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週記 30: 財務盤點筆記 (6個月之後)

遊民週記 30: 財務盤點筆記 (6個月之後)

美國總統大選,應該是這禮拜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吧。川普選上後,對台灣的態度,對台灣的影響,疑美論,美國放棄台灣論等等,又要冒出來了。有趣的是,「保護費」一說,好像得到了適當的破解。「如果繳一些錢就可以得到美國的保護,那何樂而不為?」畢竟現在的台灣,還沒那麼缺錢。
如果有一定的安全感,經濟、生活、和社會滿意度應該會再提高。

本週看了頭號外交官S2,這部劇會讓人想到在職場上忙碌又運籌帷幄的日子,但還沒來得及讓人立下「啊是不是要回到那種日子」,很快又被劇裡的夫妻吵架給打斷了。第二季不能說不好看,只是最後要接到第三季的轉折有些讓人錯愕。就放著,等之後的第三季吧。

兩三週前,孩子開始抱怨家裡的網路卡頓,害他在緊湊的電玩戰鬥裡被KO。本來以為是個人技術的牽拖,因為同時間其他裝置並沒有網路卡頓的問題。後來交叉分析後,發現是因為舊的 iPad 6代 升級iOS之後,變得超lag的緣故。(但遊戲是顯示網路紅燈)。因為iOS 無法降級,在清後台等作法都無效之後,決定再買一台新的iPad。本來想說10月底的發表會會有新iPad,但看起來因為供應鏈的delay,可能要等到明年Q1 才發表。看了每次哀嚎而來借手機的孩子,決定在這個時間點買了兩年之前的 iPad 10代,以換得耳根的清淨。

經過一週的測試之後,除了耳根子清淨一點之外,也肯定了一件事:扣掉電玩卡頓之外,其實舊的 iPad 6 已經夠我用了 XD

好了,進入本週的主題:盤點6個月後的財務狀況。
對照參考/前情提要在這邊:《遊民週記 19: 財務盤點筆記 (3個月之後)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9: 一些對 FIRE 的理解

遊民週記 29:  一些對 FIRE 的理解

本週的生活愈來愈「忙碌」,即使有一天的颱風假也是一樣。

不知不覺,遊戲又沒有在玩了。作菜和下廚的時間變得更多,但主要是作為一種興趣和研究。反覆地研究一道菜的作法,觀察在不同因子和變數下,出來的成果如何。即使有網路上許多教學文章和影片的幫助,我還是需要自己把手感找出來 — 用某種我認為科學的方式。於是,這種類似料理研究的時段,開始占據我一週的行事曆。往往在回顧一週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在這類興趣上。

剩下的時間,有不少都投入手邊正在進行的專案了。有更多的時間,我可以更仔細地打磨我的作品。還有三週,繼續加油。

11月有兩場半馬,不過已經抱持著輕鬆的心情,以完賽加上享受風光和氣氛的目標,去迎接賽事的到來。反正「沒有奇蹟,只有累積。」自己累積不夠,就不要祈求奇蹟。這樣也可以讓足底筋膜炎持續地緩解…希望啦。

喔,對了。本來用 Omnivore 這個read-it-later 工具愈來愈上手,甚至還排了計畫要寫一些工具運用其 API 來作一些自動化知識管理。結果 — 本週收到一則讓人遺憾的消息: Omnivore 要賣給 ElevenLabs 並結束服務了。這意味著我原本打造的 (跟未來規劃要進化的)  GTD 流程又要再次修改。短期之內應該是先回到 Pocket 懷抱,之後再看社群上討論有沒有適合跳的船… 當然,把現有的 Omnivore code 自架也是可以,但之後就要自己維護了。


FIRE 是指「買東西不用看價格」嗎?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說「財務自由就是買東西不用看價格」,批評 FIRE 的信徒因為需要控制自己每年的預算,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 (例如搬到消費較低的地區)等,所以稱不上財務自由。我覺得,他說得乍聽之下好像沒錯,但也有明顯的錯置。

沒錯的地方是,除了 Fat FIRE 之外,一般的 FIRE 或是 Lean FIRE 還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預算。就「消費」上來說,的確不是「完全自由」的狀態。
但錯置的地方是,FIRE 的 FI,是 Financial Independent。財務獨立。財務獨立會帶來自由,但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自由。

FIRE 的本質是更多的選擇權,不是更多的消費權。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8: 心流

遊民週記 28:  心流

回顧這週,最讓我吃驚地是生活作息多樣性的減少。

跑步變少了,下廚變少了,看劇少了,連社群app都變少了。

為什麼呢?

應該是沈迷於手上的專案吧。所以趁著現在抽離有喘息的空間 (難保等一下不會又不知不覺陷進專案中),還是回顧/檢討 (我不想用「復盤」這個詞…) 一下這種現象吧!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7: 碎記

遊民週記 27:  碎記

回到新竹,繼續遊民的生活。不過要重拾之前的工作內容 (如果遊民也算工作內容),還是有點生疏。
每件事情感覺都差一些些,作的菜口味差一些些,案子的進度和品質差一些些,連這篇週記的完整性也差一些些。

參加孩子的活動,家長們在自介時,自己總是苦惱要怎麼介紹自己,不想造成孩子們的困擾。
「無業在家的爸爸」,應該是最糟的說法吧。
「前科技工程師」,有個「前」字總是會讓人追問。
「轉換工作的科技人」,是最近一次的版本,但還是覺得怪怪的。

也許,問題出在我自己身上。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6: 預覽20年後的生活

遊民週記 26:  預覽20年後的生活

在我的bucket list 裡,有一個項目,叫「回老家住一個月,融入老爸老媽的生活」。
雖然我現在的家庭應該沒辦法忍受我離開一個月,但是十來天,應該沒有問題吧。
所以我就回老家住了一陣子。


因為沒有帶孩子同行,所以可以安心地把行程完全交給老爸老媽,也可以跟著融入他們現在的生活型態。
當然我也提醒自己,他們現在的生活型態已經是退休十幾年後的生活型態,而我目前,並不需要直接跳到這個階段,
所以參考參考就好。

以下是他們一天的生活作息: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5: 山陀兒颱風

遊民週記 25:  山陀兒颱風

我本來以為,颱風應該不會影響我多少的,不過我錯了。


風雨來臨前,準備

颱風來臨前,天際線依舊平靜無波。似乎這次的風雨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多影響,但一切只是表象。當自然的力量逼近時,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颱風還沒來,僅僅只是一個新聞,就已經悄然改變了生活的節奏。

這次的山陀兒颱風,路徑格外詭異,彷彿在模仿1977年賽洛瑪颱風的步伐,帶著記憶中的陰影重新造訪台灣 (好啦,其實彼時我還沒有什麼印象。有印象的是我媽) 。氣象預報一次次地警告,颱風的速度愈來愈慢,強度愈來愈強。隨著氣壓與風速的變化,台灣各地逐漸籠罩在一片隱隱的焦慮中。即使風勢尚未真正來臨,各地早已緊繃神經,提早進入警戒狀態。

週二夜晚,一則訊息傳來:週三全台停班停課。窗外的夜色依舊寧靜,卻讓人感到一絲不安,風暴即將打破這片沉寂。帶著孩子們前往採買、儲備物資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全聯的貨架空空如也,剩下的蔬菜和肉類被掃蕩一空,排隊結帳的人群吱吱喳喳,好像在迎接什麼節慶來臨一樣。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4: 全休

遊民週記 24:  全休

上週完成了bucket list 上一項長達21 週的訓練挑戰。正好趁這個機會給自己一個全休,同時看看自己到底有多想/多不想跑步。

睡到飽的感覺真的很好,而不想睡到飽時,有多的時間可以熬夜,而不用擔心隔日早上的課表也很不錯。感覺又把自己推回到非常放鬆的一個狀態。
在長假裡一開始的狀態,在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在相信「一切都是有安排的」的狀態。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在意志這麼鬆弛的情況下,放倒在地板上的骨牌可不只一張。一週下來,一些原訂的計畫也delay了。要說是代價嗎?maybe。
也許,我還是有那種靜不下來的因子在血液裡吧。

 


人生清單/bucket list

趁機會整理了一下人生清單的狀態,也把這半年新冒出來的,merge 到資料庫裡的那個「大全集」版本裡。

回顧這快要半年的遊民生活,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3: 生活節奏和遊戲

遊民週記 23:  生活節奏和遊戲

生活節奏

上週因為用 GTD 的方式過了幾天,覺得在愜意的生活裡頭進行充實的生活節奏好像還不錯。所以本週挑了兩天繼續用來「認真地做事」。

先是在確認孩子不想陪我重看的情況之下,抽出兩個兩小時,自己看了腦筋急轉彎兩部曲。家裡的兩個孩子一個正好對應第一集,一個正好對應第二集。雖然無法跟孩子分享討論,但是身為家長,還是很有感觸的。而內觀自己,仍然有種說不太上來的迷惘。也許自己的情緒先放著,過陣子再好好地回來看。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2: 筆記數位化和生活節奏

遊民週記 22:  筆記數位化和生活節奏

終於完全恢復到暑假前的生活作息,開始重新練習生活的節奏。

筆記數位化

工作那麼多年,也累積了不少筆記。從一開始的工作日記,到後來的工作週記,再到以專案為主的專案筆記。這些年來累積了上千頁的筆記。這還不包括從2019年後,我的「筆記」和工作領域的 GTD 系統大量地移至數位裝置 (手機 & 電腦 & 雲端) 上,紙本很多時候已經變成帶進會議室的裝飾。
那些多年前所做的筆記,照理說在我的領域,再被重新檢閱/學習的價值是不高的。但是如果要描述我的職業生涯,描述專案的演變,描述在職場上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係,我想,還是有一些考古的價值的。而這些「歷史文物」,一本一本地,依日期或主題分類,被我堆在地窖裡。雖然說要占空間也沒有占多少空間 (一床厚棉被可能還比較占空間),但既然在我的todo list上,那就來把他數位化吧。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1: 開學後的休息與人生七年

遊民週記 21:  開學後的休息與人生七年

應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孩子開學後,我就感冒了。

還在會社上班時,一發現有感冒症狀,開始影響到生活作息跟工作 (ex: 鼻水不止,無法專心;狂咳;喉嚨痛到無法睡覺;沙啞無法說話),就必需進入看醫生+休養模式。通常的模式是長這樣的:

  1. 先安排好職務代理人,交代好接下來幾天要開的會/要交的報告,以及報告的策略和重點。哪些事可以延,哪些事找 OO 幫忙,哪些事順其自然。交代好後,就跟老闆請假。請假的部份通常都沒什麼問題,舊老闆合作久了,知道我的模式。新老闆第一次第二次可能會多問一些,但幾次之後發現團隊幾天沒有我也不會垮,就放心了。
  2. 去跟醫生看診拿藥。通常我的病程都差不多,過去病歷一查醫生也知道該開什麼藥。頂多分成「想睡覺沒關係」跟「不要開會讓人想睡覺的」(後者場合雖少,但偶爾還是會遇到)。
  3. 回家開始吃藥、喝水、處理症狀、睡覺 這個循環。三餐就靠家人或是ubereats。清醒時就看一下工作群組,看有沒有什麼「急事」。有急事的話抽空交代處理,並且納入下次要跟職代說明的項目中。當然可以把項目轉成不需要我也能自行運作處理,也是一種方式。
  4. 數日後銷假回公司上班。把堆積如山的email看過、歸檔。大部份應該都被職代和組員處理掉了,只要確認結果或後來發展。有需要調整的話再跑去找當事人校正過就好。

現在遊民在家,一有感冒症狀,當然馬上….躺平。

交辦的事項主要是孩子的上學/放學接送 和晚餐。這部份感謝小平安已經中年級,說明我的狀況後,他立刻變成我的職代。自己帶自己上學/放學/買晚餐。讓我可以安心地進入休養模式。而不知道是不是這幾個月來身體的抵抗力變好,這次在沒看醫生的情況之下,用 益生菌、喝水、睡覺 這個循環,竟然病期較短 (從5天減少至3天內) 且症狀較輕微 (這次只有鼻水症狀,沒有演進至喉嚨和鼻涕)。接下來的半年,還是持續觀察自己對於感冒的反應。

雖說,我對某些號稱感冒1天就復原的人,或是感冒時還維持訓練的人,心裡是佩服 (跟羨慕) 的。不過我也只知道自己這種阿婆身體是不能比的。如果能夠維持現在這種感冒流程,我已經很感恩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