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早起這件事

在忙碌的生活裡,很多人卡在一個同樣的兩難:為了早起跑步、讓自己看起來更自律、更健康,得拿什麼去換?往往換掉的是睡眠,是那每天本來就已經不太夠用的五到七小時。一天就只有這麼多時間,工作、家庭、通勤、社交各自佔據一塊,最後留給自己身體和大腦恢復的,只剩下被擠壓過的邊角餘料。但還是要運動啊!有課表要吃啊!於是,一部分人決定把鬧鐘往前調三十分鐘、一小時,穿上跑鞋,出門晨跑;另一部分人則說,這樣做,是犧牲了睡眠對修復身體的效用。當然,最好的是睡到飽,又有運動。但現實真的很難。往往只能二選一,更甚者,造成偷懶賴床的理由。 前陣子,有些空檔讓自己睡到飽,幾天之後,起床後腦袋裡好像少了一些「迷霧」。這讓我好奇,自己是不是更適合「睡飽」的那一派? 這兩種聲音,一前一後在腦中拉扯,於是我決定研究一下,到底是運動的多巴胺/腦內啡好,還是睡飽的修復來得好?


早起跑步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從主張早起跑步的那一側看過去,畫面其實很具體。鬧鐘在 05:00 響起,天空還沒全亮,空氣裡帶著一點涼意,身體有些沉重,一旦跨出門,呼吸漸漸變得規律,腳步在路面上重複敲擊,先把一天開了一道口,直直前去。這樣看起來,犧牲 30 ~ 60 分鐘睡眠換來晨間運動,以代謝與燃脂的角度而言,是一種高報酬的投資。早晨空腹跑步被視為啟動身體代謝的好作法,有研究指出,晨跑可以提高脂肪氧化率。對於想減脂、控制體重的人來說,這種「一早就先把燃脂模式打開」的概念很有吸引力。想像著自己一整天都在悄悄「多燒」一點熱量。對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而言,沒有比這更划算的投資了。

鏡頭再往前推,清晨的光線也是另一個關鍵角色。早起跑步的同時,也把自己暴露在清晨的陽光之中。晨光加上運動,可以讓生理時鐘前移 1–2 小時,抑制褪黑激素,調節皮質醇分泌,長期下來,讓晚上更容易入睡,改善失眠。當我們看著天色從暗藍轉成淡金,會覺得自己剛好站在身體時鐘的開始鈕上,用汗水和光線,定義什麼叫「早睡早起」。那些原本拖到凌晨才睡的夜晚,也有機會被悄悄往前推。最終回補了睡眠長度,把作息拉回比較健康的軌道。短期看起來是少睡,長期反而有機會換到更穩定、更健康的睡眠節奏。

心理層面上,晨跑帶來的感受也是難以忽視。跑完一圈回到家,內啡肽和BDNF 的分泌讓自己產生物理上的滿足感,提高自信,降低憂慮。那種「今天已經先做完一件有意義的事」的成就感,讓我們在接下來的行程裡,無論是走進老闆的辦公室前、還是站在咖啡機旁跟同事閒聊,身體和心理都產生強大的自信和掌控。

在現實的時間縫隙中,早晨也被我們視為最「乾淨」的一塊。下班後的 17:00–19:00,或許正好撞上加班、客戶臨時電話、孩子的功課、朋友的聚餐,運動計畫經常在最後一刻被取消,從「今天一定要去跑步」變成「明天再說」。但早上五、六點不同,世界還沒真正開機,訊息沒有開始轟炸,會議還沒排進行事曆,家人也大多還在睡。跑鞋放在門邊,衣服前一晚就準備好,只要能起床,整個清晨就是我們的。

那如果早起運動,可以因此抵消所需的睡眠嗎?一些研究指出,若能保持規律的六到七小時睡眠,再加上固定運動,心血管風險可能不比八小時卻長期久坐的人高。與其僵硬地追求教條式的「八小時」,不如找出自己可以接受、又能兼顧運動的平衡點。好吧,以我自己為例,根本沒有八小時可以睡。我掙扎的,是六小時睡眠 vs 五小時加運動。對我而言,運動的時間是可控的,睡眠的品質比較難掌握,與其每天期待「自然就睡好」,不如先把跑步這件事固定下來,再慢慢調整睡眠。


睡眠不能拿來犧牲

但如果轉身站到睡眠優先派的那一側,場景又完全不同了。眼前不是清晨的微光和流汗後的暢快,而是長期被壓縮的睡眠、鬧鐘響起時沈重的眼皮、下午開會時忍不住打呵欠的那種疲勞。而且原來的燃脂效果也會受到影響:連續四天,每晚只睡 4.5 小時,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30%,脂肪氧化減少 55%。這些是研究指出的退步。此時,心底另外一個問號浮出:當基礎代謝已經被睡眠不足破壞,晨跑還有減脂的效果嗎?

在這個視角下,那些短眠天才的故事,那些號稱一天睡五小時足矣的例子,重新被放回統計之中。DEC2 基因的變異者,天生就能用較少的睡眠維持正常功能。但他們占人口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是特例,不是通則。馬修·沃克在《為什麼要睡覺?》中列出的數字,是讓我心驚的警訊:長期每晚睡不到 7 小時,某些癌症風險上升 60%,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 46%。那些覺得「我睡五小時也還好」的自我感受,很可能只是身體已經習慣了一種低水準運作,而不是健康的真正指標。於是,用短眠個例來合理化大規模的睡眠壓縮,是很危險的。

更現實的一面,是那種被皮質醇硬撐出來的「假精神」。早起跑步當下,身體確實像被打了一針興奮劑,短時間內覺醒度提高,心情也好一些,常常早上看起來似乎精神飽滿。然而到了下午或晚上,整個人卻像洩了氣,專注力散掉,情緒變得易怒,錯誤率增加。這可能是身體已經透支的訊號,卻往往被誤以為是身體在調整作息,通知自己要早點準備睡覺。而且睡眠長期不足的前提下去跑步,身體其實是勉強上場,肌肉反應變慢,協調下降,關節負擔增大,運動傷害風險提高。

從這個切角出發,「先睡飽,再談跑步」不是懶惰,而是把睡飽放在運動之上。先修復身體,再運動。想一想,運動裡訓練(破壞)和恢復(重建)都很重要,好像也是類似的道理。

那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找出共識和分歧

其實,公約數是存在的。無論是晨跑,還是睡眠優先,都同意健康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懷疑運動有明確的正向影響:心肺功能提升、情緒穩定、代謝改善、慢性病風險下降。同時,我也認同睡眠不足的系統傷害,是運動無法彌補的。聽起來,兩者都是必須。差別在於,要「先確保有運動,再慢慢調整睡眠」,還是「先守住睡眠,再塞進多少運動」。

我也知道,讓人掙扎的,不是誰對或錯,而是現實裡的那一點點空間要怎麼分配。然而,現代生活的節奏讓運動變得難以維持:會議塞滿、訊息不斷、通勤時間被壓縮,下班後常常疲累到只想躺平。是要多睡一點讓身體恢復,還是少睡一點去跑步?雖然傍晚天空還有餘光,這個時段的運動同樣可以降低憂鬱風險,改善代謝,效果並不遜於早晨運動。但這時段同時也是黃金時段,未完成的工作,要接的小孩,家人的晚餐時光…通通在競逐這一段。真正屬於個人的,還是只剩下一大早,或是半夜。這時,又回到「如果不早起,可能根本沒有運動;如果早起,睡眠一定被壓縮」的現實抉擇。不是單純的懶惰,也不是單純的自律,是一種在有限資源裡求取最不糟糕選項的過程。

另外一個考驗,是對自律的想像。持續晨跑的人,看起來精神飽滿、自我要求很高,這種形象很有吸引力。把鬧鐘調到 05:00,天還沒亮就出門,會讓人覺得自己比還在睡的人「更進步」一點。相較之下,選擇把鬧鐘調到 06:30,只是為了多睡那一個半小時,很容易被自己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籤。此時,堅持早起不是基於身體的真正需要,而是基於一種對自身形象的追求。實際上,選擇多睡一點,不見得是懶散,而可能是聽見了身體反覆發出的訊號。這種心理上的拉扯,往往比「應該睡幾小時」這類知識問題更難處理。

如果兩者都要,那就拿走其他的吧!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要兩者兼顧,那麼最佳建議,反而相對簡單:維持睡眠的長度在7.5Hr,同時早起運動。此時時間的安排就會變成:如果起床時間固定在 05:00,那麼就寢時間就必須往 21:30 推,才能確保 7.5小時的睡眠。並沒有研究指出,九點半睡覺有什麼缺點。隨之而來的,是「這樣我晚上做事的時間就變少了。」的「錯覺」。

對,是錯覺。

想想一週行事曆裡,晚上九點後,你在做什麼? 大多數的正事或是晚上要處理的事,往往在九點之前都告一段落了。九點到十點,通常用作 extra hour,或是在一天的任務都完成後,拿來娛樂、滑手機、「放鬆一下」的。這段時間被拿走,相對而言好像是影響較小的?

把手機的睡眠模式重新調整成 2130-0500,前30分鐘開始睡前儀式,然後作一個十四天的小實驗:先鎖定睡眠時間,搭配早起運動,然後調整晚上的時程安排。在這兩週裡,用手頭上的工具,觀察並紀錄自己的精神、情緒、身體數據 (靜止心率,HRV)、睡眠表現 (深睡比例,睡眠分數)、以及運動狀態 (跑力資訊)。或許在那之後,關於「早起跑步還是充足睡眠」,我會有新的答案。

說不定,未來「自律」對我而言,不是能夠規律地早起,而是能夠規律地早睡。

來試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