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tch 2 新手的幾點感受

之前 Switch 2 台灣預購的時候興沖沖地跟著訂了下去,結果機子來的時候我人還在國外。回國後又接連南奔北跑,那一箱都還堆在書房的角落,只有打開紙箱看看裡頭的確有switch 的盒子。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等到8月父親節,才趁著孩子開心的時候拿出來當作給自己的父親節禮物。

作為一個沒玩過 Switch 的新手,從零開始體驗任天堂帶給新手玩家的體驗是很微妙的。開箱的過程或是影片youtube 找就有,我個人的體驗是還蠻新手友善的 — 除了帳號之外。


關於帳號/使用者這回事

Switch 2 的主機上可以建立多個使用者,建立每個使用者時還會問要不要跟任天堂帳號(Nintendo Account)
連結,而即使建了帳號,主畫面的 Nintendo Switch Online (以下簡稱 NSO) 還是空白的,包括 旁邊的 chat 聊天、新聞、eShop等等功能也是不能用的。

我也是到了前兩天,把任天堂的網站和 Switch 2 線上說明書好好地讀過一次, 才大概了解這是什麼回事。

以下是我的理解:

使用者

主機的使用者就是玩 Switch 2 主機的人,可以不只一人,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使用者,儲存自己的遊戲進度和遊戲時間記錄。注意的是,多個使用者不代表多人遊戲時的使用者,你可以只建立一個使用者,然後用多個控制器 (Joy Con 2 , pro手把, 第三方手把…) 進行多人遊戲。

如果建立多個使用者 (例如我、小幸福、小平安),但是選擇「我」這個使用者,跟小幸福、小平安一起玩瑪利歐賽車,遊戲的進度和成績只會記錄在「我」這個使用者的資料夾裡,不會記錄在小幸福、小平安裡。所以如果是party game 或是閤家玩的遊戲,不需要建立多個使用者。

如果某個單人遊戲,每個人都自己玩,需要自己的進度,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使用者。

這些資訊是離線儲存在主機裡的,所以在沒有連結任天堂帳號的情況下,遊戲只能靠實體卡匣來玩,也無法使用網路相關的功能,例如下載更新、線上多人對戰或是購買數位遊戲。

任天堂帳號 (Nintendo Account)

這是你在任天堂世界裡的唯一身份,類似 Apple ID 或 Google 帳號。你在任天堂世界裡的消費,購買過的遊戲和贏得/擁有的點數都是綁在任天堂帳號下。所以把 Switch 2使用者連結到任天堂帳號下,這些東西就會出現在 Switch 的選單中。

「朋友/好友」這個概念也是在任天堂帳號這個階段出現的。你可以把你的朋友或是遠方的家人加為好友,但此時還不能聊天。

另外消費 (購買遊戲) 要去eShop,不同地區的任天堂帳號可以用不同的價格/幣種購買不同的遊戲。還好任天堂對於「換區」這件事十分寬容/簡易,直接換區後重新登入就可以了。

我一開始選擇台灣,卻沒有看到任何可以購買遊戲的地方。後來才得知台灣目前還沒有 eShop,得要先切到香港或日本去買才行。日本區現在有鎖付費方式 (需要日本的信用卡或是點數卡),香港目前還沒有。聽說2025年台灣區的eShop會成立,到時就可以切回來。 接下來要提的 NSO 因為也是在 eShop 買,所以不同區的 NSO 訂閱價格是不一樣的。但NSO的資格不會綁區,所以可以切換到最划算的區域,訂閱完後,再切回來台灣。

Nintendo Switch Online (NSO)

這是一個需要訂閱的服務,專屬於 Switch 跟 Switch 2。用任天堂帳號訂閱 NSO 後,才會擁有以下的功能:

  • 線上連線遊戲(例如馬力歐賽車、斯普拉遜)
  • 雲端備份存檔
  • NES/SNES/N64/Game Boy 等復古遊戲庫
  • 語音聊天 — 現在可以聊天了。
  • 會員限定優惠(像試玩遊戲、特別商品)

也因為是訂閱,還分成一個月、三個月、一年、個人、家庭、NSO+ …等等排列組合。這個我還在研究中。


關於實體卡匣這回事

一開始,我對於換個遊戲就要換卡匣,是有點不太適應的。明明在主畫面就有的遊戲,還要把舊的卡匣抽出來,插入新的卡匣,點下去才會執行。而舊的遊戲還要記得先存檔,不然可能會有預料之外的後果…

如果線上買的遊戲,都下載儲存在主機的 ROM 裡頭,應該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吧。我想。

實體卡匣的好處,是不是就剩那個空盒、以及可以借朋友玩 這個優點了? (聽說下載版也可以借朋友玩…)

請 GPT 整理一下比較,果然更容易了解:

項目實體卡匣 (Physical)數位版 (Digital)
價格通常建議售價,二手可回收部分成本可能遇到 eShop 特價,比實體便宜
轉賣/交換可以轉賣或借朋友無法轉賣,永久綁帳號
收藏價值有盒裝、卡匣,適合收藏無實體收藏價值
佔用空間佔用主機空間少(部分遊戲需下載資料)需下載完整遊戲,吃 microSD 空間
遊戲切換必須更換卡匣隨時切換,方便快速
遺失風險卡匣小,容易弄丟或損壞綁定帳號,不怕遺失,可重下載
多人共用插卡匣即可,無帳號限制需依「主要主機」規則,帳號共享有限制
下載/安裝即插即玩首次下載需時間,容量大要等很久
發售日遊玩買到卡匣才可玩可零點解鎖,立即遊玩

關於收納和充電這件事

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有老花眼的關係,我對於 Switch 2 的掌機模式其實沒有太多熱愛。反而是 TV 模式深得我心 (當然,這代表電視就是我獨占了 XD)。不過既然是掌機,還是得為它想一下帶出門的可能性。

買了三個收納包,一個軟布、一個便攜硬殼、一個中型硬殼。

  • 軟布只能把主機含 Joy Con 2 包起來,壓對地方還會聽到蘑菇頭的咔咔聲,大概只有防刮的功能。
  • 便攜硬殼可以放主機含 joy Con2, 另外還有一半的空間可以放卡匣、額外 Joy Con 、線材、耳機等等。可惜這個空間放不下充電頭 (即使我手上最小的也是)。所以只適用於帶出門玩、不充電的情況。充電的裝備要另外放。
  • 中型硬殼可以放 TV 底座跟 HDMI 線跟原廠充電頭+type C 線,還放得下額外的 JoyCon2 ,適合要去民宿包棟過夜時,帶出門當作是 party game 用。但厚度太厚,一般背包不好裝,可能要放在行李箱裡。另外如果裝了 TV底座,就放不下握把了。

至於充電,目前 Switch 2 給我的續航力體感是…差。所以如果真的要帶出門,就一定要考慮充電的裝備。
我測試充電所需的電壓、電流、瓦數如下:(掌機是在休眠的情況下)

  • 掌機模式 15V 1.16A ,所以 20W 就夠了。不管是行動電源或是25W豆腐頭都可以。
  • TV 模式 20V 1 ~ 3A,60W 就夠了。但 TV 模式會 把原廠的底座跟充電頭也帶著,所以不用額外備充電頭 (雖然原廠的充電頭尺寸有改進的空間)。

攜帶掌機外出時,type-C 的充電系統比較重要,舊的 QC (USB-A頭) 它不吃,充電速度極慢。所以還是得帶一條 type-C to C 的線出門。試過只要能餵 15V ,行動電源也能充。但我沒有邊充邊玩,不知道撐不撐得住,改天來測一下。

關於掌機帶出門/充電,還有幾件事提醒:

  1. 使用行動電源的話,因為掌機電池大概是5000mAh,所以帶一顆10000 應該就夠充了。
  2. 休眠時還是會蠻穩定地耗電,所以長時間不用的話可以先關機保存電力,反正他開機很快。
  3. 在外頭要上網的話我是用 iPhone 開熱點分享,如果發現Switch 2 抓不到 iPhone 分享出來的 SSID,可以先在 iPhone 的熱點分享頁面中把「最大化相容性」打開。連上一次後,再恢復原狀 (關掉「最大化相容性」)。

以上是本週泡在 Switch 2 裡的新人心得。

目前還沒有讓我沈迷的單人/連網遊戲,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跟孩子一起玩 party game,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選 Switch 2 而非 PS5 的原因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