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綁大選:程序正義、審議品質與公民參與的政治算計

公投綁大選:程序正義、審議品質與公民參與的政治算計

2025 這一波由公民發起的罷免案,第二批的投票在上週末告一段落。不過這不是我今天關心的話題。
8/23 有一案公投,稱之「重啟核三公投」,題名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結果同意>不同意票,但因未過500萬票的門檻,公投未過關

這也不是我今天想談的。

我想談的,是在公投結果出爐的記者會上,台灣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所談到關於公投法的修法

這次公投在沒有綁大選的情況下,投票率僅約3成,導致同意票沒能達到門檻,這是2019年民進黨修《公投法》把公投與大選脫鉤,把公投關入鳥籠的後果,「下個會期民眾黨會推動《公投法》修法,打破鳥籠公投,實踐主權在民的精神。」

週六晚跟週日花了一點時間作功課後,我對於公投投票日的修法爭論,有一個愈來愈強烈的感受:這不只是日期條文的選擇,而是三種價值的拔河—— 程序正義、審議品質、以及公民參與。


其實國民黨在今年五月就已經提案要翻盤 (改回公投綁大選)。這次黃國昌表態要推動把公投「綁回大選」,把這場原來沒有多少人關心的攻防重新推上檯面。問題在於,他這次的推動究竟是附和國民黨主張的公投綁大選,還是回到2021時代力量提過的「綁大選」? (可是他現在已經在民眾黨了… 民眾黨的版本不是這樣)

到底是是「理念(利益)一致的合作」,抑或只是路線剛好一致,又或者是還有其他考量? 這些現在尚未知曉的答案,未來自會牽動制度設計與政治現實的不同盤算。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40: 立法院預算之爭

遊民週記 40: 立法院預算之爭

本週是孩子期末考的一週,下週結業式完就開始放寒假了。趁著這週還有獨自工作的時間,把一些適合一個人做的事情給處理了。例如跑銀行、家裡的大掃除,以及清冰箱。

窗戶洗完後,外面的陽光雖然一樣照得進來,但看出去的天空顏色有了一些些改變;
浴室洗完後,鏡中的自己看起來乾淨了些,地板的反光也消失了,牆上少了一些發霉的污點,心情好很多;
一口氣把家裡所有熱水過小的水龍頭都檢查了一次,發現有的是之前修水管時止水閥關太緊,調鬆一點就沒事;有的是因為水龍頭裡的濾網阻塞了,清乾淨就沒事。這樣一來,之前打算請水電來通水管的計畫也可以取消了;
把書房牆上孩子們小時候的畫作都收起來,一面白牆真的不適應,走進書房的瞬間有種空間變大的錯覺。應該一週後就適應了吧,我想。

其實家庭主婦/主夫的時間過得蠻快的,要接送孩子,要打掃家裡,要準備餐點,要清理垃圾/ 回收,要洗碗烘碗燒開水,要洗衣服曬衣服烘衣服收衣服折衣服,一天很快就過了。如果搭配著podcast 或是音樂,Queue 的消耗速度是很快的。回頭想一想,那上班的時候,這些事情好像也沒有少做 (除了飲食以外食為主之外),是怎麼兼顧/辦到的呢?這時候,那句名言就又浮現了:「時間就像事業線一樣,擠一擠就有了。」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28: 心流

遊民週記 28:  心流

回顧這週,最讓我吃驚地是生活作息多樣性的減少。

跑步變少了,下廚變少了,看劇少了,連社群app都變少了。

為什麼呢?

應該是沈迷於手上的專案吧。所以趁著現在抽離有喘息的空間 (難保等一下不會又不知不覺陷進專案中),還是回顧/檢討 (我不想用「復盤」這個詞…) 一下這種現象吧!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06: 十幾年後,我回來上課了

遊民週記 06: 十幾年後,我回來上課了

印象中,在會社的十幾年間,我真的「走上街頭」,也只有反核跟太陽花。
就像最近在社群上的「老人」自嘲:「十年前太陽花,十年後又要再上街頭」
嗯,這次我也回來上課了。

不過自己畢竟被社會摧殘了十幾年,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但是不是能馬上造成期待中的改變 (例如讓國會擴權法案不通過?),真的不要期待太高。更悲觀的想,我們這些在外頭喊的口號,他們裡頭聽得到嗎?會有「感覺」嗎?

不過 5/21 回來的路上,我樂觀地想,即使聲音他們聽不見,但是5/21晚上數萬人聚集的影像,應該比所有的口號都大聲吧!
等到 5/24 晚上,看著比5/21 多出更多的人群,加上全台其他地方的串連活動,這個想法更加明確。
這些現場的影像,一定有 something 傳達到那群在立法院內的人,一定有 something 讓黨團,讓幕僚,讓文膽們開始討論該如何應對。

而不樂觀又不悲觀的想法,是「這只是種子」,還沒那麼快開花結果。必須用論述去影響身邊的人 (不是指責!不是嘲笑!),讓想法發芽,未來才有機會開花結果。這件事,就不一定要在青島東路上做了。在家裡,在朋友間,在社群裡,在blog裡,應該都是有機會了。

所以這週,我上的是公民運動課。

 

以下文長 (6000多字),流水帳,想看再看。

閱讀全文

517 事件討論:兩件交通建設法案,政黨協商已有共識「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後」?

517 事件討論:兩件交通建設法案,政黨協商已有共識「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後」?

今天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517事件中另一個爭議的法案,兩件交通建設法案的立法:「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以及「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
有一說法是:「基本上兩件交通建設的討論在政黨協商已經有共識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後前來報告與討論,不過在檢視個別法案時並不會跟相關的協商記錄做連結,導致直接從院會議程進入仍會誤以為近期的院會有要討論這個交通建設,也確實有人在用這個資訊落差操作院會即將表決這個交通建設法案來拉高衝突。」
如果這說法為真,代表這個法案其實事先已經橋好要留待新任部長上任再討論,並沒有要在院會討論/表決。但因為有心人的操作,而造成了社會的衝突。

新竹300博覽會

新竹300博覽會

如果你是市長/市府團隊,你要如何跟市民介紹你的城市,告訴他們你為這座城市做了什麼?

在去新竹300博覽會之前,我一直覺得這只是一個文創市集,樓下吃吃喝喝,樓上擺一些靜態海報,讓民眾吹吹冷氣。加上是選舉年,不免讓人有了想像。

實際去到那邊,發現超乎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