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這本書中文是「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但我認為英文書名 “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 還是比較適合。而出版社會取這樣的書名,應該是因為作者的前一本書的中文譯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關係吧。
有趣的是,作者 查爾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的那一本「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其實英文書名是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出版社上次用了書名的後半段作為中文書名,而這次,竟然造了個更創意/出格的中文書名。 雖說這個中文書名比直譯的「超級溝通者」好多了,但就像電影譯名一樣,同一個主角的「捍衛OO」系列,或是「神鬼OO」系列,好記是好記,但久了真的覺得何必呢。
回到這本書,如果從目錄去看這本書,會覺得其實好像沒有說什麼。架構平穩,要談的也不是什麼秘密。(但這當然只是表象)
目錄架構和說故事的方式
三種類型的對話
第1章 匹配原則──如何招不到間諜
概念運用指南【第一部分】:有意義的對話四原則「真正要談的是什麼?」對話
第2章 每場對話都是一次協商──萊羅伊.李德案
概念運用指南【第二部分】:發問與留意線索「我們有什麼感受?」對話
第3章 聆聽對策──流露情緒的對沖基金人士
第4章 沒人大聲說出口的時候,如何能聽出情緒?──《宅男行不行》
第5章 在衝突中連結──和對立方談論槍枝
概念運用指南【第三部分】:生活中與網路上的情緒對話「我們是誰?」對話
第6章 社會認同形塑我們的世界──幫反對疫苗的人打疫苗
第7章 如何讓最難的對話安全?──網飛的日常考驗
概念運用指南【第四部分】:讓困難的對話變容易
但一開始讀的時候,其實會被作者敘事/說理的架構搞得有些混亂。每一章有一個主線劇情/故事,例如第2章的 萊羅伊.李德案。但作者每寫個幾段,就會賣個關子,開始提其他事情 (說理部份),甚至寫另一個支線劇情故事,這支線通常跟主線無關,但寫著寫著會由研究的結論帶回作者要論證的點 (例如第2章的神經同步),通常這要花費個好幾頁的時間。等到你已經接受了這個論點,作者又突然把場景拉回主線,繼續走下去。當然,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了新的知識和新的角度可以看待主線的劇情了,那麼故事就繼續走下去。必要時會又有第二個、第三個支線… 直到主線劇情結束。
每一種形式的對話,當作者把想講的故事講完後,最後會有一 part 「概念運用指南」。這個部分可以當作是 take away,也可以自己找個身邊可能的情境放進去試試。
要我說,這本書蠻適合當作一堂課來上的。
當然,我也有想過會不會作者在跟編輯討論呈現形式時,就已經把整本書的架構確立下來了:先確立三種對話:what, feel, and who;再幫每種對話找出「主線劇情/故事」;然後在主線劇情中找出幾個吊胃口的點,將主線切開,填入支線故事以及作者想要說理的部份;最後加入概念運用指南。
完成。
讀後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以下提幾個我個人在讀這本書時,覺得有意思、或反映了我個人盲點的地方。這些地方是基於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處事風格而來,不同的人看這本書,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
搞清楚要談的是什麼 /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就像 QBQ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一樣,真正要解決的,通常不是表面上的問題 / agenda,而是背後對方真正在意的事情。找出對方真正在意的事,然後採取正確的態度/途徑。也許背後的問題,是擔心、或需要抒發、或對未來的恐懼和未知。提供「正確答案」,可能是表面上最直接,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把餅作大。這個在之前看一些談判的書也有看到。重點不是誰贏誰輸,而是找到一個方式,讓雙方都帶著贏的心情回去。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把這樣的局造出來,那麼整體來說,你是贏家。但更多的時候是雙方一起共舞,共同把這個局造好。而「協商」,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了。
有時為了誠意、也為了後續共舞,找出並誠實分享自己真正的目標/問題,是一件健康的事。而如果能在開始的互動和回饋中,找出對方真正要談的是什麼,那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在東方,人卻往南方走,除非你在北極,不然是到不了的。
把 small talk 講到心裡去
在職場中開會前後、或是茶水間碰到,常常會需要一些 small talk。但往往 small talk 真的是 small ,只是打發時間,讓氣氛不會尷尬而已。但其實即使是一些small talk 的問題,也可以聊著聊著往心裡去。一開始這些問題是「快速交友流程」的建議問題,但只要抓住訣竅,稍稍修改問題,也可以藉著帶出脆弱 (包括自身的) 和 情緒感染,讓兩個人或是一小群團體產生更深的連結。
雖然我覺得應該還是「一對一」比較有用,而且是發生在現實生活面對面的時候。
另外還有一點,是社會文化的氛圍。亞洲或是華人文化裡,好像不太會直接問「你認為怎樣算是完美的一天?」或 「你是否有預感,自己將以什麼方式離開人世?」這種問題? 就連「你如何看待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這種,也不是普通交情朋友會問的問題…
但是重點不是問題,而是改造問題/改變問法。例如:
- 你住哪 –> 你住的地方,哪一點很不錯?
- 你住這裡多久了? –> 你住過最棒的地方是哪裡?
- 你高中念哪所學校 –> 你會給學弟妹什麼建議?
- 你喜歡觀光列車啊? –> 你最棒的一次觀光列車體驗是什麼?
- 你空閒有什麼興趣? –> 如果想學什麼都可以,你會學什麼?
- 你在哪工作? –> 這份工作最棒的地方是什麼?
網路上的溝通
那如果不是面對面呢?隔著網路有辦法建立更深的連結嗎?作者的觀點是很難。尤其是在比較對立的議題和溝通上。我也認同這個觀點。書裡也提到了實際的案例,同樣的手法和人,在現實和網路上試著溝通,網路的效果遠遠不如現實。
面對面/ 身處同一個空間這件事,其實在建立連結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些表情、語調、小動作、眼神、身體姿勢… 都是網路上無法傳遞給對方的。
不過如果已經建立/維持了連結,那麼用網路來作議題溝通,影響就會比較小。
作者提出了在網路上發言的幾個建議:
- 特別重視禮貌
- 少一點諷剌
- 多表達感激、尊重、問候、道歉、以及願意聆聽多方的意見
- 避免在公共論壇批評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些建議對於網路議題的討論,尤其是一對多的情境,可能沒有太大幫助。頂多只是更不會擦槍走火,像是防禦性駕駛一樣。你可以「平安」到達終點,但不一定能把 payload deliver 出去。
證明自己在聽
過去在學溝通時,眼神交會、適度點頭、微笑、少許口語回應,都是講師會教的技巧。如果要鼓勵對方說下去,往往還會再加上覆述重點/摘要,這個在書裡也提到很有用。書裡另外提到:
- 除了摘要外,再摘要後加上「確認」的問句。
- 用和對方同等級的神經同步,例如大笑對大笑等。
- 證明自己真的在聆聽,有助於對方說出感受。
我個人的經驗是,在衝突時,「摘要加確認」要很小心地運用,因為對方可能認為你在 reframe 並簡化扭曲,可以反而激起對方的防衛。所以如何拿捏,要多練習。
另外書中對於衝突,也提到所謂的「掌控」或是「控制慾」。通常會讓衝突變得更糟的對話是「想要控制對方」的對話,例如書中提到夫妻衝突的「你需要閉嘴!」「你偶爾也要問我一天過得好不好!」「不准用那種語氣跟我說話!」「你再翻一次白眼、我就走!」
那麼用「我」開頭呢? 好像是種不錯的開始,尤其是「我感覺…」。但這只是避免了事實的針對 (用個人的感覺替代),好像並不能處理一面倒 / 單方指責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處理伴侶議題時,常常會提到要「一起」的原因。
攻擊/歸類對方的群體
另一個會擴大衝突的作法,就是把對方任意 (或刻意) 地歸類 到某個族群/群體。尤其是當該族群給人刻板印象時。
當然刻板印象有好有壞,例如說到「台派」,大家心裡浮現的 tag 或印象,可能有好也有壞。
然而在衝突當下時,如果「被歸類成某族群」,往往對方會往不好的方向想。對衝突而言,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更何況一些本身就已經帶有貶意的族群字眼了。
在 who we are 這一塊,與其去歸類這樣的群體,不如用以下的方式促進討論:
- 淡化群體:每個人身上有很多 tag,支持台灣或支持某個政治團體只是其中一個 tag,他同時還可能是父親、警察、喜歡古典樂、市民跑者。
- 用 tag “who” 來建立彼此的 connection,如果兩人都是愛家的父親、或是有同樣的運動興趣,那麼用共同的tags建立一個 pseudo group (或是inner circle),歸屬在這個群體中,彼此會有更好的溝通品質。
當然,如果對於對方不了解 (例如網路上匿名的受眾),那麼要這樣子做,就有實作上的困難了。只能靠演算法幫你把這個 group 圈出來,形成所謂的同溫層。
接下來的應用:和青春期子女的溝通
雖然說我和子女的溝通管道還算順暢,但少女/少男的情緒總是多變又隱密的。在保有隱私與尊重的前提下,我只能倚賴他們自己訴說自己的煩惱 — 同時我要忍住不直接提供解方 — 為了他們的成長著想。
- 對於和他們的溝通,最重要的應該是「真正要談的是什麼?」,而我應該多提供的,是情緒支持。
- 可能可以稍微問一下:「你想要我建議一些解決方案,還是只需要傾訴?」或是「你想要被幫助、被擁抱,還是被傾聽?」,但還是要留意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以及回答背後真正的回答。
- 開放式的問題,以及那些直接觸及價值觀的問題,因為跟孩子的連結夠緊密,應該可以直接問而不覺得尷尬。
- 留意並匹配孩子的心情及能量 (參考書中的二維矩陣)
- 適當展現脆弱性:誰說爸爸就一定要是一面鋼鐵做的牆?
- 證明自己在傾聽:比較麻煩的,是如何證明他們在傾聽?XD
最終,跟孩子的溝通,應該不是「贏」或是「不贏」。「理解」才是我想做的。尤其是讓孩子理解我的焦慮,對他們學業和未來的焦慮。但只能分享我的焦慮 (和脆弱),而不是要求他們走在哪條路上。這樣才不會變成是「我試著在掌控他們」。不過在分享我的焦慮同時,又要小心不要被當成情緒勒索。
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