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週。
許多家長戲稱這是鬼門關,事實上也真的差不到幾天。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完成小型專案的放鬆感。兩個月的時間,這專屬/跟孩子一起規劃跟執行的夏令營,要告一段落了。
從六月底開始構思的「哇哇叫大作戰」(正名是「貓咪的暑假計畫」),後來發現沒什麼哇哇叫,從第二週起就開始無感。海報紙的大小可以容納兩週的計畫,所以每個週日下午我們把兩週前的舊計畫給拆了,然後用便條紙貼上新的計畫。計畫的內容自己寫,自己貼,如果有衝突再協商。某些熱門的項目會一直留在上面,例如吃冰。但每週的冰可能不一樣,可能是不同的店家,可能是自己打的果醋冰沙,可能是7-eleven的思樂冰,可能是自製的柚子冰棒。某些被固定住的項目則必須配合,如補習或是已經預定好的渡假/返鄉行程。最挑戰的是把暑期目標拆分成NA的概念和行動。這部份兩個孩子的作法跟成效真的不同。
有的目標訂得可行性較高,且容易拆分成數個步驟的行動,每一個階段也容易有檢核點。例如小平安立了一個目標,想要在暑假拿到 minecraft 的全鑽裝。於是我看著他從第一週開始,從收集素材/跟商人交易/建造收集器等等,身上慢慢有了鐵裝,慢慢換到了/採到了鑽石,慢慢組出第一件鑽石裝備,最後把全身上下的裝備都換成鑽裝,完成了原訂的目標。
有的目標即使大人訂了,大人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好。例如減肥到 XX 公斤。光是如何切成 NA 就不容易,而check point 也因為減肥的成效不是線性的,而不好訂立。在沒有充份的先備知識下 (如去閱讀相關的書籍以及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光靠「我要減肥」這句話跟「體重是XX公斤」這個指標,只能是摸索式的trial and error。但這也讓孩子知道,光是「訂目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有的時候一些目標是大人訂給小孩的,這是因為大人更可以判斷目標的可行性跟接下來可能的作法。而自己如何去建立一套訂立目標跟執行的機制 (aka GTD),我想孩子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在他們自己真正有興趣之前,我也只能等待著,說「如果你想要學,我可以教你喔」。(題外話,暑假時我把「功夫」又看了一次。)
而即使是可達且一致的目標 (ex: 完成暑假作業),不同孩子的作法也不同。每週他們都訂了至少一個時段的「寫暑作」,當然進度的部份由他們自己規劃,我只要他們拿著暑作跟我說明本次完成的項目和目前的進度狀況就好。暑假作業裡頭分成多個項目,我看到有的孩子的策略是每個項目每週都推進一些,幾次之後就知道如何規劃當週預計的進度。而到最後一週也順利完成了所有的作業 (即使是自己不想做的項目);而有的孩子的策略則是一項完成了再做另一項。好處是非常專心,可以投入單項的暑作。但因為每個項目的「份量」不同,一不小心,進度都會跟預期的有所差異。有的時候當週的項目一下子就完成了 (非常開心);有的時候卻得要追加寫暑作的時間,才能夠壓線驚險地完成。
而讓我最不適應 (也是我最擔心的,希望是我自己太操煩)的,是在小組合作的項目。孩子們「好像」自己都不急,不管是小組討論的方式或是小組討論的效率。很明顯地感受到「小組成員的家長」比小組成員還急。但是畢竟是小組成員的討論而不是「小組成員家長的討論」,所以家長們急歸急,也只能在一旁看著deadline 逼近,然後一邊搖頭,一邊窮著急。現在的通訊工具很發達,但即使是聊天室,你丟出去的訊息對方也不是即時要回。後來等到孩子們決定用線上會議來討論,進度才有明顯地改善。這時房間就又像疫情時一樣,門口掛個開會中的牌子,要進去送水果都很輕手輕腳地,但很開心看到他們又學到了一種做事方式 (希望啦!)
這次的暑假計畫中,有幾個比較大的旅遊/返鄉行程。看起來孩子們都配合的不錯。行李自己規劃自己整理,小幸福在裝備的配置上學到了不用把所有的東西背在身上,分成隨身跟在車上/旅館的兩個包;小平安則是自己準備了所有「他想要」(但不一定需要)的東西,但是把所有東西背在身上,在酷夏裡也因此讓他吃了一點苦頭。本來想說每週一次的一日出遊由我們三個人輪流規劃,但後來大部份還是我在規劃。畢竟要查大眾運輸工具的時刻表,以及行程中用餐地點的規劃,對他們而言好像還是太複雜了些。希望明年他們可以具備相關的技能。在整個暑假中,從猴硐看貓、去旗津看海玩水、九族文化村、跟朋友一起看電影逛百貨公司、六福村,我們除了默契外,也建立了一套出遊的型態和流程。我相信對他們未來應該會蠻有幫助的。至少現在喊一聲要出去玩,我都不用操心準備什麼東西了,把我自己的東西準備好就好。
運動在這個暑假中有排進去,但我覺得孩子們還不到規律/定期的頻率。雖然一週會有1~2次一起運動的行程 (跑步/自行車/羽球),但多是因為想去而提出 (想要),跟我基於要維持習慣 (需要)是不同的。不過現在想想,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至少興趣沒被打壞。而跟興趣相關的,還有「打電動」、「看電影」這兩個視聽娛樂的行程,這部份打電動可以一起打,也可以三個人分開各自玩各自的;看電影則是去訂了一個月的 Hamivideo,從裡頭找還沒看過的科南劇場版出來看。
最後是空閒時間。一開始真的把行程排得有點滿,run起來好像上班時的行事曆一般;從第二週起,尤其是回了一趟高雄老家後,行程上每週至少會留半天的空白。一方面讓不小心錯過的行程 (例如看電視太入迷而錯過) 有補救的機會,另一方面有一些臨時的行程 (例如需要趕工跟同學小組討論) 也可以放進去。這部份他們學到多少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們做久了,說不定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不這麼做怪怪的。不過開學後這個「貓咪的暑假計畫」就要拆了。他們的作息,又要回到以學校行事曆為主的run法,一年之後,還會剩多少,這我就不知道了。
當然,這樣子的「哇哇叫大作戰」也有不好的地方。首先就是因為我只有一票,所以如果以「生產力」/「學習」的角度來看,這個暑假的進度是緩慢的。沒有真的學到什麼東西,至少在大人的眼中沒有;再來是3C的使用,我對於如何讓小幸福能「自制」於手機的使用,還是非常苦手。不過手機成癮這件事,大人也沒少到哪兒去,我也不知道在暑假中,有什麼好方式讓小孩可以跟手機和平且健康地共處;最後是前面提到的「把 目標轉成 NA的GTD 流程」,這部份孩子還是沒有學會(在我的眼中),看來未來還要找機會偷偷把觀念塞進孩子的腦中 (不過要跟手機競爭注意力,我覺得勝算不高)。
最後的最後,是使用者的評價。開學第一天,我去學校接小平安,父子兩人從學校走路回家。途中我問,兩個月沒見到同學了,會不會覺得很久?
「我覺得暑假過得太快了,所以一點很久的感覺都沒有。」他說。
『暑假過得太快了?』我問
「是啊!之前在安親班暑假好久好無聊,好想快點開學;可是今年暑假一下子就過完了。我希望不要開學繼續暑假。」
九歲的孩子應該不是為了讓父親(心裡)笑得花枝亂顫而討好馬屁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