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我參加 2025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最後一篇。
我把一些比較零碎的想法放在這篇,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篇幅或完整性沒有值得單開一篇來寫,但這些仍然值得被紀錄下來。
包括有:
- 裝備回顧:在進香結束後,回頭來看當初準備的行李和裝備中,哪些符合預期,哪些需要調整。
- 遊覽車值不值得:在個人實際體驗遊覽車之後,和我當初預期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是像我一樣類型的香燈腳,請不要選擇坐遊覽車。
- 我個人喜歡走的路線。
- 緣未俱足的部份:還有來年,隨緣。
裝備回顧
在 準備 篇,我有提到我準備裝備的方式。實際走一趟回來,大部份的準備是符合預期的:
- 分類裝進小防水袋:在下雨天真的安心。唯一的小缺點,就是當好幾包都在行李裡的時候,要馬上找出某一包是有困難的。需要摸一下或是拿出來看一下,沒抽到的話再放回去。
- 備用拖鞋(母子鱷魚)碰到下雨天後真的很好用,晚上在住宿點移動,盥洗或是散步去買個東西也很方便。我這次因為穿的是五指襪,好像也可以穿五指襪後再穿母子鱷魚步行 (但我沒試)。對了,要準備一個鞋袋或是塑膠袋,裝完溼掉的步鞋後,用D型扣掛在背包後。
- 雨備包以這次碰到的雨勢來說,剛剛好。小雨就上背包套,大雨再把輕便雨衣穿上。輕便雨衣還可以拿來鋪在地上當座墊或是床墊。
- 食物的部份剛剛好。平常雖然用不到 (都有福食和點心攤),但在應急 (過夜) 時能量棒就給了我許多幫助。
- 醫療包理論上備而不用,我也真的沒用上。全程唯一用上的那把瑞士刀,某天拿來切開包裝 Orz。
不過腿受傷時,我倒是有想過要不要吞個止痛藥然後繼續走。但一來我很少這麼做,二來我沒把握會不會傷勢加重,影響回程,所以就沒試了。

在行程中調整的有:
- 外套:照片中那件防風外套,在急行軍之後因為沒有晚上穿著的必要,就移至過夜行李,改用一件薄外套。而急行軍其實以今年的天候而言,也用不到那件防風外套/薄外套。但如果那件防風外套有留在隨身背包,我在大安的那一夜應該就不會半夜被冷醒/疑似失溫。
- 防曬包裡大遮陽帽在去程急行軍後就被我挪到過夜包。當初考量是較大的尺吋可以保護脖子和肩膀不被曬傷。實作上發現官方鴨舌帽加上毛巾披在後腦就有一樣的效果。而言毛巾還可以沾冰水打溼達到更好的消暑效果。移到過夜包後,我的隨身背包又多了一些空間。
- 夜行包裡的東西用上的真的不多,只有夜間警示燈有用到 (掛在背包後),其他包括頭燈都沒用上。主要原因有三:
- 去程急行軍第一夜 (白沙屯到大安)人很多,基本上沒有用上頭燈的機會。
- 去程急行軍第二夜 (麥寮王功鹿港段) 我DNF沒下去走, 後來看其他人的影片,這一段隊伍拉太長,可能會有獨走的情形,加上路燈照明較不足,應該會用得上頭燈。
- 回程大多是白天徒步,也沒有用上燈的地方。
雖然這次沒用上頭燈,但為了安全起見,我仍然建議要把頭燈放進隨身背包中。
- 充電包這次還好有買備用行動電源,但我把其中一顆放在過夜行李。所以實際帶在隨身背包的是兩顆。我正常使用的話,一天大概會用掉一顆10000的行動電源。第二顆除了安心,也讓我在外頭過夜時,不會太擔心第二天的行程。但最麻煩的是 — 充電。在行程中,不管是急行軍還是平日步行,是找不到什麼機會停下來充電的。以現在的充電速度,每次充電大概要停下來40~60分鐘,其實不是很划算。我後來的作法是:用完的電池放到過夜行李,然後過夜時在住宿點的插頭搭快充頭充– 這樣一定可充飽。如果住宿點沒有機會,也可以靠遊覽車上的USB 插頭充 (雖然充電速度非常慢),但我早上就下車、傍晚才上車,通常都有足夠的時間充飽。 如果未來要自己露宿,就要好好考慮充電的問題。我在路上有看到帶著太陽能充電板 (我原定要帶的那種) 徒步的人。而這幾天的天氣都比預期的炎熱,我想充電效率應該蠻好的,只是沒機會跟他聊實際使用狀況。可能要找機會自己測試一下。 另外一個意料之外的電力消耗,是手錶。 Garmin 955 開GPS mode 撐不過10hr,不管急行軍或是一般徒步都不夠用。我後來是開 UltraTrac,然後關掉跟手機的連線,有40小時以上的績航力,不過路線精準度就差強人意了。 總之,手錶充電線還是要帶,不然會GG。我也考慮過邊充手錶邊走的選項 (用行充),但這樣應該會有一段的心率資料是缺少的,而且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數據受到影響。
- 可以準備一個小提袋 (小的就好) 和 幾個可提的塑膠袋。小提袋可以手提或是掛在背包前面 (我在背帶上用D型扣掛著,重心在胸到腰間),有結緣、點心、零食、或是福食可以先放入袋中,不用停下來放背包或一直手拿著。小塑膠袋放在小提袋中,吃完的包裝、空瓶等先放到袋裡,等到垃圾回收點可以一次清空。 這個提袋的重量也可以提醒你,是不是已經拿太多了?夠了就好。隨緣。
整體重量 3.7Kg (不含行程中動態出現在提袋裡的福食和零食),再加上腰帶和胸袋的協助,我覺得背起來不累。如果要再加上露宿的裝備,可能會再加個 __ Kg …吧。這個明年再思考規劃好了。
遊覽車值不值得報名/乘坐?
之前我有提到,自己會報名步行遊覽車的原因:
進香除了全程徒步外,還有所謂的(官方)步行遊覽車。這當然不是指全程坐在遊覽車上,而是在車上有個位子可以放行李,每天晚上還可以幫你訂好住宿 (通常是一定距離廟宇的香客大樓),載你去投宿休息,隔天早上再載你回來繼續徒步。對我而言,這樣子省去了餐風露宿的準備以及行李的負重。對於第一次參加的我,這是一個相對輕鬆的選擇,尤其在面對未知的進香旅程時,能夠有這份保障着實讓我安心不少。
而在報名當天排隊時,前方有一位大姐也跟我分析了遊覽車方案的優缺點:
她說遊覽車比較辛苦的,是在一天的步行後,還要再多走一段路去遊覽車停車的地方。通常因為空間的關係,遊覽車會停在外環道附近,這代表要多走30~60分鐘的路程。「已經走了十幾個小時,還要再多走一個小時,真的很累」。另外一個缺點,就是住宿的點車程約1小時,所以休息更晚,出發更早,壓縮到時間。但是好處是不用擔心睡覺和洗澡的地方。
我自己今年搭步行遊覽車的經驗,對於「多走一段路去遊覽車停車的地方」已經有心裡準備,所以並沒有什麼不適應的地方。但我碰到的遊覽車口頭上雖然說「會等到媽祖駐駕後再載我們去住宿點」,但實際上卻會找一些理由提早收人,像是「山路遊覽車開上去會塞太久。」「61平面大塞車,請大家開始往回走」「媽祖繼續走,但是住宿點廟門8點就關,所以要提早走。」…等等。所以對我而言,這次最大的影響,就是因為遊覽車提早收人,而少走了好幾段。
有機會碰到其他遊覽車的香燈腳,一聊之下,發現其實各遊覽車的作法相差很多,評價也不一。有的就會開上松柏嶺、開到大安去 (當然到住宿點的時間就晚了);有的則是挑近一點但是貴不少的住宿點,像我有碰到跟我抱怨每晚住宿費要1000元的 (但我反而覺得這比駐駕在台中,住宿卻在雲林來得好吧)。

簡單說,如果你像我一樣有一點認真,想要當個「認真的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步行。那麼步行遊覽車…不適合你。
如果你想要的行程是坐在遊覽車上,找時間下去跟媽祖走一段,或是一邊吹著遊覽車的冷氣,一邊看媽祖的鑾轎經過,那麼步行遊覽車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當然,還要看看你碰到的車掌和司機怎麼掌握停車點和移動的方式。
以我而言,明年應該不會再報名遊覽車了。這意味著我要克服過夜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行李負重。
怎麼做? 明年再來想好了…
我個人喜歡走的路線
這是我第一次走,回想起走過的路線,包括省道、快速道路、縣道、沿途經過大城鎮、小城鎮等等。其實很難說自己最愛或是最不喜歡哪一段。

官方說法當然是:「媽祖走哪裡,我就走哪裡。」
如果以「步行體驗」而言,以下是我的粗淺印象:
- 走在城鎮和城鎮之間的省道 (台1線),雖然補給很多,但相對而言是比較枯燥的。像從溪湖走到彰化市的這一段,就是沿著省道走呀走呀走…
- 走進小鄉鎮或是縣道等,雖然人會塞到滿出來,但保持距離的話,路邊的風景和經過的村里、居民,都讓人比較有「進香」的感覺。像這次走進林內、繞到六房媽那邊,都有這種感覺。
- 走在大城鎮裡,有參加嘉年華會的感覺,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喝一直喝。像通霄和北港都給我這種強烈的感覺。
- 走在 61下平面道路,或是沿著堤防邊走到和美,真的有「行軍」的感覺。一個車道無限延伸,放眼望去都是橘帽。路邊隨時有人或坐或躺,有的人會願意停下腳步,看看日出的美好風景;有的人願意鋪起墊子,好好睡個一兩個小時。雖說是行軍,雖說目標不變,但每個人的作法還是不一樣的。是不是那麼「認真」,在這個時候,真的需要計較嗎?
緣未俱足的部份
以下是這次「緣未俱足」的部份,未來有機會,希望能夠結緣:
- 去程急行軍 DNF
- 回程第一天因為腳傷休養沒走,其他天有的受遊覽車影響,提早下馬,沒跟到駐駕地。
- 找了孩子要一起體驗半日的步行 (通霄車站段),但因為大雨以及人實在太多,孩子並沒有實際體驗跟媽祖走一段路。他們也沒有太多點心攤和福食結緣的體驗。
- 自己事前並沒有準備什麼結緣品,後來都是把其他人跟我結緣的種種紀念品,再次結緣出去給需要的人。
雖說緣未俱足,但這一次學到的,得到的,媽祖額外給我的,已經很多很多,讓我受用無窮了。也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可以跟有緣的人結緣,讓有興趣的人,更了解這個活動,更了解如何準備,以及更了解2025年的這次北港徒步進香,帶給我這個菜鳥香燈腳,什麼樣子的美好體驗。

系列文章閱讀:
以下是關於2025我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系列文章,供您快速一口氣閱讀:
- 遊民週記 50: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報名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準備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去程急行軍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見證歷史,走入名間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台中大安的奇幻旅程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香燈腳眾生百態
- 白沙屯媽祖進香 – 其他心得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閱讀同分類的文章,或是點選相關的關鍵字,作更多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