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燈練習筆記 (九)

之前就有注意到,裝上閃燈拍照時,好像有時候背景整個看起來色溫很低,看起來像是燈泡色的黃光環境。可是有的時候又不太會,變成偶爾會偶爾不會的情況。這種出現的頻率最討厭了,於是在某個我在練習的夜裡,當我發現機頂外閃單純主控不閃,只靠離閃打很「黃」,可是改從機頂打又不會時,我就決定要來好好搞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來以為是跟機頂閃燈有沒有閃有關係,像是沒有機頂外閃作TTL或是firmware有問題之類的,結果一輪測試之後發現誤會大了。簡單來說,是ISO的關係。

之前提到,在一般的情況之下,canon接上閃燈時 Auto ISO會被鎖在 400。當我在家中室內,晚上光靠室內燈光照明時,不開閃燈的ISO約在1250~3200之間,f/2.0時快門約1/125s,拍出來的白平衡正常討喜。而接上閃燈後 ISO降為 400,光圈不變時快門拉長到 1/80,對背景而言其實是很under的。

那為什麼主要是我在用離閃的時候發生呢?

我在用離閃時,習慣用控光工具(如柔光箱/無影罩)對主體打光,主體雖然有了相較正常的曝光,但背景沒吃到光還是under。那為什麼機頂閃光不會呢?因為我習慣機頂閃光是打跳燈,而在室內跳燈一打,經由適當的天花板反射整個室內都被打到光,把整體的亮度(包括背景和主體)都拉起來了,當然看起來不會under/黃。不過不小心主體看起來反而over (因為主閃加離閃)。

打主閃跳燈會over,不打主閃跳燈會under,那怎麼辦呢?

我實驗了幾種方式,心得如下:

  1. 主閃(A)負責打亮整體空間,離閃 (B)負責打亮/突顯/修出主體光影,這跟常見的布光方式不太一樣,也跟canon預設的A:B或是A:B:C配置不一樣。還好我目前是習慣用Gr,觀念要改就是。怕over的話就要降點主閃 (背景)。
  2. 主閃(A)單純當主控不閃,離閃 (B)負責打亮/突顯/修出主體光影,背景靠第三盞燈打跳燈。不過我目前沒有第三盞燈 XD。另一種類似的配置是主閃(A)單純當主控不閃,A群裡還有第二顆離機主閃 (A2)負責打亮/突顯/修出主體光影,然後B群裡的離閃打跳燈負責背景。
  3. 主閃(A)單純當主控不閃,離閃 (B)負責打亮/突顯/修出主體光影,背景靠相機本身的ISO/快門/光圈配置。那句老話「光圈控制主體、快門決定背景」是對的,在我習慣用Av模式的情況之下,最直覺的就是調Ev讓相機自己拉長快門。不過前面提到快門已經是 1/80,再拉也是 1/40,不行的話還是得解開 Auto ISO,手動把ISO設定到 400以上 (640 or 800)。要注意調背景不能調到跟不開閃燈時的ISO那麼高,不然主體被閃燈打下去通常會over。所以這個時候的宿命是…背景還是會暗一點/黃一點,但是調得好的話主體會比較突出。這也是閃燈很重要的一個特色和目的。

 

小幸福自畫像

總結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室內,兩個閃燈,其中一個必須留在機頂當主控),我的流程 (process)會傾向方法1,然後很小心地讓背景稍微一點點under,以突出主體。雖然和傳統分群的分法相異,不過在只有兩個閃燈的情況之下,這種配置打出來的光是比較討好我的口味的。如果要再偷懶點 (討喜),就是只打跳燈,然後靠著主體和背景的距離差異,自然地突顯主體,這種照片也很順眼,不過少了一道可以說故事的光去打亮主體就是了。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屬於閃燈練習筆記的系列文章,如果要閱讀更多關於此一系列的文章,請前往 閃燈練習筆記 – 目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