
也就是說:對於追求退休現金流穩定度,或是極大化資產終值的人,期權ETF (這裡指 covered-call ETF) 在多頭或空頭周期都比原型股還差;把配息當收入等同於自行提領,且多付管理費與稅務摩擦。
我接下來的作法
目前手上的期權 ETF 還沒有賣掉的打算,一方面我想觀察它再久一些,看看遭遇到不同市場氛圍時它的表現如何。另一方面它的確帶來了一些情緒價值 (只是自己理清後又消失無蹤)。
而一般的現金流需求,我目前還是用定期從資產提領的方式。反正我的資產配置還沒完全從退休前轉到理想狀態,所以正好藉著提領順序賣出一些與未來配置不符的股票資產。
那期權ETF 對我而言呢?是不是有收益護盾的效果? 這個問題目前看起來好像沒有,又好像有,我還要繼續觀察…
還是說 收益護盾 其實只是個迷思?
Footnotes:
語錄1:PUA語錄
「不懂就買,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沒有叫你買哪一檔,然後到處講看我的圖卡買的」
「折磨你只是剛好」
語錄2:出國玩了幾個月,就賺了八位數…
「比如說,這次出國玩快3個月,都沒玩台股,回來還是多快8位數」
…
「感恩台GG 讚嘆台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