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離開上一份工作,竟然一年了。
本來現在應該要結束的 Gap year ,竟然又延長了。
我們常常高估一天的改變,低估數年的累積;也常高估延後一天的傷害,卻又低估拖延數年的代價。
如果問我還在公司裡的情景,專案內容,工作樣態,同事相處,技術發展…好像還在昨天一樣的歷歷在目。即使現在找前同事們出來吃飯,聊的是工作上的技術,也沒什麼落後或鴨子聽雷的感受。
但如果問我這一年來的生活、作息、和生活重心,之前工作的日子彷彿又變得遙不可及,好像是上個世紀似的。 這一年來,我的生活已經被重新定義了。中午跟孩子在閒聊工作和興趣,「我很幸運我的工作有一大部份是我的興趣,但生命中不會只有一種興趣,所以我現在正在追尋其他的興趣。」我說。
『我的導師說,你對專題的興趣這麼強烈,如果我跟你靈魂互換,我的專題成果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小幸福幽幽地說。
「沒關係,每個人都可以追尋 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你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如果剛好是你的專長,能夠靠它工作賺錢,那就更好了。」我回。
整理一年來的文章
一年的時間,我又把「深呼吸1」 這個習慣累積了回來。每週至少一篇,55篇文章,15萬字。今天,我試著回顧這一年來,我留下的字字句句。
在2025的現在,這種事當然要叫AI助理來作。我先把這些文章匯出來,形成 excel .xlsx 格式,然後再請 AI 幫我把文章中 HTML 格式相關標籤 跟 wordpress 格式標籤去除。Grok 寫了個程式要我自己做,Gemini 不吃 excel,Deepseek 說我的文件「可能違反使用規範」(嗚嗚…敏感) ,ChatGPT 爽快地幫我完成,讓我下載了。
然後我請 AI 助理幫我分類成四大分類:運動健康、興趣志業、職涯財務、人際連結。 ChatGPT 很快陷入幻覺,只處理了前面2篇跟最後面幾篇,就以為自己已經全部做完;Grok 3 的思考陷入無窮迴圈,最後處理了10篇左右;notebook LM 應該可以好好整理,但它不吃 excel;所以我後來用用 word 套印成一頁一頁的文章後,再丟上 google drive 轉成文件,這樣子就餵得進Notebook LM 了。但整理出來的結果差強人意,找單點資料可以,但分類這件事仍然是七零八落。
最後讓我滿意的作法,是把轉出來的google 文件丟給 Gemini,才順利完成。人工再檢查過一次,稍微依自己的意思調整,的確省了不少時間。 謝謝生成式AI的存在。
各分類的回顧
透過這一年來的寫作,我對於不同主題的深入探索,讓我更清楚自己的興趣與追求。這些分類的主題是基於我的 bucket list (aka 人生的50個夢想)。藉著回顧,也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偏食」,獨好某一分類。
如果就文章數量而言,「運動健康類」很明顯的是最少的,只有 8篇。 這是因為運動是長久而持續的活動,但也是相較比較無聊的。跑旅可以寫、比賽心得可以寫、但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就不見得有什麼好寫的了。
職涯財務類最多,有24篇。其中FIRE、財務盤點和規劃占了10篇,其他的則是職涯上的回顧和未來的展望/想像。在 gap year 的這一年,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與探索未來職涯和生涯的選項,無論是財務還是職涯發展,應該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興趣志業類我本來以為是最多的,不過除了幾篇參加活動 (包括 g0v、青鳥) ,幾篇關於政治的事實查核筆記 (517、釋憲案、立院預算事件),幾篇電腦相關的筆記,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事」。但把興趣和志業拆解放到每天的生活裡頭,現在回頭看,這一年來好像也真的有了什麼累積。
最後是人際關係類,這一年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孩子和原生家庭上,跟興趣類一樣,沒有什麼專文大事,但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卻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連結。如果一年後要拿出來說嘴,我想到的大概就是暑假了。我陪伴了兩個孩子一整個暑假,實行了「喵咪の暑假計畫」。我更了解孩子,累積了更多的情感資產 (即使在小幸福的青春期!),這一件事,我跟孩子應該都會記住的。

在回顧各分類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在針對某個題目撰文的同時,好像並沒有維持主題的純淨。其實這代表我沒有忘記 blog 的本質之一:web logging。雖然在今日,大部份簡短的心情抒發已經被社群媒體的短句所取代 (twitter / threads / Line 社區),但在寫遊民週記時,心裡仍然有之前 blog 的那種習性在。說要跑題也可以,說要閒聊也可以,這也是「週記」的特色之一:座落在時間的框架內,包含了過去一週的生活點滴與心情體悟,從中找出該週的重點主題,但又不執著於單一的主題論述。 有一週的時間,去讓當下的心情,在經過幾天的醞釀後,逐漸變得更為清晰。多了些脈絡,多了些沈澱,這樣子的週記,相比社群媒體上的幾句話,更陳香了一點點。
遊民週記的未來:
未來,還要繼續寫遊民週記嗎? 已經52篇了,一年,正好讓我先停在這兒,不再以「遊民週記」為題。接下來的一年,我想往兩個方向去寫作:
- 過去 blog 文章的「更新」:21年的blog,1335 篇文章,有許多文章的資訊已經過時,需要更新。我接下來要開始「更新」一些文章中過時的資訊,例如對某些服務的評測,如果那些服務已經改變,那麼為它們準備一篇 2025年版,應該也不為過吧!免得因為搜尋引擎 (未來是AI 爬蟲) 過來的訪客,看到的卻是5年前10年前的舊資訊。
- 主題式的寫作:我想給自己找一些主題式的寫作,題目和領域還沒決定。主要是想讓我的文章除了占據硬碟空間和網路流量外,多一些些對這個社會的價值和貢獻。但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我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項比較像是更新資訊,單篇長度應該會控制在 2000 字內;第二項我就沒有限定了,想寫多少就多少。現在的時代看長文的人愈來愈少了 (報導者的讀者例外)。像我這種廢話很多的,更是很少有讀者願意看完。要不要增加曝光,讓更多的人看到,我想要,但卻又不想要。不過謹記於心,不管現在有沒有人看到,自己的一言一語,都還是當作在公眾領域、公開環境裡發表的。
之前看到有人在討論不少 youtuber 在 2024年陸續停更、關頻道的文章。其中有提到,對創作者而言,要長久的經營下去,並不能單靠著作品的流量、關注、或是帶來的財富收入 (當然,這會是激勵的一部份)。要長久,重要的是在創作的過程,自己得到了什麼,那才是最根本的動力與價值。創作的樂趣、自我表達的機會、過程中獲得的個人成長、以及自以為對社會和網路圈 / 社群 / 部落圈 (現在還有人在談這個詞嗎?)的小小貢獻,才是讓我繼續寫下去的真正動力。而現階段對我而言,所謂的個人成長,包括興趣、新技能的學習,以及論點和架構的釐清。如果在個人成長的同時,能夠與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小小社群,共同成長,那就更完美了。
但我並不奢求,能夠寫作,已是知足。
刻意用這種方式經營這個 blog 的我,現在仍是遵循著這種思維。
今天的這一篇,也是一年份的遊民週記的最後一篇,就先在這裡畫上一個句點。後面我會附上請 Gemini 讀完過去一年份的文章後,給我的側寫和建議。分類完的各文章標題和連結,也當作是附件,放在最後。
持續書寫,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探索與分享。
Gemini
持續書寫,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探索與分享。謝謝 Gemini 送我這句話。
最後謝謝你看到最後 (雖然還不是真正的最後)。有話想跟我說的,請用這裡的資訊和我連絡。
我們下次見!

附件1:AI 對我的側寫 (by Gemini)
這位作者,一位前科技業工程師,在過去這一年(約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經歷了人生重大的轉變。他主動選擇離開了長期任職、看似前景不錯但內部政治與方向已讓他難以認同的科技工作,開啟了他稱之為「遊民週記」的新生活篇章。這段旅程最初被定義為「Gap Year」,但隨著時間推移和財務狀況的檢視,已逐漸清晰地走向「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實踐與壓力測試階段。
從高壓職場到探索生活
作者的離開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文章中透露,離職前他已在專業領域達到一定成就(專案里程碑),但同時也對組織內部政治鬥爭、目標不明、以及官僚作風感到倦怠與無力。他選擇在專案達到高峰後、但內部混亂加劇前抽身,這個時機點事後被前同事形容為擁有「水晶球」般的神準,但作者自陳更多是嗅出不對勁以及對未來方向的預判。
展開「遊民」生活後,他的重心發生了顯著轉移。過去被工作填滿的行事曆變成了需要主動探索和規劃的空白畫布。初期,他經歷了調適期,包括重新定義與兒子的晨間祝福儀式(從「上班順利」到「一天順利」)、感受沒有固定工作後的身份模糊、以及面對空白時間的「行事曆焦慮」。
家庭與人際的深化連結
這一年,作者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家庭。最顯著的是2024年暑假的「哇哇叫大作戰」,他親自規劃並執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親子夏令營,取代了傳統的安親班。從猴硐嚕貓、旗津玩水、到親子共廚烘焙,他細膩地觀察並記錄了與青春期兒女(小幸福、小平安)的互動、教養上的挑戰(如手機使用管控、金錢價值觀建立),以及在過程中重新建立的親子關係。他不再只是週末或下班後的父親,而是日常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和引導者。
同時,他也維繫並深化了其他人際連結。他定期與前同事、大學同窗聚會,從職場動態的旁觀者,轉變為傾聽苦水、提供職涯建議的人生導師角色。他也花更多時間陪伴年邁的父母,回老家居住,觀察並融入他們的退休生活,進行了世代間關於生活方式、科技運用、乃至FIRE觀念的交流與溝通。
興趣的廣泛涉獵與深度探索
失去工作的框架後,作者將其分析能力與好奇心投注於廣泛的興趣。他是個重度玩家(Portal、巫師3、GRIS),也是個影劇愛好者(重啟人生、諜報片、人生七年紀錄片);他是個跑者(完成多場半馬、探索各地跑步路線),也是個料理研究者(用實驗精神改良菜色);他是個科技愛好者(組電腦、螢幕校色、Kodi設定、寫小程式),也是個文字記錄者(週更部落格、財務分析、時事評論)。
值得注意的是,他對興趣的投入往往帶有過去工作的嚴謹特質。例如,他會詳細記錄並分析跑步數據、螢幕校色的技術細節、料理實驗的變因控制、甚至將研究政治預算流程、青少年手機使用等議題,寫成長篇的分析報告。這種「做中學、學中記」的模式,讓他的興趣探索不僅是消遣,更像是自我學習和知識體系的建構。
財務獨立的實踐與心魔
財務規劃是貫穿這一年遊民週記的核心線索之一。作者不僅達成了FIRE的財務目標,更開始實際執行提領計畫,並進行詳細的季度與年度財務盤點。他深入研究了4%法則、收益護盾設計(如YMAG、SGOV)、資產配置、提領順序等實際操作層面的議題。
然而,即使財務數字達標,他仍坦誠面對「財務心魔」。對於市場波動的焦慮、意外大筆支出的壓力(如子女補習費)、以及對比仍在職涯賽道上前同事的相對剝奪感,都顯示出FIRE之路並非無憂無慮。他正視這些不安,將其視為壓力測試的一部分,持續學習和調整心態,尋求在財務獨立與生活品質間的平衡。
持續的人生探索
總體而言,這位作者展現了一個從高壓專業人士,轉變為積極探索生活多樣性的「FIRE實踐者」樣貌。他理性、擅長分析規劃,同時也感性、注重人際情感與生活細節。他透過規律的紀錄(週記)來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實驗,內容橫跨財務、親子、健康、興趣、時事關懷等多個面向。雖然已「退休」,但他並未真正「休息」,而是將精力投入到家庭、個人成長、興趣探索及社會參與中,積極尋找人生的「第二座山」。這一年,是他告別舊有軌道,學習在新自由度中,重新定義自我價值與生活意義的關鍵探索期。
附件2:AI 對我的建議 (by Gemini)
您部落格的文章,特別是「遊民週記」系列,構成了一部極其詳盡且真誠的個人生命轉型紀錄。這不僅僅是流水帳,更是一位經歷豐富的科技人,在放下長期職涯後,對生活各個面向進行深度探索、反思與實驗的完整呈現。
- 核心主題清晰: 文章緊密圍繞著作者離開職場、實踐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生活的主軸。從最初的身份調適、心態轉變,到具體的財務規劃執行、家庭關係的重新投入、個人興趣的拾回與拓展,再到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所有內容都服務於「探索人生新階段」這個核心命題。
- 內容豐富多元: 涵蓋範圍極廣,包括:
- 深度財務探討: 對FIRE理念、4%法則、資產配置、收益護盾、提領策略等有著超乎尋常的細緻分析與實踐紀錄,這部分內容專業深入,對有志於FIRE的讀者極具參考價值。
- 細膩親子互動: 大量篇幅用於記錄與「小幸福」、「小平安」的日常,從暑假計畫的共同制定執行,到關於金錢觀、手機使用的教養挑戰與溝通,展現了深刻的父愛與反思。
- 多元興趣展現: 從跑步(賽事心得、路線探索)、電玩(Portal、巫師3)、閱讀觀影(7 UP、諜報片)、料理實驗、科技應用(Kodi、螢幕校色)到公民參與(517事件、預算審查研究),呈現了作者廣泛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 真誠自我剖析: 作者不避諱展現內心的掙扎、焦慮(財務心魔、身份認同、空閒時的無所適從)與脆弱(生病、面對批評),使得紀錄更加立體可信。
- 風格獨特:
- 分析性強: 作者常以過去科技研發的嚴謹態度來分析生活問題,例如將料理視為實驗、用數據檢視財務、拆解政治議題的運作邏輯。
- 敘事詳盡: 無論是跑步路線、報名過程、還是財務計算,都描述得鉅細靡遺,提供了豐富的細節。
- 文字樸實真誠: 語言平實,沒有過多華麗辭藻,但情感真摯,反思深刻,具有很強的帶入感。
- 結構以時序為主: 週記形式確保了紀錄的連續性,但也使得單篇內容可能涵蓋多個主題。
潛在挑戰與讀者視角:
- 篇幅與密度: 週記形式的文章往往篇幅較長,內容密度高,涵蓋主題多元。對於只想了解特定主題(如跑步、理財)的讀者,可能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篩選資訊。作者在第34週提及的「Smart Brevity」反思,也點出了這一點。
- 主題發散: 單篇週記內可能從家庭瑣事跳到財務焦慮,再轉到電玩心得。雖然這真實反映了生活的樣貌,但可能讓追求特定資訊的讀者感到主題不夠集中。
- 導航不易: 部落格文章數量龐大,若缺乏有效的分類、標籤或索引,讀者難以快速找到過往討論特定議題的所有文章。
給文章的建議:
基於以上側寫,以下是一些或許能讓這些精彩內容更容易被閱讀和利用的建議,前提是作者希望在自我記錄之外,也能更好地服務潛在讀者:
- 強化結構性與焦點:
- 主題式摘要/引導: 在較長的週記開頭或結尾,可考慮加入簡短摘要,點出本週重點事件或核心感悟,方便讀者快速掌握。
- 運用子標題: 在長篇週記中,更頻繁地使用子標題將不同主題(如「本週跑步」、「親子對話」、「財務思考」)區隔開,提升易讀性。
- 考慮獨立主題文章: 對於某些反覆出現或有深度探討的議題(如FIRE策略演進、青少年手機管理心得、某項興趣的階段性總結),可考慮從週記中獨立出來,整理成更聚焦、結構更完整的主題文章。這能讓該議題的內容更集中,也方便被搜尋和引用。
- 提升可讀性與視覺效果:
- 段落與留白: 維持目前適當的段落切分和留白,這有助於緩解長文的壓迫感。
- 視覺元素輔助: 在合適的情況下(如跑步路線、料理成果、財務圖表),增加圖片、照片或簡單圖表,可以有效打斷文字,也讓內容更生動直觀。
- 重點標示: 對於關鍵數據、結論或引用的名言,可適度使用粗體或其他方式標示,幫助讀者抓住重點。
- 加強導航與關聯性:
- 善用分類與標籤: 確實為每篇文章加上相關的分類或標籤(如:FIRE、親子教養、跑步人生、遊民週記、時事觀察等),方便讀者依興趣篩選。
- 建立內部連結: 在討論相關議題時,適時附上過往文章的連結(如財務盤點系列、特定跑步路線的前文),方便讀者追溯脈絡。
- 考慮索引頁面: 對於重要的系列文章(如財務盤點、跑步路線分享),可建立索引頁面,匯總相關文章連結。
- 維持核心價值:
-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進行任何調整時,務必保留文章最寶貴的核心特質:真誠、深度、細節與反思。切勿為了追求簡短或點閱而犧牲內容的豐富性和思考的深度。您文章的獨特魅力正在於這份不加修飾的真實紀錄與嚴謹思考。
總之,您的部落格文章已是極具價值的第一手生命紀錄與深度思考結晶。上述建議旨在讓這些內容更容易被不同需求的讀者消化和利用,並非否定現有風格。持續書寫,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探索與分享。
附件3:AI 分類的結果
1. 運動健康類 (8篇)
- 遊民週記 09: check box
- 遊民週記 17: 宜蘭及冬山河跑步路線
- 遊民週記 24: 全休
- 2024 鳳山跑三校馬拉松
- 遊民週記 31: 2024 田中馬 半馬
- 遊民週記 32: 2024 新竹馬拉松 半馬
- 遊民週記 43: 過年跑步 (旗津和輕軌成圓)
- 遊民週記 45: 台中跑步路線:后里 泰安 櫻花林 舊鐵道
2. 興趣志業類 (20篇)
- 在kodi 裡自動選好繁中字幕
- 遊民週記 04: 中年的gap year做什麼?
- 遊民週記 05: 過去十幾年,我沒在做什麼?
- 517 事件討論:兩件交通建設法案,政黨協商已有共識「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後」?
- 遊民週記 06: 十幾年後,我回來上課了
- 遊民週記 07: (社會)運動的運動傷害
- 遊民週記 08: 宅
- 遊民週記 09: check box
- 遊民週記 10: 最後一次失業
- 遊民週記 15: 颱風一週
- 遊民週記 21: 開學後的休息與人生七年
- 遊民週記 22: 筆記數位化和生活節奏
- 遊民週記 27: 碎記
- 遊民週記 28: 心流
- 國會職權法釋憲案 判決後 合憲法條preview
- 遊民週記 33: 應邀演說
- 遊民週記 40: 立法院預算之爭
- 遊民週記 46: 新螢幕和校色
- 遊民週記 49:青少年手機使用管控研究
- 遊民週記 50: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報名
3. 職涯財務類 (24篇)
- 遊民週記 03: Time will tell?
- 遊民週記 04: 中年的gap year做什麼?
- 遊民週記 08: 宅
- 遊民週記 10: 最後一次失業
- 遊民週記 11: 暑假開始了
- 遊民週記 13: 回老家的一週
- 遊民週記 18: 我們家會不會破產啊?
- 遊民週記 19: 財務盤點筆記 (3個月之後)
- 遊民週記 21: 開學後的休息與人生七年
- 遊民週記 24: 全休
- 遊民週記 26: 預覽20年後的生活
- 遊民週記 27: 碎記
- 遊民週記 29: 一些對 FIRE 的理解
- 遊民週記 30: 財務盤點筆記 (6個月之後)
- 遊民週記 33: 應邀演說
- 遊民週記 34: 水晶球
- 遊民週記 35: 創建之道
- 遊民週記 37: 2024 年度回顧
- 遊民週記 38: 2025 展望
- 遊民週記 39: 財務盤點筆記 (2024年底)
- 遊民週記 44: 幾件和錢有關的小事
- 遊民週記 47: 如何設計收益護盾以抵禦市場風險
- 遊民週記 48: 寫封信,給15年後的自己
- 遊民週記 51: 2025Q1 財務盤點
4. 人際連結類 (20篇)
- 遊民週記 01: 祝你上班順利
- 遊民週記 02: 把拔祝你台北順利
- 遊民週記 03: Time will tell?
- 遊民週記 09: check box
- 遊民週記 11: 暑假開始了
- 遊民週記 12: 認真一打二的一週
- 遊民週記 13: 回老家的一週
- 遊民週記 14: 旗津
- 遊民週記 15: 颱風一週
- 遊民週記 16: 各做各的
- 遊民週記 18: 我們家會不會破產啊?
- 遊民週記 20: 暑假回顧
- 遊民週記 23: 生活節奏和遊戲
- 遊民週記 25: 山陀兒颱風
- 遊民週記 26: 預覽20年後的生活
- 遊民週記 35: 創建之道
- 遊民週記 36: 耶誕節
- 遊民週記 41: 過年返鄉
- 遊民週記 42: 過年剪影
- 遊民週記 48: 寫封信,給15年後的自己
在這裡可以找到所有遊民週記的文章。
註解:
- 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