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寫的是 2025 到烏來三天兩夜的跑旅。參加烏來馬拉松的跑步部份已經寫在 《2025 烏來馬拉松 全馬 – 終極邊疆 BLOG》 那一篇中,這一篇寫的是其他關於跑旅的部份。
行程規劃
因為烏來有名的是溫泉,所以很自然地會想要在跑後住一天溫泉飯店。如果能住兩天就更好了。
可惜的是,因為是最後一屆的關係,所以參賽人數比往年多了50% (3000人)。這導致烏來馬的前一晚訂房很早就已經滿房,我只能訂到跑完當日 (週日) 晚上的房間。 而且因為是國旅,房價真的不是很親近的價格。
那跑前那一夜呢? 烏來沒得住,直衝又沒地方停車,合理的作法是先在台北市住一晚,隔日一早 (04:00) 搭大會的接駁車上山。以住宿地點而言,選擇台北車站的接駁車是較合理的地點。
週六,跑前一夜,又是在台北車站,實在沒有什麼想去的地方。最後決定晚餐後再上台北,到台北就直接找地方過夜。然後半夜三點多就準備去搭四點的接駁車。
悠悠閒閒地和家人吃完賽前超補 (沒什麼儀式感) 的一餐,背上包包,就準備上台北了。算了一下,在台北車站待的時間其實只有7個小時。本來想體驗一下網咖的,結果問了 Qtime 或 E客棧竟然都客滿沒有包廂;改詢問附近的膠囊旅館,也都說已經沒有位置了。看來週六晚上實在太熱門了,當下還考慮起在台鐵大廳過夜。不過最近因為案件的關係,台北車站大廳好像不能過夜?
最後很幸運地找到一家青旅,分到倒數第二個床位,戴上耳塞,總算有個地方讓我可以窩幾個小時。順便把跑步的行李獨立出來,把裝備穿戴上身。

說到行李,下午,為了行李打包有些焦慮。跑步裝備加上賽後多待一天一夜的行李,如果全部裝衣保袋是裝得下,但是就沒有餘裕了。如果有什麼紀念品或是伴手禮,就要另外手提。自己雖然想要那種「一個背包走天涯」的豪氣。最後還是把行李分散成一個背包和一個路跑袋。因為背包省力的關係,出門後輕鬆許多。在想,也許人到了這個年紀,不要逼自己那麼緊,多些餘裕,比較像是退休的心態。
說到餘裕,最後多帶了白沙屯的進香帽子出門。不管用不用得上,就當媽祖保祐吧。結果在車站聽到了往白沙屯的車次,在烏來看到了天后宮接了任務,在回程的路上看到戴著同樣帽子的跑者,還在北車大廳聽到聊著白沙屯進香的旅人們。某種看不見的線,悄悄地把這些看似無關的片段串在一起。白沙屯、烏來、台北車站──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心情,卻在這頂帽子的牽引下,有了微妙的連結。回來想了想,還真的是緣份。
我在想,未來如果要再跟著媽祖走,可能要讓自己越來越習慣這樣的旅行方式:留一些空白、給一點餘裕。住宿臨時找也沒關係,路線走錯也沒關係。心態放鬆,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媽祖的大手,可能就在這些偶然的小事裡,輕輕地推你一把。 別急,慢一點,路還長。進香如此,人生亦然。
賽前
賽前總是焦慮加興奮,睡不著也睡不好。這次試著吞一顆色胺酸看看,沒什麼特別的效果。最長的連續睡眠時間大概2個小時吧,02:10 就醒了。
02:50 離開青旅,check out 時櫃台正放著金鐘得獎感言,走出門外,已經在下雨了。找了間附近的小七買個簡單的早餐,固定的儀式。在此,遇見另一個烏來馬的跑者。
在台鐵的東三門等著接駁車,候車亭已經聚集了一群跑者。雨一波一波下,我開始盤點自己要穿什麼。

首先,這幾年信奉的金句:「人是防水的。」
所以雨衣不用了 (題外話,我竟然看到有人撐傘在跑全馬 XD)
防潑水的跑步外套呢? 不是為了防雨,而是禦寒怕失溫。但想想,山裡不像海邊空曠風大 (例如萬金石或是新竹馬的17公里海岸線那一段),今天的氣溫也還好,20度左右。應該不用太擔心溫度的問題。只要不碰上「下雨+風吹+靜止」,應該不太有失溫的風險。
其他身上的裝備,這幾年來都已經升級成防水的等級了。耳機、手機、裝小物的包包…
鞋襪溼了雖然容易起水泡,正好考驗一下這次穿博克多五趾襪的效果如何。之前白沙屯媽祖進香靠五趾襪無水泡安全下莊,這次試試看跑個42K。
天氣如果不放晴,太陽眼鏡就放包包不用戴了,但帽子是一定要的,下雨時可以少打一些雨水在臉上和眼裡,是雨天必備的裝備。
坐上接駁車,想著想著,車子經過新店,開始沿著新烏路/台9甲上山。
夜裡,大部份車上的跑者們都閉目養神著。透過滿是雨水的車窗,我看著外頭山坡上的路燈,一點一點地、一盞一盞地,自己在腦海裡地這些一點一點連成線,就形成了沿山勢盤旋而上的人居足跡。當時的我,還沒意會到這種坡度跑起來會有多辛苦。
除此之外,就是一團黑暗。吞噬著我的所有想像。
04:50 車到烏來立體停車場前,下車,會場已是滿滿的跑者。
賽後
一般賽事完賽後有著引導動線讓跑者把獎牌、完賽物資 (毛巾和廠商贊助紀念品)、成績列印、餐點、退晶片、領回路跑袋行李…等。而烏來馬跑過終點拱門 (設在攬勝大橋上) 後,接過完跑獎牌,就… 是老街跟遊客。拿著大會送的在地消費折價券點了一大根香腸 (水站切好的跟這種一大根給你啃的,不能比啊!),跟著跑者和遊客,漫步過老街,然後回到停車場。這裡,才是成績列印和領完賽餐點的地方。

完賽餐點是一整條 subway,跟水站的切片 subway 比較,當然又再過癮了些。
找到地方,開始拉筋舒展。不知為何,跑步時疼痛的部位總是拉不到,想一想,算了,晚上泡完溫泉後說不定就好了 (最好是)。
感謝這次跑了全馬,卻沒有什麼腸胃問題,把整條 subway 吃完後,手機也充了基本的電量。看著賽後席地而坐的跑者愈來愈少,時間差不多,我也起身,背起行李,準備往溫泉飯店去,看能不能 early check-in 一下。
這次住的是烏來明月,離老街和停車場都很近,本來是擔心跑後體力不支,但體感來說還好,這次沒什麼問題。
坐了兩次電梯,進了接待 lobby,放眼望去,整個 lobby 都是烏來馬的跑者。有跑完回來拿行李的,有跑完回來泡個大眾池的,也有跟我一樣等著 check in 的。
check in 時要先預選晚餐和隔日早餐,都是set 形式,直接送上桌,我選了小火鍋 和 中式 (稀飯和小菜)。小火鍋吃起來非常普通,就像是三媽/麗媽等,只是兩人份會用比較大的鍋子裝,而不是一人一鍋。肉品的品質我不是很滿意,高麗菜也不是清甜的那種,其他火鍋料的部份就拿三媽等級的去想像就是。唯一讓人稱許的是湯頭好喝,可能是我剛跑完不久,身體很自然地需要水份吧。至於隔天的早餐,中式稀飯的部份中規中矩,就有一般飯店應該要有的水準。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菜色,但要好好地吃一餐是沒問題的。

座位也在 lobby 層,可以選擇室內或是室外。室外可以看風景,有屋簷的關係其實也不太會淋得到雨。我是在室外找了個位子,一邊看著窗外的雨和桶後溪激流,一邊享用著餐點,耳朵長一點還可以聽聽隔壁桌的跑者們在聊什麼 XD
還沒到晚餐時間就覺得很餓,但還沒吃完晚餐就覺得很飽,同時身上開始出現鐵腿的徵兆。要站起來或是蹲下都很辛苦。這都是跑後開始出現的症狀。不過沒關係,這都會改善的。
才說晚餐吃很飽,晚上八點半,突然又想吃鹽酥雞了。查了一下老街,店家晚上8:30就關得差不多了。而且下午看老街也沒有賣鹽酥雞的攤子。這時候,附近的全家應該是唯一的選擇。而且全家有微波冷凍食品,說不定就有鹽酥雞。打起傘,在大雨中晃到全家,霜淇淋的機台顯示故障,看著冷凍櫃裡的炸物,我又不想吃了。最後買了包洋芋片,打道回府。
對了,溫泉飯店。下午 check in 時泡了一次,晚上睡前又泡了一次。因為剛跑完馬的關係,水溫都特地調低,也不太敢泡到心臟以上。烏來這裡的溫泉沒什麼味道,泡起來是那種柔軟、包覆的感覺,沒有硫磺泉那樣刺鼻,也不像碳酸泉會有明顯氣泡感。水質清澈得幾乎透明,泡下去只覺得身體一寸一寸地被熱氣溫柔包裹著。肌肉的緊繃得到舒展,腦袋也跟著放空,只剩下水聲、雨聲、和遠處溪流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
我閉上眼,窗外仍是大雨,感覺屋內比屋外還安靜。時間按下了暫停鍵,不知不覺開始回想整趟旅程。從前日擔心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凌晨摸黑上山、沿途的壯麗風景和豐富補給、到終點拱門後的那一鞠躬,再到現在靜靜坐在溫泉池裡。所有的所有,都被蒸氣蒸成了新的回憶,滲入腦細胞裡。 身體逐漸變得輕盈,心也沈澱下來。
當天晚上,我睡得很好。
隔日,移動
因為共伴效應的關係,隔天的烏來,雨更大了。週一加上大雨,老街的遊客顯著特別稀少。手機傳來平溪線停駛改公路接駁的消息,看著窗外的雨勢,如果再待一天,應該也有交通中斷的風險。決定早一點下山,到台北再看看狀況。

吃完早餐,很悠閒地整理好行李。發呆,思考了「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經典問題。 看著窗外那一片灰白交織的雨幕,渾鈍的思緒連「接下來要去哪裡」這個問題,也變得不是那麼肯定。反正都在台灣,應該哪裡都可以吧。看著溪流對面的被霧嵐輕撫的山頭,拿起手機 app 查,是烏來山,還是烏來山前峰呢?好像也不是這麼重要。
我收拾好最後一件衣服,把行李拉鍊拉上,心想:再去看看老街吧。
大廳裡,只剩下一兩組看起來是跑者的客人;雨裡的老街,也只有看到一兩車遊覽車載來的團客。我在雨中撐著傘,悠閒地晃著。買了小米麻吉的麻糬當伴手禮,點了支水芙蓉的現烤小米麻糬。其實當下才剛吃飽不久,還不餓,但就是需要止止自己的嘴饞。(回家量,跑了個全馬,竟然胖了)
老闆娘在講電話,我點了口味後進了店裡等待。一隻非常親人的店貓靠了過來,嚕貓、蹭我、還跳到我腿上。只差沒有吸貓了。舒服的毛髮,幸福的貓。
幸運的我。



抓好時間,走到849 客運的候車亭,一半是跑者。車來,坐了50%,出發下山。前夜裡,上山時那些點點的燈火,在下山時,重新展布成一間一間山中的房舍或是社區。窗外的大雨讓遠山隱約若現,夾帶著泥沙的新店溪,黃褐色地多了許多醜惡。車窗上的雨水順著玻璃滑落,一道一道地拉出模糊的線條。車裡安靜得出奇,大多數乘客都戴著耳機或閉目養神,偶爾有人滑手機,傳出微弱的通知聲。
一邊聽著公車站名的播報聲,一邊對著 google map 學習這一區的地名。住在這種新店山上的別墅裡,是什麼感受呢?我天馬行空地想像著。
在新店捷運站下車,接下來,都是地底下的移動了。街上的雨衣機車騎士、計程車、便當店、灰色的天空,提醒我回到了都市。不過才看沒幾眼,隨著身體習慣性地搭上往地下的電扶梯,這些地面上的景色,又消失了。
半自動導航地,在捷運裡移動著,乘車、換線、乘車。不知不覺,回到北車。吹著車廂的冷氣,臉麻麻的,不知為何? 可能是自律神經,也可能是溫差變化。我個人猜測是像捐血完一樣,血液或是身體的水分調節機能還沒恢復。又或著只是該進食了。

台鐵自家的便當賣完了,其他的還有。隨便挑了一個,到大廳,面對著火車時刻表坐下。輕鬆地把一個便當吃光光,就像白沙屯媽祖進香的那幾天。回去之後,又要恢復飲控的生活了。火車的時刻表,開始出現延誤100分鐘的車次,是北上的。好像是楊梅信號故障的關係。應該不會影響到南下我….吧。
上車前,聽到廣播說南下的車次也會受到影響,但區間車會先被影響。還好我坐的這一班,沒影響到。
然後又是半自動導航,坐車,轉車,坐車,然後到達離我家最近的站。一樣刮著風,下著雨,一走出車站,把傘撐開,傘就斷了。這最後一段路,就把背包雨衣裝上,戴上帽子,人是防水的,走出車站。
一路走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