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雖然說這本書中文是「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但我認為英文書名 “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 還是比較適合。而出版社會取這樣的書名,應該是因為作者的前一本書的中文譯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關係吧。

有趣的是,作者 查爾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的那一本「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其實英文書名是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出版社上次用了書名的後半段作為中文書名,而這次,竟然造了個更創意/出格的中文書名。 雖說這個中文書名比直譯的「超級溝通者」好多了,但就像電影譯名一樣,同一個主角的「捍衛OO」系列,或是「神鬼OO」系列,好記是好記,但久了真的覺得何必呢。

回到這本書,如果從目錄去看這本書,會覺得其實好像沒有說什麼。架構平穩,要談的也不是什麼秘密。(但這當然只是表象)

閱讀全文

2025 烏來馬拉松 全馬

2025 烏來馬拉松 全馬

跑完回到飯店泡著溫泉的我,回想著今天跑這場馬拉松的「策略」(是的,我竟然是在事後才在回想這場比賽自己的策略),以自己幾乎沒有做什麼功課的情況之下,再要我回想這場賽事,我想會是 「太魯閣馬的風景壯麗」加上「田中馬的補給和成績追求」。

田中馬的成續追求? 我想不了解田中馬的人應該會滿頭霧水。讓我們看看田中馬的簡章說明

本賽事不鼓勵競速,歡迎您放慢腳步,悠遊水圳農村田園,感受田中的人文熱情與臺灣農業生命力!

所以田中馬的成續追求…就是不追求完賽成續。完跑策略參照去年田中馬:「吃好吃飽吃到開心難忘」。

所以合起來,就是在像太魯閣般的壯麗山林裡,吃好吃飽吃到開心難忘。

呃…呃?

但這就是事實。

閱讀全文

Garmin 教練計畫 (Garmin Run Coach)

Garmin 教練計畫 (Garmin Run Coach)

前陣子完成了一個週期的 Garmin 教練計畫,也已經開始迎接今年的跑季。

今年的跑季並沒有報名什麼計時/目標破pb的賽事。一方面是因為台北馬的報名踊躍狀況已經造成了我有些反感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我想回歸「把身體練到可以進步/破pb;而不是為了破pb 去訓練」的初心。

可能也因為心態的改變,對於訓練,有更多的寬容和試驗。

趁還有印象的時候,上來寫寫心得:


閱讀全文

2025Q3 財務盤點

2025Q3 財務盤點

Q3 結束時,離職時間來到 1.4 年,「壓力測試期」也走過第九個月。這一季的市場回升讓帳面資產恢復到年初水準之上,加上暑假旅行與所得稅分期陸續啟動,現金流的節奏與心態都有新的感受。看數字的時候,也可以把 Ytd (Year to Date) 這個時間尺度放進來看了。

閱讀全文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2)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2)

延續上次對於提領率、風險與護盾的研究和追尋,這一篇 Part 2,我先看了4% 法則作者 William P. Bengen 的新書,試著從裡頭的內容和退休去檢視我目前的提領方式。看看是否有特別要再留意的地方。然後連同 Part 1 裡頭提到的一些體會,一起揉進我未來的觀念和作法裡頭。

這篇文章會分成兩個大段落。第一大段是讀書心得,我會著眼在我比較關心的點 (如提領率、通膨、熊市應對等),第二大段是把我目前的提領方式放進來再檢討,相同的部分自己強化自信,不同的部分研究如何改變。然後連同 Part 1 所學到的點一起,形塑我接下來的提領計畫。基本大架構應該不變,只是在未來的十年內,隨時間這個維度在配置上會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跟著動態的調整。

時間還久,未來還有變數,我也會繼續學習,讓我摸著石頭過河吧。

閱讀全文

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

期權ETF的看法與迷思:補充

這篇文章刊出後,竟然在文章中所提到的群裡引起了一些迴響 — 只是歪樓的有些嚴重:

有人開始獵巫,猜測誰誰誰寫了這篇文;

有人以為我賠錢所以崩潰了… (呃… 有賠錢嗎? 有崩潰嗎?)

有人說他自己賺了錢,資本利得也成長,不懂我是在哪個平行時空; (呃… 我們倆個應該都是在四月那波買進就可以曬對帳單的時空。但在你自以為的時空中,你以為你會賺是因為期權ETF… 而文章告訴你,是因為原型股票漲了,而且你還少賺了…)

其實如果肯自己算一下 / 回測一下文中提到的作法和對應的數字,那麼對於文中所提到的迷思和要注意的事項,應該會更清楚才是。不過派對就是派對,群組和我,都只渡有緣人。是什麼緣,就看施主自己的造化了。

閱讀全文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

前陣子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自己在退休後的資產配置與提領方式,有沒有更進一步優化或是調整的地方。

我現在的設計是以 4% 提領法為核心,加上動態提領以及扯抗報酬順序風險的調整,每季(三個月)一次提領,並依狀況決定是否再平衡。過去的這段時間,接觸到幾種不同的投資/資產配置「流派」。今天並沒有要評論太多各流派的好壞,畢竟我相信每種作法或配置都有人可以賺到錢。我關心的是這幾種流派中關於退休後的資派配置和提領,各流派的看法和建議方式。試著在裡頭找出我目前作法的盲點、風險、以及缺陷,然後在後續進行調整。

這一篇 (一) 我會先說明一下我目前的作法,然後再分別看一下另外三種作法,分別是晨星對4%提領法的實證更新、近年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研究(下稱「百零股債流」)、以成長資產和十年現金桶結合的 CLEC 作法 (下稱CLEC 流)。

如果你要找的是持續讓資產最大化的作法,那這一篇可能幫不了你

如果你要找的是退休後怎麼提領/操作才能活得最久/風險最低/留下資產最多,那這一篇也不一定有標準答案。

但是你可以看看當一些 constraint 加諸在我身上時,我是怎麼思考的,包括因提早退休導致(等效)長壽風險 (超過40年)、因為在股市(相對)高點退休而產生(可能的)報酬順序風險,以及通膨和匯率對實際操作和未來配置的影響。

在此同時,我也還在讀 4% 創始者 William P. Bengen 的新書 「A Richer Retirement: Supercharging the 4% Rule to Spend More and Enjoy More」,在 (二) 我會分享我對該書的心得和想法。

好,讓我們開始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