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來函照登。
小幸福的牙齒一直到十一個月才冒出頭。人家說晚長晚蛀牙,深怕孩子滿口蛀牙的我,其實還蠻高興他晚長牙的!
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
之前看 The new iPad 的 特點介紹時,就覺得有地方怪怪的:(翻譯摘錄自iPhone4.tw 所製作的繁體中文字幕)
在技術上,可不只是簡單擠出更多畫素。
若你在同一個空間中擠入四倍的次畫素,
訊號就會打架,螢幕就會閃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訊號分層傳遞,分別傳送。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This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這也就是讓畫素可以這麼小且這麼緊密相依在一起的關鍵。
咦? 訊號分層傳遞,是在說什麼? 非常大的突破? 而且是關鍵?
基於我是一個水電工人,身上帶著板手也是正常的,
所以當看到 Display Search 的《 How Apple Squeezes Four Times the Number of Pixels into its New iPad Retina Display》,就點進去看了一下。
原來是指 Super High Aperture (SHA) / Ultra High Aperture (UHA) (被翻成超高孔徑)技術啊。嗯,好像沒什麼啊,為什麼 Apple 會說成「非常大的突破」??
資訊社會,我們可以接收到更多更多元的資訊,
但是同時,這多元的價值觀和爭論也更讓人難以輕易地張口、吞下、拜服在一個輕鬆且單純的論點之下。
美牛 / 瘦肉精如此,
禽流感 / H5N2 如此,
著作權 / Now.in 被搜索也是如此。
即便如此,我仍然繼續吸收著觀點各異的資訊,
然後像個社會議題的牆頭草一般,繼續搖擺著,
持續用「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不下判斷」來作為不用功的藉口。
要翻譯小小孩的話語,往往需要一些智慧,和運氣。
某天,小幸福突然開始大量重覆「蹲下 — 起立」的動作,雙手張開,站起時叫著「爸~~」。一開始我們還覺得頗為有趣,久了之後就開始感到奇怪了。
「這樣子腳不會酸嗎?」
「聽說有的學校用這種動作來體罰孩子耶~~」
「聽說綿羊的叫聲也是 BAA~~ 耶」 (好吧,這是我從酪梨壽司跟大白的對話中學的)
「為什麼她一直叫你,你是有教過他這個動作嗎?」 「我沒有!」
討論的同時,小幸福繼續不停地「BAA~~」「BAA~~」地蹲下~~ 起立~~ 蹲下~~ 起立~~ (奇怪真的不會累嗎?)
————————————————————————-
晚上,又到了講故事的時間,我請小幸福去挑本今天她想聽的故事。
翻到某頁,突然靈機一動,真相大白。
孩子睡著了之後,偷做的爸爸媽媽們都上線了。
巧虎對小朋友而言真的跟毒品一樣,千說萬說抵不過一句巧虎說。 #fb
— PipperL (@pipperl) February 28, 2012
@pipperl 當你開始讚許巧虎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是對毒品依賴的開始。(←好像太嚴肅了XD)
— 阿罵心™ (@amaSing) February 28, 2012
後面聊起了寶寶經:
本來想趁二二八假期去看看櫻花的,沒想到天冷加下雨,櫻花被打得亂七八糟。這下雨四天根本沒辦法出去「踏踏青」,要是到了櫻花林恐怕也是滿腳泥,索性窩在各大賣場裡,一方面溫度適宜,一方面還可以給餓肚子的冰箱添點食糧。不過有這個想法的人顯然不只有我,賣場的停車場大爆滿,要停個車還得等上20分鐘,都快比得上週年慶的百貨公司停車場了。
說到櫻花,是我的錯覺嗎? 今年台灣好像特別瘋櫻花。還記得以前的時候,說到櫻花,比較有印象的就是日本的賞櫻季,有的朋友會在初春時節,斗斗訂好機票,抓緊時間,來個假日日本賞櫻之旅。而我對於賞櫻這件事,也只僅於櫻花樹下,一堆人就著桌巾(請原諒我貧乏的想像力),喝著清酒,欣賞著漫天落下的櫻花雨。
而在台灣,也不是沒有看到櫻花。只是看到的時候,自己就當作是看到一株美麗的樹,會想親近,會想合照,但是完全沒有自己正在賞櫻的覺悟,也沒有特別去某個地方賞櫻的衝動。
今天看到 @Afaye 的推,點開看了一下下,就像把封了不知道多久的箱子打開,發現「哇! 原來這東西當年我放在這邊啊!」
整個當初的回憶一口氣都回來了:
“日本史上最長廣告-《Softbank》年終廣告影片 – YouTube” ( bit.ly/wJpOtK ) 現在才注意到但真是一支溫暖的好廣告啊
— Afaye (@afaye28) February 21, 2012
Softbank 這一系列的「白戶家」廣告,其實很久就看過了,沒看過的可以從這裡或是這裡看一下介紹。
當年我最早看的,是第82集「溫泉旅行」,可愛設定加上無俚頭的劇情,真是可愛的小品。
不過後來當年我也沒有好好追下去,看了幾集之後就沒有再追新的集數…..
今天看了這號稱「日本史上最長廣告」,而且還「只在冷門下午播出一次」的 Softbank 年終廣告,讓我想上來寫這一篇的,反而不是前面依舊無俚頭的一家人 (還上太空咧!),而是後半段那幾乎毫不相關的一封信:
最近在翻過去拍的照片,我看了一下, iPhone 的 Instagram 裡,我拍得最多的主題是…..工地。
我想,我會特別拍這麼多工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住的地方週圍都是工地。
是的,這個城市能蓋房子的地愈來愈少,所以愈蓋愈往偏僻的地方蓋。我住的這兒以前是一大片工廠廠房,工廠遷走 (還是倒掉?) 了之後,劃了個小公園,附近慢慢地一棟棟高樓就蓋了起來。每天出門上班總是經過大大小小的工地,假日不上班還可以數數輪著排隊報到的混凝土攪拌車有幾輛。工地打椿的時候,低頻的振動可以輕鬆地傳到房間裡來;夏天打開窗戶,不到半天的時間桌面就覆上一層薄薄的砂。
如果要說上什麼好處,恐怕就是帶來了便利商店,文具店、麵店、咖啡店、漢堡店等等讓附近「生活機能」變得較為人性化的設施吧。
不過,就跟挖馬路一樣,房子是不會說好一起蓋的。所以這幾個月東邊的大樓蓋起來了,過幾個月換西邊的公寓打地基,再幾個月南邊的商辦在整地,又過幾個月北邊的荒草一片竟圍起了圍牆,外頭掛起了 XX 預定地。這是這個地區的演化,樓啊一棟比一棟高,坪數一間比一間大,聽說價格也是一間比一間高。
我好奇地問:「都賣得出去嗎?」
路邊的業務毫不客氣地說:「早就賣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