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是孩子期末考的一週,下週結業式完就開始放寒假了。趁著這週還有獨自工作的時間,把一些適合一個人做的事情給處理了。例如跑銀行、家裡的大掃除,以及清冰箱。
窗戶洗完後,外面的陽光雖然一樣照得進來,但看出去的天空顏色有了一些些改變;
浴室洗完後,鏡中的自己看起來乾淨了些,地板的反光也消失了,牆上少了一些發霉的污點,心情好很多;
一口氣把家裡所有熱水過小的水龍頭都檢查了一次,發現有的是之前修水管時止水閥關太緊,調鬆一點就沒事;有的是因為水龍頭裡的濾網阻塞了,清乾淨就沒事。這樣一來,之前打算請水電來通水管的計畫也可以取消了;
把書房牆上孩子們小時候的畫作都收起來,一面白牆真的不適應,走進書房的瞬間有種空間變大的錯覺。應該一週後就適應了吧,我想。
其實家庭主婦/主夫的時間過得蠻快的,要接送孩子,要打掃家裡,要準備餐點,要清理垃圾/ 回收,要洗碗烘碗燒開水,要洗衣服曬衣服烘衣服收衣服折衣服,一天很快就過了。如果搭配著podcast 或是音樂,Queue 的消耗速度是很快的。回頭想一想,那上班的時候,這些事情好像也沒有少做 (除了飲食以外食為主之外),是怎麼兼顧/辦到的呢?這時候,那句名言就又浮現了:「時間就像事業線一樣,擠一擠就有了。」
近日的預算之爭
最近立法院的預算刪減之爭,本來以為只是傳統的朝野攻防,但好像愈玩愈荒謬了… 但說實在的,我不太懂政府的預算流程,從編列/審查/凍結/刪除 等,只有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過去怎麼拿來做攻防,這次又怎麼有新的玩法,我真的不知道。
上次經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之爭 (aka 青鳥事件)後,我才好好地去了解立法院修法的流程,包括一二三讀、黨團協商、委員會中心主義、臨時動議、再修正…等等。這次也一樣,我開始對中央政府預算審查的機制和流程開始有了興趣,因此也做了些功課,包括閱讀相關的言論文章,參加 g0v 的國會松《你真的看得懂立法院預算在審什麼東西嗎?》,然後先把「怎麼又在吵了」的煩燥感放在一邊,試著建立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以下,就是我目前的觀點。當然,這是演進式的,隨著我繼續了解這個議題,我的觀點和想法應該也會隨之調整。但寫下這一篇的同時,我的觀點形成進度,已經大於50%了。所以,就寫下來吧。
預算審查是用來談判的工具
首先,預算審查並不是那麼地「純潔」。我所謂的純潔,是指有人(行政院)提出接下來一年要做哪些事,要花多少錢;有人(立法院)依據金額是否合理,分配是否正常,予以審查並核淮。
在台灣的政治運作中,實際的樣貌是,預算審查經常被用來作為政治談判的工具。立法委員可能利用調整預算的金額或刪除某些項目,來展現他們在政治圈的影響力,或者對行政部門施加壓力。例如,透過凍結、刪除、或擱置預算,立法委員可以爭取自己選民 (或是利害關係人) 的利益,或者為其他政策議題爭取更多支持。在這樣的過程中,預算審查成為了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不僅僅是對公共資源的分配進行評估,更是一場政治力量的較量,體現了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拉鋸戰。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的一些紛爭,包括黃國昌的發言,應該就比較清楚了。
凍結 vs 刪除
在預算審查的過程中,立法委員可能會選擇凍結或刪除某些預算項目來表達意見。凍結預算通常是希望行政部門提供更詳細的說明或進一步規劃,並在未來釋疑/達到一些前提之後解除凍結,讓相關計畫繼續執行。舉例來說,國防預算如果要採購高等教練機 (簡稱高教機)、或是F-16戰機性能提升計畫,但因為國防工業的敏感度而無法提供足夠透明的計畫細節,可能就會被某些立委 (例如馬文君) 以「為了確保資金不被浪費,並促使國防部提供更清晰的計畫」而凍結。但同時反對方(通常是執政黨或是行政機關) 則擔憂此舉可能延誤國防建設的進程,影響軍事訓練與戰力提升。而事實呢?是真的為了確保不要浪費,還是為了其他的利害關係人阻擋國防戰力的提升,這個從單一的事件其實不容易看出。而從一連串的作為雖然可能會導致陰謀論 (在還沒辦法證實的情況之下),但表面上的說法至少是「請提供足夠的計畫細節」。而在談判或釋放善意的過程中,解除凍結也可以讓案子繼續走下去。
相對而言,刪除預算 (正式名稱為「減列」) 則是一種更為決絕的手段。例如,核四電廠相關預算被刪除,理由是核四電廠已無法取得社會共識 (也可以說是民進黨的非核家園)。這就不像是留校查看了或是刷存在感了。畢竟刪了就沒了。當然,刪多少也是有學問的,刪10%,刪50%,刪到剩下一塊錢,全部刪掉。都有它的用意在。而刪哪些科目,也是有學問的。在整個案子裡,如果針對關鍵科目刪個30%~50%,即使就整個案子看來比例只占3%,但也可以達到讓整個案子無法進行的下場 (尤其是加上「禁止流用」的限制)。舉個例子,車子的汽油可能只占全車費用的1%不到,但沒有汽油,整台車子是無法運作的。
邏輯是個好東西:這次有些言論說「(從全部來看)只刪了個位數」,或是「 刪完其實比去年(整包)還多」,就是試著用這種方式去達到障眼法的效果。
最後其實還有一個「主決議」。這比較像是附加條款,我們今天就不展開討論。
簡單來說,以正面/正常的國會運作而言,凍結可以逼行政部門往「立委想要的方向前進」。這些手段可以作為談判的條碼,甚至可以讓整個運作更有效率 。今天在國會松聽到一個很讚的說法:
當立委有自己的政績要追求時,國家預算這個公共財如何花,就是可以談判的空間了。
而刪除/減列則是更強烈的作法,殺傷力更大,一般來說,刪除預算會是用在懲罰性的場合。
簡單來說,不同的工具在理想 (正常) 的行政/立法互動中,會因為不同的時機和目的去使用。如果由弱到強烈,會是主決議(附加條款)、凍結、減列(刪除) 這樣的排序。
監督 vs 癱瘓
預算審查是立法院監督行政部門的重要機制,目的是確保政府資金的使用有效且透明。當然,點進來這篇文章的人應該都知道,過度的預算刪減,會導致行政機關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甚至使重要政策的執行陷入停滯 — 也就造成了癱瘓行政機關的效果。對於一些大型或具有爭議性的項目,預算審查不僅關係到執行的成效,也直接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利益。一開始大眾受到影響,可能以為是行政機關施政效率不彰、品質不好。但如果最後發現/歸因是立法委員用預算審查癱瘓政府運作,風向就倒轉過來了。當然,這兩者之間的因果沒那麼好區分。沒錢不見得做不了事,有錢也不見得做得好事。做不好會有很多原因,不見得都是沒有錢。因此,以一個公民而言,如何判斷監督與癱瘓之間的差異,這就是很微妙了。
首先,我們可以在心中模擬一下,看看這些真的被凍結或刪除的預算,在未來是不是真的會影響到施政的品質。但因為一般公民往往不具備相關的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所以在模擬的時候,往往只能夠用一般的常識,去思考這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間,少錢有少錢的作法,而多錢也有多錢的作法,少錢不見得不能做,但做出來的品質,或是風險,就不見得會好了。有個陰謀論,是在朝野對抗時,在野多數的立法院會藉由大量縮減預算讓施政者綁手綁腳,無法達成有效的施政和政績。當然美其名是「監督」和「幫人民省錢」,但怎麼省,這就是學問了。
要避免這種對抗的方式,在民主國家,我覺得還是要透過民意和透明化。像這次到處流傳出來的立委提案單,就可以讓人民看看這些「監督的理由」是否合理。例如因為某單一事件或是某個劇的尺觀而刪減對公共電視台的捐助預算之類的… 當以民意為基礎的立委發現不是只有選舉時才要注重民意,至少他們在寫提案單時就會寫個更好更不容易被看破的理由 (aka 更用功),同時也比較不會用誇張的數字/比例刪減的方式,去「監督」(或被某些人稱為「癱瘓」) 政府某部門的機能運作。
過去這些成千上百的提案單可能只是作為談判的籌碼,結果這次被爆出來沒有好好寫的提案單,我覺得不光是理由,就連品質,我都覺得很讓人搖頭 / 反感。當然,這樣子做一定會更進一步減少立法/行政的互信和溝通,但現在看起來雙方好像也都放開了…
單項改進要求與無差別刪除
預算審查的一個關鍵目標是針對特定項目/部會/科目,用「去年施政不好」或是「今年新增太多」的理由,用凍結的方式,要求該部會提出改進報告或者進一步說明,才要放行。這個是過去傳統的作法。但經過國會松的說明,我才發現原來今年有另外兩種玩法被濫用了:
- 黨團協商推翻前面委員會專業分工的共識:在委員會已經有共識 (怎麼凍怎麼刪)的法案,到了黨團協商被黨團/非委員會的立委提案翻掉。這不僅是違背委員會中心主義 (專業分工) 的原則,也讓一些非該委員會的立委可以為了自己/自己選區/自己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用奇怪且不專業的理由,去干涉委員會已經作好的共識。而行政部門也很難在這個階段跟平時不是對應的立委們進行專業的溝通。像公視預算屬於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到了黨團卻被財政委員會的陳玉珍提案刪除23億。就是這種玩法。
- 在通刪階段進行大量幾乎無差別的刪減:這是指不管部會和科目的差異性,用通刪的方式,減少所有機關的某些科目預算。例如這次民眾黨團黃國昌之前提出的版本,包括減列國外旅費 60%,水電費30%,特別費80%,事務費10%,等等。狠的是還加了「不得流用」這個限制,對某些部份刪減幅度還到100%。其實通刪這個概念在之前就已經有了,只是通常是立委用來讓中央預算整包殺一下價,過去大概落在 1.5%左右;而配合以久的行政部門也知道這一招,所以一方面預算會先稍微灌水一下讓立院殺,一方面會用流用的方式,確保重要的機構/科目能夠有足夠的經費運作。但這次在通刪階段統一針對某些科目進行大比例的刪減,而且還限制不能流用。這樣一來不但無視於委員會中心主義的分工,也達到了癱瘓的效果。而且該提案單用的是「減列/刪減」而不是凍結,就程度來說,是很強烈的。我個人是感受到滿滿的惡意和報復心態,也對於所謂「立法專業」這件事情感到懷疑。
簡單來說,我認為應該follow 委員會中心主義,尊重委員會的專業判斷及共識。黨團協商本來是作為例外及未達成共識(aka 保留) 提案的處理。通刪則是提醒行政機關財政要有紀律不是無上限,雙方作作樣子OK。但不是拿來作為報復和惡意的工具。
口水戰、意氣之爭與報復
談談報復。預算審查當然會被拿來作為報復的手段之一。常常也會以「為人民把關」之名行「個人有冤報冤,有仇報仇」之實。但民主就是這樣,民眾看的是你做了什麼,你嘴上說的跟心裡真正的動機一致還是不一致,我們看不到。當然不見得兩者衝突,有時兩者(嘴上說的跟心裡想的)都有,一兼二顧何樂而不為? 但只要不是太誇張,最後的結果是人民享受到好處,國家整體是往好的方向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反對這做法 (當然不同陣營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
但如果你「太超過」,展現出惡意和報復。是的,那是對抗的手段之一,但你要如何跟大家說,這是理性,這是專業,這是為了國家好?
另一方面,「太超過」的預算刪減,乍看之下受創的是政府機關,但其實受創的還是人民。有的損失是當年人民的福利和權益,有的損失是國家/人民未來的發展和潛力。前者比較直覺,最近被炎上的一些提案單也是屬於此類;後者像是文化產業、科技發展等,也許少個一兩年沒差,過幾年又回來了,但誰知道呢?不過當我看到有人把「當年補助的國片票房/文化部當年預算」,作為文化部績效 KPI。進而拿來作為「不該給文化部更多預算」的理由。嗯…還好這不是在提案單上看到的。
當然,是不是「報復」,也許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個人則會由某些立委這過去一段時間的作為和發言,搭配我對人性的解讀,來作出我的判斷。但如果不認同該立委是「報復」的人,我還是尊重。
個人的小心得:
最後是我在了解這些資訊後的小小理解和心得:
- 要用提案來「監督」可以,但你提案單要好好寫嘛,被爆出後,上面寫的理由和刪減的幅度造成了民眾的反感,之後再撤案,印象也已經造成。這是不專業。
- 濫用現有機制 (黨團協商和通刪),不但違背了委員會中心主義,也在我了解預算審議流程後,讓我更覺反感。如果你知道你在摧毀委員會中心主義,那你是惡意;如果你不知道,只是覺得很好用而濫用 (就跟濫用再修正動議一樣),那你就是不專業。
- 為了對抗/報復,把人民的福祉擺到哪兒去了?有人是為了民主而對抗,我可以理解;有人是為了「自己認知的台灣好」,我也可以試著理解。但用容易被看破手腳 (又是不專業) 的方式,進行對抗跟報復,我是真的很不欣賞這種政客。
- 至於要不要用「大罷免」來反制,我個人還是持保留的態度。但我已經開始在找我選區的立委,到底在哪些提案單上簽了名,上面的理由又是什麼…
其他相關資源:
謝謝這次國會松,讓我對整個預算審議的流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以下是由Ronny所提,我筆記下來,目前台灣的預算審核流程:
1. 每年8月底,主計總處編好隔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 含歲入和歲出。 - 歲出:政事別 、機關別。 - 各單位都有自己預算書 (有100~200部會) 2. 9月底 送進立法院 3. 一讀後,由財政委員會擬立審查日程和分配表。但2024 到10月才一讀; 4. 各委員會各審各的部份 - 詢答 (找部會首長來問),要比較與去年差別 - 收集提案:三個委員即可提案。要指定科目。歲出可以凍結、減列、主決議。歲入可以增列、減列。 - 處理提案:不同委員針對同一科目有不同提案,可以一一討論等,但最後要有一個結論/共識。無共識就「保留」進黨團協商。 5. 審完後,由財政委員會匯整總報告 6. 透過黨團協商討論未有共識項目 - 會審在各委員會「保留」的項目 - 黨團也可以二輪提案。差別在有蓋黨團的章。 - 黨團結論可能會有「通刪」,例如「減列大陸地區旅費30%」。這個去年就有了。2024年預算刪了 1.2%, 2025年預算刪了 3%左右。 7. 最後三讀通過 (用表決) 8. 總統公布 9. 主計總處公布法定預算 10. 每個月每單位公布會計報告書 11. 再隔年四月,會有「中央政府總決算」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可能會有用的資源:
- 20250118 第柒次國會松 (Q&A 值得一看!)
- g0v 中央政府機關預算視覺化:https://budget.g0v.tw/
-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 立法資源 -> 議案統計
- 立法院 -> 議事公報網 查詢關鍵字 -> 議事錄
- 立法院刪預算懶人包:公視、性平、文化幣、節能補助預算為什麼被刪?被刪多少原因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