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宜蘭。
從學生時代北上有印象起,宜蘭就是「去渡假」的一個常見選項之一。從摩托車雙載走北宜公路,到開車走雪隧,雖然路愈來愈寬,時速上限愈來愈高,但可能是因為渡假的時間總是在假日,把塞車的時間算進去,交通的時間好像沒省下多少。
但這次例外。雖然是暑假,但特地找了非假日,無論是去程或是回程,車流都非常順,省下來的時間非常有感。
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
宅亦有道。
去了一趟宜蘭。
從學生時代北上有印象起,宜蘭就是「去渡假」的一個常見選項之一。從摩托車雙載走北宜公路,到開車走雪隧,雖然路愈來愈寬,時速上限愈來愈高,但可能是因為渡假的時間總是在假日,把塞車的時間算進去,交通的時間好像沒省下多少。
但這次例外。雖然是暑假,但特地找了非假日,無論是去程或是回程,車流都非常順,省下來的時間非常有感。
2023年底,高雄輕軌C24~C32核准營運,也使得高雄輕軌「成圓」,變成名符其實的環狀輕軌。西側的半圓之前我已經跑過 ,本來想趁著過年跑一下東側的半圓 (尤其是高雄美術館的那一段),後來在作功課時發現環狀線全長22K,就算我繞點路也只會多個1~2K。只是如果再加上從家裡出發跑過去,就會變成全馬了。最後決定先開車到環狀線附近,把體力用在輕軌環狀線,萬一體力不支(機率很小)或是有什麼狀況,就坐輕軌回到停車的附近。
拜 @hao520 之賜,發現高雄鐵路地下化後的一塊淨土:高雄鐵路園道 (或稱鐵路地下化園道)。不同於該文從三塊厝出發,往西往北到左營,因為我在高雄的老家鳳山較近,所以調整了一下起終點和規劃。將整條路線分為東西段和南北段,東西段由鳳山到鼓山(約10K);南北段由鼓山到左營。這次先從完成東西向的部份,南北向的部份,也是原文中所提及的大部份車站,則留作下次再探訪。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也順便作了一些功課,了解高雄市鐵路地下化的過程、緣由和都市計畫/更新。
就我自己的規劃,太馬跟田中馬一樣,都不是以競速/破PB為目標的賽事,而是以享受風土人文為目標的賽事。所以捨棄成績目標,以輕鬆跑的方式,想停就停,想跑就跑的方式,在不被關門的情況之下,好好享受這番體驗,是我的目標。再搭配上2022染疫後我對跑步的看法 — 把跑步的習慣找回來就好,在這個時候抽到太馬,真是太適合也不過了。
以我 30%就會充電的個性,真正做到一週(7天)充一次電即可。忘了充電時,還有30%可用,也就是還有兩到三天的餘裕。如果真的旅行在外沒有充電器,還可以啟動955的低耗電模式。(但我還沒用過就是)
棧板要收了,寄物區的工作人員們開始合照,應該是快要收工了吧。我把東西收進路協的衣保袋中,勉強地站起來,撐開雨傘,走出帳篷。
雨傘馬上在強風中開花。
看看周圍的人們,想想半個鐘頭之前的自己。我收起雨傘,走在雨中,就跟今天稍早那五個小時的自己一樣,享受「跑者是防水的」這句名言。
新竹馬,謝謝你。
很久以前曾經吧 Lightroom Dashboard 這個網站加進書籤,不過一直都沒有好好把Lightroom 的 catalog 資料上傳。
這兩天閒閒沒事,終於把資料丟了上去,看看有沒有新發現。
經過去年使用iPhone作為相機主力的實驗,自己也慢慢發覺純粹使用iPhone的不足,每當撞到「哎呀手機還是不行」的那個時刻,心裡就還會響起「早知道就多帶一台相機出門」。
也因為2010年底把伴我多年的6D退役了,接手的R6搭配新入手的85F2有其特長之處,因此今年過年返鄉,又回到多機出動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