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因為這個財務盤點的數字是在 2025/3/26 統計的,所以 4/2的大盤急殺並沒有包括在內。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導致跨國供應鏈的成本大幅上升,進而使各國股市 (包括美國自己) 都有大幅的下跌;,4/2~4/4 這三天,道瓊下跌9%,S&P500 下跌10%,Nasdaq -11%,科技個股還有更慘的(M7有到-15%)。台股因為清明連假休市的關係,還沒有機會反應,但預期 4/7 就會好好反應了。這些變化如果到 Q2 的財務盤點時,應該已經塵埃落定,趨勢明朗了。如果值得聊的話,會在 Q2 盤點的時候聊。
支出檢視和檢討
這一季的支出比我原本預想的略高一些。一月時,看到支出控制在50%,我還暗自竊喜,想說怎麼有這麼 好的情況?結果二月就像一場大考驗,孩子想要另外上1-on-1 的補習費 (計畫之外)、過年紅包 (計畫之內)、新螢幕17K (計畫之內的任性),瞬間讓支出衝過頭。幸好整體季支出還是壓在原訂的提領預算內,算是虛驚一場。
二月的支出高峰其實不意外。過年紅包是每年固定的開銷,家人團聚時也難免有些額外的花費,比如請客吃飯或買點年貨。孩子的補習費雖然是一筆大數目 (而且是年繳),但錢付出去了之後也還好,畢竟生活中,怎麼沒有所謂的「額外開銷」?尤其是當她自己想學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說不的理由?新螢幕則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用起來確實順手不少,我把它當成對自己的任性小獎勵。
到了三月,我刻意維持較高的外食比例,甚至增加上館子的頻率,想看看這樣的模式對飲食支出的影響。看起來影響大概在30%左右。比例不小 (對飲食這個科目而言),但是占月支出的比例還是偏低。離職後,我不希望生活品質下降,所以試著在飲食上多花一點心思。結果發現,雖然支出增加了,但吃的東西更豐富、心情也更好,以後應該會更有空間可以隨心所欲。
說到飲食,我也在這一季重新思考自煮和外食的性價比。自煮乍看之下好像比較省,但實際算下來並沒有便宜多少。買菜、備料、下廚的時間成本不低,而且菜色通常比較單調,頂多就是多點青菜、吃得健康一點。相較之下,外食雖然貴一些,但省時又多樣,特別是中午如果隨便煮個飯加一菜,雖然省錢,卻很難兼顧營養和口味。未來我可能會試著在外食和自煮之間找個更好的平衡點。
接下來的支出展望,Q2 可能會有筆不小的所得稅支出。因為離職後沒有預扣稅,金額估計會有點嚇人,希望不至於影響日常開銷。Q3 則有出國旅遊的計畫,大概會占年支出預算的10%。這些都是規劃內的支出,提前規劃好資金調度,心裡就有底了。
不過,Q1有個遺憾是還沒把保險整理好。這是我接下來要優先處理的事。離職後,保險的重要性更凸顯,不知道優化之後,會不會再增加一些空間出來?
收入/資產檢視和檢討
Q1的資產表現讓我稍微鬆了一口氣。雖然進行了Q1提領,總資產QoQ +1.38%。這表示我的投資組合還是有一定的成長能力,即便這一季美股M7下跌,資產淨值依然穩步向上。
當然,這也許根本只是匯率波動造成的。台幣對美元匯率從32.652 貶到 33.07,說不定才是對資產成長的貢獻。但就算是如此,也算是意外之喜。目前的預期,4月初的股災可能會讓Q2的數字不太好看,股票資產預估衝擊在10%到20%之間。但市場的事誰也說不準,或許過不了多久又反彈回來了。我不打算費心預測走勢,反正這也是個好機會,可以觀察收益護盾(SGOV和YMAG)在下跌時的效果。這是我當初設計收益護盾的目的——在市場低迷時,提供現金流,減少賣股票的壓力。當然,就如同上個月的理解,目前的收益護盾設計也會耗損。所以四月份 (以及接下來的月份),正好是測試收益護盾的好時機——看淨值耗損時,現金流能不能穩住?我打算持續記錄數據,看看結果如何,作為未來調整的參考。
資產配置方面,債券比例略微上升,占國外總資產26.52%,占全資產14.26%。我希望未來能再提高債券比重,讓整體組合更穩健。目前股債差異不算大,還不需要賣債來再平衡,這也符合我的長期計畫。
再平衡的部分,未來我考慮把VWRA逐步換成FWRA。後者的管理費用從0.22%降到0.15%,雖然差異不大,但長期累積下來能省不少錢。這種小調整對整體資產有正向影響,我覺得挺划算。
結論
2025年第一季的財務狀況整體來說是穩定的。支出控制在預算內,資產也維持了1.38%的成長。二月因為過年和家人教育支出,開銷一度衝高,但整體季度仍在預估範圍內。三月的飲食雖然增加了些負擔,但都在可控範圍,生活品質和財務健康之間算是找到了一個還可以的平衡。
資產方面,即使面對美股下跌和匯率波動,投資組合還是展現了一定的韌性。收益護盾的配置正好在接下來的季度面臨考驗,讓我有機會觀察它們在市場壓力下的表現,為未來的調整提供數據支持。匯率的貶值帶來意外的成長,但4月初的股災可能會讓Q2面臨挑戰,這也是壓力測試的一部分。
接下來,Q2可能要應付所得稅,Q3則有出國旅遊的計畫,這些支出也都值得繼續關注對財務的影響。投資操作上,我也轉向更謹慎的態度,減少進出市場,把重點放在長期配置和成本控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Q1沒能把保險整理好,這是我下個階段的首要任務。
總的來說,Q1是個平穩又有收穫的季節。我在財務數字之外,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心態變化,這對未來的FIRE之路是個很好的起點。接下來,就是 Q2 的大怒神考驗了。目前我是打算把手綁起來,等一個月後再進去收拾戰場。這種局有人拚翻身,但我不需要翻身,所以走的是損失趨避,等大盤指數回來。
以我現在的財務配置,這樣子的下跌如果只是震盪的一部份,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的。我的現金和緊急預備金都還是好好地在銀行的戶頭裡;一年內按季的提領用收益護盾撐著一部份,減少賣掉股票時因為震盪下跌時的損失。當然還是會有一些影響,正好讓我進行心理和財務狀況的壓力測試。現在測總比未來發生時沒有應變能力來得好。
如果不是震盪,而是熊市的開始或是長期的低迷。雖然對FIRE 提領不是一個好的開始,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開始。但換個角度看,未嘗不是好事。畢竟我還在壓力測試階段,早點遇到挑戰,反而能讓我更早調整步伐。不過是哪個 scenario ,都會有收穫的。
心態,或是所謂的「練心」這件事,比如市場下跌時的忐忑,或是意外支出時的緊張。是我覺得這一季盤點起來,最大的體悟。這些經驗都讓我更明白,壓力測試的目的不是追求完美或勝利,而是經由自己在過程中看見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或設定新的界線),讓未來的自己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