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Q3 財務盤點

Q3 結束時,離職時間來到 1.4 年,「壓力測試期」也走過第九個月。這一季的市場回升讓帳面資產恢復到年初水準之上,加上暑假旅行與所得稅分期陸續啟動,現金流的節奏與心態都有新的感受。看數字的時候,也可以把 Ytd (Year to Date) 這個時間尺度放進來看了。


支出檢視與檢討

這季總支出超出單季預算11%,主要原因是七月的日本旅行,如果扣除這趟行程,整體支出還是落在每季的提領預算內。如果從 Ytd 來看,目前也還未超標 (97%)。家庭分攤方面,本季我的支出較過去低,表示配偶分擔比重提升。

七月至九月的支出結構相當清楚。除了七月的日本行開銷,每個月主要是包含所得稅分期與孩子固定的補習學費。九月則是有一筆學雜費的開銷,其他則和之前幾季的月份差不多 — 包括飲食。

就帳面而言,壓力測試進行到第九個月,支出端仍在掌控範圍內。不過,隨著市場走強、體感資產回升,這季我用錢的手稍微鬆了一點;同時,對月度開銷的檢視頻率也比之前低。飲食上,開學後常因懶得出門而隨便吃,省事但不太營養。還有一個老問題又被翻出來提醒自己:保險整理仍未動工。回看去年保費占比 9.1%,這不是可以無視的比例,該正視、該盤點的,默默地卻在TODO 裡放了一年。到底,我是為什麼把這件事放在這麼後面呢?我好奇地問自己。


收入與資產檢視

資產總值 (台幣) 和 Q2 時的QoQ -5.87%不同,Q3 的QoQ 是 11.25% ,超級驚人的數字 (這還是已經計算Q3的生活費提領)。而我,做了什麼嗎?坦白說,我幾乎什麼也沒做。不過觀察到的,除了資產原幣淨值的上升之外,匯率貶至 30.351,也有一些幫助。台幣回貶、加上股市反彈,形成了跟Q2 相反的「淨值的雙助攻」。但也讓我思考,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避免「雙殺 vs 雙助攻」這種情況?

Ytd 而言,總變化大概是 +4.23%。如果把今年已提領的 3% 加回推估,績效約 7.23%。這個數字比起今年臺、美兩個主要市場的大盤報酬 (0050 20%, QQQ 17%),已經是保守到不行的數字,但以第一年的退休現金流目標來看,算是走在「符合需求」的軌道上——前提是年底前市場不要劇烈反轉。

資產配置方面,季末現金與定存 5.3%、國內股票 34.4%、收益護盾 5.5%、國外股票 40.5%、債券 14.2%。若把現金、債券、和收益護盾合併視為防禦資產,這部位約占 25.05%;若僅看股債(不含現金),股債比為 84.10:15.90,與上季接近。從現金、再到收益(收益這兩個字我已經不確定要不要留了) 護盾、再到債券,我的防禦性資產跟比例應該已經算是建構地差不多了,之後就是再平衡、再平衡、再平衡…就好了(吧?)。

主動部位與再平衡

主動的部份,這季有兩個操作和觀察:

  1. 把 Q1 購入的部份 TSLA 售出,回歸 BOXX。手上把 BOXX當成「等效現金」或「再平衡時的對沖緩衝」兩用工具,但這樣的分類會影響資產計算與再平衡判斷,下一步需要把它的角色定義清清楚楚。
  2. YMAG ,延續上一季的實驗,觀察淨值耗損和配息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不同市場熱度中的表現。目前 YMAG 帳面淨值累計下滑至 -15.56%,計入配息後的總報酬轉為 +5.56%。雖然總報酬轉正,但我對此類產品的評價仍然不變。這類商品的現金流,本質上仍是「把未來的報酬提前領出來」,部分來自本金轉換;就功能性而言,它確實提供了現金流與「心理護盾」,但代價就是含息總值可能明顯落後原型標的。結論仍與上一季一致:先放著繼續觀察,但長期需要重新設計更穩健的現金流方案。

在市場創新高、社群充滿對帳單的氛圍下,我的節奏仍是「季度末小幅再平衡」。這次順勢把部分海外個股整理,但因為再平衡幅度不大,短期可能看不出什麼差異:台股部位因持股過多過雜,打算留約 0.75 年的個股作為提領池,其他在年末的再平衡時回歸指數。希望這麼做,未來組合變簡潔、貼近大盤的結果,也可以讓自己更為安心。

市場是否過熱?與如何衡量績效?

從估值角度看,Shiller CAPE 逼近 39.95,已接近 2000 年網路泡沫前的水位。這是不是 AI 泡沫的序曲?我不預測,但會小心。大盤績效,真的是到處都在開派對,今年以來, 0050 約 +20%、QQQ 約 +17%,我的總資產績效只有 7.23% ,不過因為是資產配置後的結果,落後大盤並不意外。持有債與現金的分散配置,本來就換取了波動度的下降與上漲時的鈍化。

真正讓我在意的,是如何「在有再平衡的情況下」衡量各部位績效。若要追蹤股票子資產或是單一市場資產的報酬時,常常會被再平衡的現金流與倉位比例影響,變得不容易。這裡我的擔憂是:若股票子資產長期明顯落後 10% 的合理區間,會不會拖累 4% 提領計畫的可持續性?還是說,其實我不用擔心?我只要關注於總資產和個人提領的消長變化就好?畢竟,我的目標不是要在投資市場獲勝 (或PR 90),我的目標是要使個人退休計畫順利成功執行。而投資市場的績效,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要讓退休計畫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且未定性高)的因素。

但從另一個觀點去看,說不定過了10年,回過頭來看,今天的顧慮都只是「菜鳥的不安」而已。面對和處理這種不安感,應該也是許多 FIRE 族所共有的感受吧?


總結

這一季的關鍵字,應該是「呼~」吧。那是放鬆時重重呼出的一口氣。

帳面的數字變得好看,出國的開銷負擔在Ytd 的尺度下比預期的小,資產總值已回到並超過年初水位,出國的開銷負擔在Ytd 的尺度下比預期的小。對於年度各個時節的支出愈來愈熟悉,也愈來愈無感,這是一件好事,這代表我更安心了,不用常常去查看預算還有多少。

當前市場估值偏熱是事實,轉折點是否到來沒人能預測。我能做的就是當一個觀察家。在有足夠底氣 (超過5年的護盾)的前提下,靜靜地觀察這個世界的變化。也只有這樣,我才不會被對帳單牽著走,或是被帳單挑起焦慮。

但還是有沒做好的:保險沒盤點完;釐清 BOXX 在資產分類中的角色,避免再平衡與風險度量的灰色地帶;台股持股的大掃除,脫離過去的心魔;建立可維護的績效追蹤框架 (nice to have)。

壓力測試不是為了證明計畫的完美,而是讓自己能在試行的期間,看見需要修正的地方。從工作有固定收入時「久久一次分析一下財務狀況」,到剛離職時「想到時就打開財務報表,看一下支出或是配置是否有優化的空間」,再到目前「每個月開一下表格記錄一下當月支出,每季開表格統計一下資產變化跟再平衡,然後留下一篇盤點記錄」。

當我越能把注意力從「漲跌的噪音」移回生活本身,反而更加確定 FIRE 的可持續性。這種「不要太常去看他,他會長得更好」,跟教養孩子有點像。啊!不過這就扯遠了。

下一季,繼續練心,繼續站遠一點觀察,同時把生活過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