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被放棄的不只是記者節,不只是記者,也包括放棄監督/批評/書寫/觀察媒體的我。
觀點瓶論
半瓶水,嘩啦嘩啦作響。
迎接「黑暗年代」到來的方式
看了朱學恆的《 民國一百年:黑暗時代。》,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對我而言,不過就是世代之間的羨慕和憂慮。每隔一陣子,就會在三五好友吃喝解悶時,作為哀怨吐吐苦水的話題之一。羨慕一下那些「前輩」現在擁有的成就和財富,感嘆一下自己即使再努力個幾百年,也沒有機會卡到他們現在的位子。這些話題,非常適合一群男人,尤其是有家有老婆有小孩有鄰居的男人,或是還在學校努力,卻已背負著沈重期望的男人們。
一直到看了櫻櫻陽子的《民國一百年,真的是黑暗時代的序曲嗎?》,那種週六下午閒來無事,四處翻閱文章,卻一個字都不想寫的放空,才突然清晰起來。前幾天才因為類似的事情勸了朋友一場,效果如何我不知道,但在那場對話之後,回想起來,我到底要說服的,是他,還是我自己呢?
吐吐苦水,楚囚相對,其實沒有什麼不好,談到最後往往不了了之,反正最主要的情緒宣洩已經達到目的,大家回到各自的崗位上,繼續把現況歸咎給這個時代,往好處想,還可以達到「安定」的功能。是不是真的提出了「解答」,相對之下好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從社會責任到業餘專業
週六吃午飯前,我看到這篇 《【反省】當部落客變成神,我們應該膜拜她?-貴婦奈奈與花花觸法後。》。
雖然裡頭嘗試要呈現的,是貴婦奈奈因為宣稱保養品的療效而受罰,卻解讀為只要是分享/廣告文都要小心。作者Jade B. 說:
我知道,大部分的美妝部落客都是門外漢,包括我,我們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面對廠商一波波華麗無比的新聞稿,未必有能力判斷真偽尺度。但是,一旦開始寫,這就是一個社會責任,怎麼能用「我相信一個有品德的人」來打發所有的疑問?尤其這位有品德的人,能從我們的信任中得到利益。
事實上,很多現場並沒有這樣的二段論。
大多是專家直接講某某東西含有什麼什麼、吃多了會如何如何,食用與病症之間的關係,大多是發稿單位自己講的,這樣新聞才會曝光,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頓。
電視台記者心機沒有那麼重,大多是人家講啥他就報啥。
有空親身去一趟記者會便知。
新聞記者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面對廠商一波波華麗無比的新聞稿,未必有能力判斷真偽尺度。但是,一旦開始寫,這就是一個社會責任。
這樣聽起來好像也蠻合理的。
如果再把廠商換成「專家智庫」、「國外研究單位」等等,也都說得通。
想一想,除了有機會求證到比較專業的專業,記者跟我們跟貴婦奈奈,其實沒有什麼太大優勢。
也因為有這樣的自省,我們這些業餘者、這些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者,在下筆或是出聲者,往往要更加小心。
Twits of the day
感冒了。
查了一下 PDA 裡的記帳紀錄,上一次去因為感冒去醫生那兒報到是 325 天前,再度創下個人最佳紀錄。以過去每一季至少要感冒一次的我而言,這已經是莫大的勝利了。
但也可能是太久沒感冒,一發作起來威力驚人,好不容易開完一個冗長的會,一走出會議室都快站不住了,得手扶著牆壁慢慢挪到電梯口。準時下班後,趕緊到醫生那麼報到。拿了藥,吃了一包,倒頭就睡,晚上11點起來,再沖個熱水澡,再吃一包,再倒頭就睡,冒了一身汗,早上醒來氣力果然回復不少。
拍好屁的廣編稿
其實在一般的商業雜誌裡,常常藉著專訪或是特稿,來「進行一個置入性行銷的動作」。後來索性連記者採訪都免了,請廣告主供稿,雜誌報紙在角落加個「廣告部企劃製作」的小字就算盡了媒體的責任。
繼上次《一顆廣告之心的最佳例証》之後,在讀雜誌時,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視線瞄到角落,去找找那一排小字,順便看看自己解讀的能力如何。往往,都不會讓自己失望。基本上,這類「廣編新聞」都有一些共通的特色,例如排版與前後頁的文章看起來不怎麼搭,而且在特意塞入大量文字假裝是新聞報導的情況之下,反而更容易露餡。
這是什麼健康促進法?
這個台灣,好奇怪。
政府為了「促進國民的健康」,「防治肥胖」,竟然要針對高熱量或高糖等「不健康」的產品,課徵「健康捐」:
國民健康局表示,當前國人健康最大的威脅是慢性病,例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腎臟病等,而這些疾病的最重要成因,一是吸菸, 另一是與代謝有關的因素,包括不當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吸菸的問題目前已有菸害防制法在規範,而肥胖的問題,仍待政府儘速提出有效的防治政策。
真的把肥胖當作一種威脅,要「防治」,好吧,過去常見的方式是宣導和鼓勵,現在竟然是要用處罰的方式,而且是利用稅捐的方式處罰購買/使用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