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直白」的報導

前幾天,看到一則老少配的新聞:
相差20歲 國三生迷戀熟女 蹺家同居20天》。

少男配熟女的新聞,像是之前莉莉配小鄭、小狼狗配許純美,除了能夠提振閱聽人的精神,替閱聽人營造出一個想像的空間,也讓民眾在街頭巷尾的時候,有話題可以聊。然而新聞媒體自己為了保持自己的「格調」,往往用隱喻性的說法,或是只陳述事件,剩下讓閱聽人去想像。一邊賺到了眼球,一邊得到了話題,真正失去東西的,也只有被指指點點的當事人。

只是這種作法,久而久之,觀眾見怪不怪,這類的新聞,自然而然就不成「新聞」了。

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在另一則相關新聞裡,中國時報簡光義先生決定下猛藥,在字句中直接把話說清楚,並以「熟女呷少男」這種角度去報導這則名為《兒子被「榨乾」 老媽大罵夭壽骨》的新聞:

閱讀全文

[樂生] 某段公共工程委員會的紀錄

這一段是 2007/5/17 由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吳澤成所召開的第N次樂生工程討論會內容,後製及剪接是樂傳青(樂生傳播青年)。由於是剪貼過後的版本,所以可能無法呈現、或是只被刻意呈現裡頭所出現的人士的某些面向。這些人包括喻肇青教授、捷運局、闕河淵先生等。

閱讀全文

7成大學生承認作弊?

你/妳的「作弊」定義,跟我想像的一樣嗎?

5月3號看到這一篇由聯合報系陳嘉恩記者所作的報導《教育真失敗 7成大學生承認作弊》,還真是…..哎呀,專有名詞我不會講,用「標題與內容物不符」好了。

首先,內文是說 “有七成大學生承認在近一年內有作弊、抄襲、造假等「學業不誠實」行為”,後面也有提到”國外研究所說的作弊(cheat)比較廣義,只要是以不誠實、欺騙方式獲取分數就算是「學業不誠實」”。
簡單地說,這七成指的是「學業不誠實」行為,而學業不誠實,國外以cheat稱之,然後再翻譯回中文成「作弊」,最後放在標題裡變成「7成大學生承認作弊」。

但是讀者心目中的作弊,主要指的是考試作弊。於是可憐的讀者,接收到的不是「7成大學生承認學業不誠實」,而是「7成大學生承認考試作弊」。

如果標題改成「7成大學生承認學業不誠實」,那個酸辣度就弱多了。而且一般閱聽人直覺也反應不過來,因為「學業不誠實」是一個比較不白話的詞。

閱讀全文

解讀的再解讀

看到 曾韋禎寫了一篇《為什麼不採90% Ⅱ》,裡頭大量引用了 PTT捷運板 (MRT) 一篇名為Re: [高捷] 有關樂生的高雄捷運問題 的相關討論。

這一串討論我之前在 PTT上看文章時也有注意到,不過再看一次曾韋禎先生的識讀之後,發現我跟他的解讀不太一樣。換句話說,如果讓我用粗體標出重點的話,我們所得到的「結論」不太一樣。

所以我仔細地回想我第一次看到這串討論時的解讀,找出當時讓我覺得是重點,影響我作結論的段落,然後再一次地把它們標示出來。

閱讀全文

周錫瑋的嗆聲

平平是同一場遊行,台北縣長周錫瑋站在宣傳車上,跟站在平地上講的話,雖然不到十萬八千里,但是在宣傳車上面的激動訴求,未免太片面、太挑起衝突了吧:

這是他在宣傳車上的談話:

閱讀全文

交大之狼新聞識讀

交大之狼新聞識讀

這是我看民視這一篇《交大偷拍狼 校方調查恐退學》時,眼睛裡會躍現的關鍵字。這些字總是提醒我自己,看新聞要小心,不然不小心就會被文字營造出來的「意境」牽著走….

從TVBS的假影帶談起

這兩天,忙到沒空到餐廳一邊吃飯一邊看看新聞,也忙到沒上網看RSS跟黑米,於是,我自以為這個世界非常地美好,一切事物還是照常運作著。

然後當今天我打開 RSS 時,才發現,原來還是有新聞在炒,還是有料在爆,只是,這次是爆到 TVBS 自己家的人身上:

由 TVBS 記者史鎮康 所拍攝的影帶,偽裝成黑道份子周政保自拍的嗆聲影帶,再由 TVBS 獨家流出,的確一開始就替 TVBS 造成了名氣、眼球、和收視率。而在真相大白之後,TVBS 的道歉,並在 2100全民開講中製作一特輯探討此事件。在我的眼中看來,TVBS的這些動作,以及其他新聞台對此事件的「落井下石」,與其說是道歉或檢討,還不如說是把這起事件當作一新聞事件來報導、炒作。有的人,在別台看著那些抨擊此次事件的新聞,感到痛快;有的人,轉到TVBS 看他們「獨家」對此事件的「第一手」報導。大家各取所需,收視率都變高,廣告主笑了,電視台主管也笑了。

閱讀全文

我看樂生行動中blogger的角色

如果說,寫文章需要有所謂的靈感,那麼我今天會寫下這篇文字,靈感就來自董福興的這一段話

但是這一切發生了,在這裡邊,我們這些所謂的宅男、文青、奮青、準蛋頭都好像感覺到了什麼”說不出來的東西”。這”說不出來的東西”就這麼一棒接一棒往外傳,像是傳染一般擴散。目前還是無以名狀,但是我想有一天,會有一些東西浮出來。

對於樂生,我本來也是懷著「抱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態度。尤其是覺得樂生的問題太複雜,有政治、有商業利益、有人權文化、有經濟發展,不是所謂「專業的社會運動者」的自己,沒有那個心力去完全地了解,要是因為片面的資訊,得到了不正確的結論,怎麼辦?

直到,我看到媒體在報導蘇貞昌官邸抗議事件時,只著眼在那些尖叫哭喊的鏡頭。當時我知道,如果我也這樣子去看樂生,那麼樂生給大部份人的印象,就只有那些衝突。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