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是2025/7 去日本旅遊時旅跑的路線分享,
這次跑了三條路線:
- 富士山下 東富士,在靜岡縣的小山町,沿著富士美華resort 附近繞一圈,大概5K 左右。除了我以外,沒有碰到任何其他的人。
- 橫濱港未來21 (Minatomirai) ,沿著港區繞一圈,距離大概 6K。早上很多跑步的人,但以休閒跑步為主。
- 千葉港 (Chiba minato) :在千葉港站附近沿著港區跑,距離大約6K。會遇見不少認真的跑者和釣客。
本篇分享的是在千葉港 (Chiba minato)的跑步體驗。
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
宅亦有道。
這一篇是2025/7 去日本旅遊時旅跑的路線分享,
這次跑了三條路線:
本篇分享的是在橫濱港 未來21 區域的跑步體驗。
趁著去關東地區走走,也抽空用旅跑的方式認識日本。
日本的夏天,天亮的很早,早上4:05左右天邊就魚肚白,4:35左右天就亮了。要早起跑步的話,晚上得要早點睡、或是犧牲些睡眠時間,然後白天再抓時間補個眠…
今年(2025) 七月份跟台灣一樣炎熱,沒事還是早點在日出左右出門,跑完早早回旅館盥洗、把跑衣洗好、用浴巾壓乾,然後掛起晾乾(或者收進行李等移動到下一間旅館再取出晾乾)。考量到早上6:30之後要配合起床、整理行李、吃早餐等等的行程,跑個5~10K 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次跑了三條路線:
這一篇先寫富士山下的跑步體驗,其他兩篇寫好後會再陸續分享出來。
Q2 結束的這個時間點,除了意味著我離職滿一年了,也象徵著「壓力測試期」已經走了一半。
這半年來,試著靠著資產的現金流過活,過程中有焦慮、有意外,也有一些讓人安心的觀察與修正。
這一篇,算是對Q2的生活與財務狀況的回顧。
也是再一次撥開迷霧,更了解自己財務狀態的嘗試。
六月快結束了,接下來是暑假。
今天在想,六月發生什麼值得記錄的事呢?
除了從Pocket 跳船到 Keep,學了 n8n ,重改了 Colab+ WhisperX 腳本之外,生活裡,印象較深的就是跟兩個孩子一起玩遊戲和課業吧。
又要玩又要顧課業,還真的是 study hard, play hard.
這兩天有需求,再上 colab 用 WhisperX 把音檔轉成逐字稿。發現之前寫好的code 又跑出錯誤訊息了。
解決問題的路上,發現新版已經跑得起來,不用像之前還要移除 Pytorch、安裝特定相容的版本。但版本依賴的狀況還是蠻混亂的。
新的版本還是帶來新的問題:
我整理了一下,再把新的code 放上來,但使用上要小心。再幾個版本後可能又不能用了。
目前日期 (2025/6/19)所安裝的版本為:
whisperx 3.3.4
ctranslate2 4.4.0
pyannote-audio 3.3.2
torch 2.6.0+cu124
torchaudio 2.6.0+cu124
libcudnn8 8.9.7.29-1+cuda12.2
libcudnn8-dev 8.9.7.29-1+cuda12.2
以下是目前的code 跟修改的地方。如果要知道更多 code 的作用,可以回去參考一開始發佈的版本,裡頭有說明。
數位時代下,個人與家庭資料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日益重要。我在2018年寫過一版當時的備份SOP。7年後,我更新了目前我所使用的,如何在多裝置、大資料量的家庭環境中,建立一套高效且可靠的備份SOP。如果你的環境比較簡單,可以用下面的簡易版本SOP作備份:
如果你對完整版的備份SOP有興趣,想了解我的心路歷程,或是想知道我怎麼處理較複雜的架構,可以繼續看下去。
上週從Pocket跳船到 Karakeep 之後,由於 IFTTT 不支援 Karakeep,之前 IFTTT 上的「打星就分享到 twitter流程」就沒得用了。
正好也想用 n8n 玩點花樣,於是就到 n8n 上試著寫個 workflow 來做這件事。
個人血淚提醒:
使用 docker compose down 時千萬不要加 “- v” (也就是不要下 docker compose down -v)。
一般來說 -v 會讓人想到 –verbose;但在 docker compose 裡是把已經建好的 volume 移除 (remove),包含之前所有輸入的資料,workflow,以及設定。我寫到一半要加個功能,想要rebuild container時,粗心大意直接 copy & paste chatGPT 給的指令,然後兩天的心血就…消失了。後面問 chatGPT 他還理直氣壯說我又沒有說要保存 volume 資料… Orz
以下的內容是先請 AI 分析我寫的 workflow,然後我再補充。
這樣產生說明文件的方式真的很快。不過某些我覺得重要的節點(node)還是會被略過。得要手動指定或是手動加入。
workflow 拆成兩個部份:
我請AI 從功能、架構與流程、重要節點的設定方式等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從 gslin 那邊看到 Pocket 要收攤的消息:《 Pocket 總算要關掉了… 》
Pocket 這種「稍後閱讀 (Read it Later)」的工具,在我 GTD 的流程裡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需要閱讀的東西,用方便的小工具 (早期是 bookmarklet,現在是 iOS的 share 跟 browser 的 extension) 丟進去 pool 裡,讀完的 archive 起來。 早期還會想要分類下 tag,但後來實在太麻煩,而且全文搜尋太好用,就不下 tag 或分類了。
我記得早期我是用 Instapaper 的,(可能是) 2014年初轉到 Pocket。
當 Mozilla 買下 Pocket,我也沒什麼在意。頂多是後來帳號整合在一塊,登入的時候,要想一下用哪個密碼 (其實也不用記,有自動填入)。
之後就一直留在 Pocket 沒移動過。一直到 Mozilla 決定關掉這個服務為止,我才驚醒:哇!工作流程要被影響了!
即使現在有那麼多 AI powered,跟桌面程式深度整合的「資訊整合/閱讀」服務,我還是用著古老的 Pocket 跟 Simplenote。一個負責連結,一個負責文字、其他、和初步整理。深度的整理現在是在 Obsidian 上進行,閱讀後的發佈和分享則是交給 blog / twitter / thread 等。閱讀網路文章時,如果覺得適合分享,又不需要(或不適合)打太多心得,早期我用小海的 twitthat,後來就把 Pocket 打星的文章經過 IFTTT串到 twitter上。這麼做,已經很多年了。
但事情來了,就要面對。
於是這一週就花了兩天處理跳船的事情。
處理的同時,也在擔心 Simplenote 的狀況:跟 Pocket 一樣,被大型服務 (Automattic,就是Wordpress的那家公司)併購後,Simplenote 的開發一直…處於放生的狀態。雖然說服務只要穩定就好,不一定要一直疊加功能上去,但 Simplenote 的狀況比 Pocket 更悲戚一些:沒有穩定的付費模式,本來開放的 API 陸續收回 (雖然某程度上還有辦法用),第三方的工具一直隕落,也一直缺乏和其他服務的串接 (沒有太多自動化的機會),也沒有針對AI 世代有什麼明顯的回應。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放著 run,燒不了太多錢,但也沒有花心力維護的服務。
但他還是我用過最「方便」,最順手,也留在我GTD 工具清單最久的工具之一。
這樣一個服務,要是某天 Automatic 把它關掉,我應該會哀嚎得更大聲。
好了,扯遠了。
回到 Pocket 跳船。
前幾天在聽podcast時聽到一段不錯的內容,不過因為我用的不是 Apple Podcast, 沒有逐字稿,索性把之前在 colab 上跑的 fast whisper 拿出來用。但因為 podcast 是對談,想分不同的講者,於是找了一下有沒有 solution。發現大多是用 pyannote 去進行說話人分割 (diarization),然後再 對齊 (align)。 目前 whisperX 已經有支援。
whisperX 之前有「停更」過一段,今年又恢復更新。於是找了些資料,把 colab 的版本架了起來。後面又發現中文的斷句和標點有些麻煩, GPT 介紹的幾個作法不是不好用,就是有幻覺。最後還是選擇直接叫 GPT 來修飾文字,畢竟本來就是語言模型。
過程中發現 ChatGPT 很有耐心地關心我的需求和碰到的錯誤,真的像是要一步步地帶著我完成所有的程式碼。雖然產出的東西偶爾會有錯,我也會自己手殘去修改一些我要的邏輯。不過如果回饋給他,他會記住,並且在後續的版本持續完善整個程式碼。
這些 code 完全由我自己寫的已經 <50% 了, vibe coding 真是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