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習慣把中長程的文字記憶資料轉至 Obsidian 後,就開始出現一個需求:在手機上查詢 / (微量編輯) obsidian 內容。
短期/短篇的文字和隨想我放在 Simplenote,這個跨平台的服務簡單可靠 (雖然近年來沒什麼維護),可以讓我很方便地在各個平台 (手機 / 平台/ 筆電 / 桌機 / 網頁) 等進行快速的輸入和查詢。無論手機、電腦、還是直接打開網頁版,基本沒什麼意外,隨手就能記,靈光一閃或者只是臨時備忘,都可以很快地丟進這個 Inbox,完成簡單的Processing,甚至有時我還把他當作跨平台的剪貼簿來用。
而中長期 / 中長篇、需要結構化分類、Tag、的資料,就放進 obsidian 裡。MD 格式在桌面上整理起來很順手,有時候要發表到 Blog 也很方便,貼過去也不用擔心排版全亂。搜尋功能在 obsidian 裡也很不錯,基本的關鍵字搜尋或是搭配套件 直接 ref 出關聯內容,都蠻有效率,適合資料的整理。唯一的小缺憾是我沒有完全地把卡片盒筆記的實作完全融入其中,目前看起來我的作法,比較像是 GTD 的 project 跟 archive 混在一起。符合我自己的用法,也沒什麼好嫌的。
跟 Simplenote 不一樣,obsidian 先天就不是一個為跨平台設計的軟體,而是以本機為主。要作到跨平台資料同步,我的第一個作法是把 obsidian 資料庫目錄放在 dropbox 上,這樣至少所有的桌機/筆電都可以存取。真的在外面只要能用網路,也可以進dropbox 去把對應的文件翻出來 (雖然就資安的角度而言,並不推薦這麼做)。
之前在會社連 Dropbox 擋掉的時候,我還會放一份到 github 上,方便在會社裡存取 (就資安的角度而言,這也是不鼓勵的行為)。同步到 github 我使用 Obsidian-Git 這個 community plugin。從早期的堪用,到現在的穩定好用,已經是我 obsidian 必備的plugin。
而在手機/iOS上,由於 obsidian 手機APP 不支援 dropbox,我早期是用 Working Copy 這個軟體,將 github 的 obsidian 資料同步到 iOS 上obsidian 的目錄中;後來 Git 穩定之後,從某次我突然發現手機版本的 Git 插件也可以成功同步 (早期是不行的),所以立馬把手機版的同步也交給 Git。
大概在今年年初,我發現同步又開始失敗,跑一跑手機版的 obsidian 會 reload,但同步的內容沒有過來。在不想切回去 Working copy 的情況之下 (初始設定真的有點麻煩),我又把搜尋的需求放在一邊,等著下一個版本的 obsidian app or Git plugin 修復。
其實這種手機即時查詢的需求對我來說沒那麼急迫,平常電腦就在身邊,Simplenote 也夠處理多數隨記的需求,所以撐著撐著,半年就過去了 — Git 功能還是沒修好。不過我還是大概每兩個月上網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好消息回報,或是有新的解決方案。
大概在七月初,我看到一個新的軟體 GitSync 上架,這個 freemium 軟體就像是簡易版的working copy 一樣,但設定簡單許多。試了一下,同步沒有問題。免費版只能同步一個 repo,但就我目前的需求也還夠用。於是測了一個月,進了兩個版本,沒什麼大問題,就把我手上的所有行動裝置都上了。
雖然使用上頻率真的很低,而且懶得寫 shortcut 自動同步,所以還要手動同步。但「夠用就好」,已經算是我今年的生活哲學了。
接下來,還在等待 (許願) 清單中的,就是希望在obsidian 中有個好用且順用的 AI 寫作助手,以及 Simplenote 有個開放的API 可以讓我作一些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