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燈腳也是眾生,是眾生就有百態。有認真魔人、有堅定信仰者、當然也有一日遊、大型嘉年華、或是純粹跟風打卡的。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隨媽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
以下是我所觀察到的,一些切片和採樣。
從大陸五一長假回來的香燈腳
在往白沙屯的列車上,碰到了一行七人,嘻嘻哈哈的香燈腳們。
兩三個老鳥帶著幾個菜鳥一起走,聽起來像是曾經的同事或同學,現在在不同地點工作著。
聊天的話題有不少是某些共同的朋友,現在的工作和近況。
因為是老鳥帶菜鳥 (第一年走,跟我一樣),在火車上,他們正在進行「行前教育」,包括白沙屯媽祖的介紹、接下來的行程,急行軍晚上的衣著,關於背包重量、哪些要帶哪些不要帶 (即使已經在火車上了)。
為什麼要來徒步進香呢?應該是有經驗的老鳥揪團的。一起在五一這個假期體驗這個文化盛會。
現在回想,因為沒看到過夜用的行李,衣著也以休閒為主,我猜測他們應該沒有要走全程,可能走的是當晚的出發跟接下來的急行軍。
後來在路上,某個前同事也有聯絡上我,坐高鐵下來跟我一起走了半天。我也是從白沙屯媽祖進香開始介紹,想一想,可能新手教學都是長這樣吧。
遊覽車隔壁座位的方大哥
第一天check in 遊覽車,在車內等出發休息的時候,坐我隔壁的一位方大哥。他近幾年從上一份工作退下,回家照顧年邁的母親,並接下家裡的生意。因為他不是第一次走,所以這時候是他給我「新手教學」,說了一些要注意的事項。尤其是要如何避免受傷。包括走一走腳底出現熱熱的感覺就一定要休息;出現剌剌時就接近來不及,會有大受傷;當痛起來的時候,代表傷勢已經造成,已經來不及了。
另外他也告訴我,瓶裝水要備好兩瓶,小的 (300cc)左右。大瓶的會太重,其中一瓶作為某些路段補給不及時,喝水之用。我後來備水的策略就此演變而來:常飲用瓶 300或600cc (白天中午)、另一瓶備用 (200/300cc)。
為什麼要來徒步進香呢? 他從更早時照顧父親說起,從照顧父親,再到現在照顧母親。來徒步進香,為家人的健康祈福,是他的初衷之一。

聊著聊著,他聊到他的孩子。聽起來,他的孩子也大了 (高中以上),這幾天他不在家,也不用擔心孩子們的生活作息。反倒是某個近親的孩子,還需要他處理。一聊一下,才發現他的理念是家族要互相照顧/照應彼此的下一代,有點像是過去的「抱團相互扶持」。現在少子化,等孩子長大後,碰到什麼狀況,家族們便可以互相支援,彼此照應。至於孩子自己,想做什麼、想選什麼,就讓下一代自己去發揮。他只要準備好家族互助安全網就好了。
這種教育理念對而我而蠻新奇的。聽起來方大哥應該也是很有想法的人。我很期待接下來的幾天,身為遊覽車的鄰居,我有機會聽他說得更多。
沒想到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跟他碰面。後來聽車掌說,他去程中途就離開了。
一期一會,這是進香路程中,最常見的人際樣態。
幾天後出現在我隔壁座位的泰山大哥
回程忘了是第幾天,遊覽車上來一個新的團客。我們就叫他(張)泰山大哥好了。
他的個性豪爽,樂於分享,對於徒步進香而言,有一定的認真程度。
為什麼要來徒步進香呢?他說好幾年前他就有參與大甲媽祖繞境了,這幾年又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
我心裡飄過的第一個念頭是:「 哇,那你前陣子才去大甲媽祖繞境,現在又來白沙屯,不會累嗎?」
第二個念頭是:「那你的工作是什麼,怎麼能夠請那麼多天假啊?」
不過我們完全沒有聊起這個話題。
因為是稍微認真型的香燈腳,對於全程徒步、上馬下馬等儀式,他有一定的要求。跟我一樣,他希望每天從媽祖起駕走到媽祖停駕,所以針對遊覽車提早收人這件事,他其實很不爽 (跟我一樣很不爽)。也不只一次在LINE 群組裡表達不滿。我記得後面幾天。其中一天是他決定跟著媽祖走上松柏嶺受天宮,然後隔天再上車拿行李;另一天遊覽車一樣提早收人,他沒有跟媽祖走到溪湖糖廠 (因為背包裡的換洗衣服已經在受天宮那一夜用掉了),只好跟我坐在遊覽車上被載到住宿點,然後一邊看著直播一邊抱怨著;再隔天,駐駕彰化市的時候,沒有看到他上車;再下一天,就是我自己魔幻的一天,自己露宿在外。然後…我們就沒碰過面了。
「那你怎麼會選遊覽車,而不是跟一般香燈腳一樣睡外面?」有一次我問他。
『啊就我行李太多,所以才選遊覽車。』他帶點靦腆地笑了笑,這樣告訴我。他的過夜行李是一個大大的旅行箱,我不知道裡頭裝了多少東西。但他的隨身行李就跟路上看到的認真型香燈腳沒兩樣,只是少了睡墊跟帳篷而已。
他的背包裡甚至還有一套換洗衣服,讓他可以在外面一宿。
他也教了我一些有用的走法,包括走在轎前 3-5分鐘處。人較少較好有自己的節奏。不要走在轎邊或轎後方。如果走錯,就轉向追。然後經過轎邊時跟警察或廟方交通組的人說:我是要往前通過的,他們就會讓你儘快通過。
如果是急行軍,他就會提早1個小時出發,然後在61通霄連絡道那邊休息;可以等鑾駕決定走哪條路,也可以自己走橋下 (反正高架橋上的走一走,也會下閘道,他說)。急行軍時走在前方,才有休息的時間。
我們也聊到最後一天,也就是媽祖停駕慈后宮後,隔日到拱天宮的這一段,前一夜要如何住宿?他覺得最後一天人太多,其實沒有很好走,他自己並不強求要走這一段。但如果要走,前一夜要住哪裡?他有一個小秘訣跟我分享:徒步途中,可以找個火車站先坐到白沙屯站,然後到拱天宮餐廳樓上占個鋪位,再坐火車回來,然後花點時間跟上大軍。
跟方大哥一樣,我也是來不及跟他道再會,我們兩人就消失在對方的生命裡了。
坐遊覽車,每天早上起駕前下車,走一段路看狀況就上車休息
遊覽車上最常見的樣態,就是60~70歲,退休之後,來參加進香的大哥大姐們。
因為體力的關係,他們不會走完全程,走路的時間大部份是在每天早上起駕前,然後走一段路,看個人體力狀況上車休息。通常下午因為天氣比較熱,他們就不會下車去走。晚上則是等遊覽車收人之後,跟著大隊人馬一起去住宿點休息。(而我,通常就是被他們等著收人的固定那幾位)
為什麼要來徒步進香呢? 每個人的答案應該有所小小不同。但我想「進香」這兩個字,在傳統坐遊覽車去進香的行程裡面,這樣坐遊覽車、下去走走、晚上去住宿點,已經是最接近的。
進香對他們而言,比較像是某個旅遊行程。
某個剛退休沒幾年的大哥,說「這禮拜來進香、下禮拜又揪團去泰國」
『哇,你怎麼行程這麼滿,這麼忙?』
「不然退休後要幹嘛?當然是到處走走到處看看囉!」
而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他們不一定全程,大部份去程急行軍是坐遊覽車、有的是回程才加入、有的人幾天後就消失,然後把名額讓給朋友/姐妹/兒女。然後一兩天後,又沒看到朋友/姐妹跟兒女了。
現在想想,其實有點像服務時間較長的「累了請上車」一樣。
這可能才是徒步遊覽車服務客群的真正樣態,跟我一開始以為「媽祖起駕開始走,駐駕後上車去住宿點」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坐遊覽車但沒什麼下去走,坐在車上看著豬哥亮歌廳秀、一邊喝酒的人
這是少數。但我們這台車上就有一位。70幾的年紀,是很典型的 E 人大哥,聲音洪亮,坐在遊覽車的最前頭,講話的聲音在最後面都聽得很清楚。
為什麼要來徒步進香呢?不知道,也許是兒女叫他出來走一走。但我不太敢開話題,怕一開下去就沒完沒了。
記得有一次,在北港附近,應該是他的孩子打了電話來,要他帶火柴回去。
為什麼要帶火柴呢? 電話那頭跟他講了「馨(薪)火相傳」的典故,可以讓生意興隆。結果他對電話那一頭喊 (好啦,是說,但因為太洪亮,聽起來像是喊):「這麼旺,我不就得做到死?我才不要~」
掛上電話,他的手機繼續撥著豬哥亮的歌廳秀,搭配大量的罐頭笑聲。
有時候遊覽車停得比較久,他會下車拉張椅子,吹著風,配著油飯和啤酒,真的有他自己生活的一套。
聊完在遊覽車上看到的,接下來聊聊在步行途中遇到的。
這些往往是一期一會,某次休息,某次用餐時遇到了,聊個幾句,共處15分鐘,然後,又各自出發,消失在茫茫人海裡。
因為沒什麼機會深聊,往往我觀察到的,就只是片面那瞬間的角度切片。但還是分享一下:

從附近鄉鎮騎車過來體驗的人
某天吃晚餐時,碰到兩個年輕的青年,看起來剛成年。我們有幸併桌坐在同一桌,吃著吃著,就聊起來了。
他們住在附近的鄉鎮,聽說媽祖來到這個城鎮,所以騎車過來想要體驗體驗進香。
「你可以跟我說,這頂帽子要去哪裡買嗎?」其中一個弟弟問。
『那個要報名的啦!』另一個弟弟跟他說。
另一天休息時,一樣是兩個年輕的青年,討論著改車的問題。身上沒有任何步行的裝備。
「你們兩個少年A 是要一起走嗎?」一個也在休息的大哥問。
『沒啦,我們是騎車過來看熱鬧,不過現在車子騎不出去了…」
一期一會.結緣分享.緣份俱足
在路上會碰到很多自己準備一些小禮物,跟別人「結緣」的香燈腳。
但有的人看到有小禮物/紀念品就擁上去索取,反而變成了「劫緣」。
我比較有印象的,是在梧棲某次休息時,某位大姐跟我分享她的小秘訣:休息時,把鞋襪脫了,然後把薄荷油塗在小腿和腳底,清清涼涼地可以抵抗熱熱的腳底。離開前,她跟我結緣了一小瓶薄荷油。
另外一個場景也類似,在土庫六房媽那邊停駕休息時,一樣是某位大姐跟我分享了類似的秘訣 — 用的是她自製的左手香。我初次見識到左手香,還向她請教了不少。

而沒有準備結緣品的小白如我,後來的作法是 — 把緣份再分享出去。
當我走到田中時,碰到了久違的朋友。朋友並沒有參加進香,但是對於這個活動很感興趣。於是我解下背包上陪我數天,也是別人送我的進香紅條 (抱歉,我不知道正確名稱為何),然後送給他。雖然不是全新的,但陪我一起走了幾天,應該更有意義才是。看她開心地和同事分享著,當時我更體驗到結緣不只是收,還有分享。
後來,如果碰上機會,例如可愛的孩子在人群中跟著爸媽行走,或是在點心攤幫忙發些茶水,我會把我背包上、袋子裡適合他們的小禮物與他們結緣。如果當時身上沒有適合的東西呢?那就是緣份未俱足啦,我這樣告訴自己。
手牽著手的人
單人走法比較輕鬆。兩人同行若要併行,體力消耗較大(人太多)。且節奏和腿力不同,人多時候還要回頭/探頭留意同行朋友的位置。碰到需不需要休息,需不需要補給的場合,都會影響節奏。
而且單人較能專注個人的體會。
所以我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走。
但兩人以上,甚至成群結隊也是有好處的。彼此照應、又有話題,說說笑笑,往往疲累就這樣過去了。應該也是一種走法。



我佩服 (且羨慕的),是手牽著手,一起走的人。那是一種承諾和力量。
發願的人
談到承諾和力量,當然也有很多「發願」/「還願」的人,跟著媽祖進香。
為了家人/另一半/小孩是常見的,有的有自己的故事,需要深聊後才會知道;有的則是在背包後掛上牌子,走在附近的香燈腳們,一看就可以知道來龍去脈了。祈禱健康的、祈求學業的、祈求平安的、祈望風波平息的。我自己從「參與這項盛事、完成 bucket list的一項」,到後面每天上馬/下馬以除了稟告,也加上了祈願的內容。
看著、感受著、甚至體驗著這種發願 (祈求)和還願 (感謝)過程, 從想要一班「累了請上車」,到天氣太熱來了一陣涼風,到補完沒有走過的橋、越過之前止步的溪,再到補考挑戰無傷完成 50K,再到給我體驗露宿過夜 (內容可見 急行軍 和 大安急幻旅程 這兩篇),有的是即時的,有的是事後回想時發現的。
而在個人的體驗之外,聽著其他的人訴說發生在各自身上的神奇體驗、說著當年自己的發願和現在的還願。即使科學不太容易解釋這些客觀的物理行為,但我現在相信這是經由意識和潛意識的解讀,進而影響了事件的發展以及對事情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數十萬的進香,看作是一場超大型的群體心靈治療。
在這個超大型的群體心靈治療中,每一個香燈腳的身影和故事,都如同一粒粒細沙,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藉著言語、文字、和行為影響著其他香燈腳,影響著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對世間祈求之物、不平之事的看法。而在經歷洗滌過後,也許外部的事實不變,但觀看的角度、詮釋、和應對行為已經不同,後續對心靈、身體影響、和事件發展也就會有不同。當用正面的方式去解讀後,這個善的循環的個案體驗,就會變成下一次上路的「還願」,就會變成下一則在休息時與其他香燈腳分享的神蹟,就會變成下一次超大型群體心靈治療的力量之一。
這是我目前對「發願的力量」的解讀,也是我這次參加進香,最大的意外收穫之一。即使現在回到現實生活之中,我仍提醒自己用進香時心理的角度去解讀事件與反應。這往往給我和之前不一樣的心境與視野,更加從容且隨緣。
認真的人,以及認真魔人
當然,看到那些參加進香已經5年、7年、甚至10年的前輩大哥大姐們。自己也會很仔細去看觀察他們的裝備、他們的行為、他們步行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其他香燈腳的看法。大部份都是閒聊時聽來的。畢竟在我生活中,還沒有機會認識這樣的人,能夠好好深聊請教。
我叫他們「認真的人」。
他們有的走在鑾轎的前後左右,但跟其他擠在媽祖附近的信徒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通常不會拿起手機一直拍、一直錄。
他們有的走在媽祖的前頭,如果發現鑾轎的路徑和預期的不一樣,就在附近找一條平行的,繼續走下去。也許是一個小時,也許是兩三個小時,也許到當天駐駕,總是會再回到鑾轎面前,稟告下馬。
他們有的走在隊伍的很後頭。有的是因為年紀的關係體力不好,或是身體殘缺因素;有的是拉/推了一台推車,詳細的原因我也不清楚。但他們就是默默地走完一天,一天又一天。就算沒有手機APP,就算走過的鄉鎮點心攤已經撤收,他們還是依靠強大的決心,謝絕一次又一次的「累了請上車」邀約,朝媽祖的方向邁進。
認真的人每個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機會的話,你會聽得到。但通常在路上,他們都不是多話的人,都不是說說笑笑的人,所以你能察覺他們的存在,但不一定走進他們的內心。畢竟如果把這段旅程當作是修行,他們就是正在修行途中,心中有所專注之事,沒有要跟你嘻嘻哈哈的。
當然,也有例外。
在松柏嶺受天宮的早晨,我在等起駕前,啃著自己剛拿到的早餐。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皮膚焦黑的年輕人。他主動跟我搭談,問我是不是高雄人。我有些驚訝,竟然有人才兩句話就聽出我的口音? 他是高雄五甲人。走好幾年了。他是我此行碰到第一個,全程徒步完成去程急行軍的。雖然下午兩點左右才到北港,比媽祖晚了2個小時,但自己完成這個挑戰,讓我非常敬佩。他教我一個秘訣:如果真的跛腳的時候就跟媽祖稟告,請媽祖保佑自己才能夠跟著媽祖走完。他說他這樣子做,走著走的就沒那麼痛了。
大部份前輩高手,都有自己的一套。我也在這幾天中,慢慢建立自己的一套走法 (寫在 去程急行軍 的最後一part)。相信未來除了繼續改良屬於我自己走法的版本之外,也會持續建立屬於我自己關於背包、過夜、休息等等的版本。
說到版本,某次在休息的時候,聽到附近幾個也是老資格香燈腳的閒聊,分享著他們關於媽祖駐駕後行動的經驗談。話題一開始還算平和,大家各自分享著自己的習慣和經驗,但隨著討論越來越熱烈,語氣也漸漸有些激動。應該是關於駐駕後,找了晚上睡覺的地點後,要先洗澡還是先找飯吃這件事吧! 有人說沐浴車要排隊2個小時太久,所以他的作法會是先吃飯,小休一下,等晚上九點多人少再去沐浴車;有的人則堅持要先洗完澡才能好好休息,休息完再東西即可。
當然這不會有標準答案的。
認真過頭,認真的人就會變成認真魔人。
另一個認真魔人的例子。是試著在隊伍中「維持秩序」的人。
在大隊人馬行進中,如果有車從後面來,通常會有人喊著「香燈腳靠右,後面有車」。然後人群便會慢慢分出一條通道,讓車經過;通過路口時,如果有車要右轉,會有熱心的香燈腳攔住隊伍,讓車子能順利左右轉。這些熱心的人,很常見。
但也有太認真的人,要求隊伍只能走在人行道跟慢車道,不斷地喊著,然後看著人群一會兒靠邊,一會兒又蔓延。然後…火氣就愈來愈大了。也許動機是好的,但作法和程度就有待商確了。不知道在他們的心裡,這百百種的香燈腳裡,是否也存在所謂的鄙視鏈?
香燈腳其實也是人間百態
其實看了那麼多香燈腳的樣態,某一程度也反應了人間,反應了一樣米養百樣人 — 只是平均而言是偏善的一方,偏善的循環。在這個群體裡,包包放著去上廁所,可以安心;需要什麼提出來,有人會幫忙;善的循環持續著,至少在 3-sigma 裡是的。
我無法窮舉所有我看到的香燈腳,但我看到有很認真很認真對待的人,有懷著心只想去付出的人,有想管教其他人的人,也有想參加嘉年華的人。
走在這條路上,我看到一個又一個 不同面貌的靈魂,他們帶著各自的故事與期盼,匯聚成這條漫長的信仰之路。
系列文章閱讀:
以下是關於2025我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系列文章,供您快速一口氣閱讀:
- 遊民週記 50: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報名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準備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去程急行軍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見證歷史,走入名間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台中大安的奇幻旅程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香燈腳眾生百態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閱讀同分類的文章,或是點選相關的關鍵字,作更多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