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喜餅主要是由女方所發放,在3.2提親的目的中有提到,提親時會討論喜餅的預計發放的數量(要視賓客和親戚的數量而定)、形式(中式、西式、或依賓客的特性)、單價與總預算等。與過去由女方娘家作主挑選喜餅不同的是,現在喜餅是由小倆口新人去挑選。所以挑選喜餅也變成訂婚/結婚前的一項重要作業。
喜餅分成中式和西式,中式就是傳統的大餅,又稱日頭餅或肉餅,每片重一斤或是12兩,通常是用來饋贈親戚或鄰居;西式由小包裝的餅乾所組成,每盒有十數種不同口味的小餅乾,通常用來饋贈同事、同學或朋友。
在這個時代, blogging 就像是深呼吸一樣。
通常婚紗公司的包套就會有贈送一定數量的喜帖。可以先使用該喜帖作為訂婚喜帖之用。如果要自行印製的話也是可以,不過要看看賓客人數,建議是在補請的時候再發自己設計印製的帖子。
如果是傳統形式的喜帖,需要提供的資訊有:
如果傳統形式的喜帖數量不夠,需要加印的話,有網友推薦Y拍上的「孟之坊婚禮精品館 」,提供傳統標準形式的喜帖印製。每張NT$10~16,一次100張為單位。
如果是自行設計形式的喜帖,可以利用目前常見的印刷/輸出/名片印製,通常也有提供自行設計的喜帖印製的服務。全彩,採用合版印刷的方式,含郵寄大約一週內就可以拿到成品。網友推薦的廠商及心得有:
這次花了五千元,乘坐高鐵、高捷和轉乘公車,快速來回台灣南北以及高雄南北。週五下班後出發,週日晚上回新竹,得到的是瞬間移動,直接到目的地渡假的快感;失去的是長途旅行以及返鄉遊子的情緒累積。
這也是我第一次搭乘高捷,可能是因為在週六搭乘的關係,第一個感覺是: X的,誰說高捷蓋了高雄人不怎麼坐的? 車廂裡一站比一站滿,我根本沒有位子坐……
第二個感覺是:我已經都不知道南高雄跟北高雄原來可以藉著捷運拉得這麼近。以前我活動的區域多在火車站以南,對於後火車站我覺得遙遠,也根本不熟。然而這次坐捷運來回南北高雄,一點也不覺得有距離感。
第三個感覺是:終於有「等得到的公車了」。在站牌下等轉乘公車,10~ 20分鐘的班次才叫正常,這樣子才能擺脫我從小等那種一個小時一班甚至脫班的高雄市公車所植下的厭惡感。
可惜的是相機老了,拍出來的相片雜訊都好嚴重,整理照片時滿滿的都是無助和無奈,看來真的該換新相機了。
看圖說重點吧。 (其實重點在最後一張….)
這兩天陸陸續續看到有關於部落格廣告文 / 置入性行銷的討論文章。本來以為這只是每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討論一番的月經題,沒想到這次話題的熱度比我預期的還熱烈了些。一時衝動,決定來整理一下個人看到的觀點:
richyli 寫了篇 《精準有效置入部落客/記者的大絕招:Junket》,裡頭舉了 Weblogs Inc. 為了不讓記者的報導受到廠商招待所影響,所開出的「承諾」。他也提到 Junket 的好用之處:
其次,拿人手短乃人之常情,人家招待你去外地旅遊,現在很多招待部落客的 Junket 甚至還有「車馬費」,你能不寫嗎?通常答應參加的同時就已經默認稿子會被處理了。如果參加了 Junket 之後不乖乖寫稿,除非真的夠屌,夠大牌,媒體夠響亮,否則下次絕對不讓你參加。這對於旅遊線的記者沒什麼,但一般線的記者,或者部落客,「損失」就很大 了。還有,人家的好意,你再怎麼「平衡」,老實說都是騙自己的。
richyli 在文章並沒有提到部落客在接受 Junket 的底限 / 界線在哪,不過就我身為他的讀者的解讀,他個人的立場應該是與文中所述的相近。
不過, DearJohn 對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別人的部落格文章廣告化,究竟關你什麼事?》裡,認為部落客的倫理規範不應該與記者相提並論。而且由於讀者並沒有付錢來閱讀部落格文章,因此部落客有權選擇自己想說的、想寫的文章,就算是整個部落格文章都是廣告也沒關係,重點是文章寫的精不精彩:
隨手點進 Yahoo!奇摩新聞,從「相關新聞」,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中央社的稿很好用。當然也有可能是中央通訊社的趙宏進,到了七月九號就會變身成 NowNews 的李梅金….
這一篇想要討論的問題是,當像中時這類的商業媒體在營收的考量之下,決定退出那些「不划算」的地方新聞市場時,誰該來填補這塊市場?
這一篇,本來應該是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畢竟,在中時大裁員之後,不管是慕情的文章,還是阿潑的文章,都已經把我心裡一些對於所謂的菁英報的看法,或者是地方記者存在的價值,都點出來了。在「手上稿擠」這個很爛的偷懶藉口的掩護之下,本來我應該可以偷偷裝作若無其事地錯過這一次的討論。然而,由於某些機緣,我終究還是打開了寫了一部份的草稿,然後試著把他完成。
先說說所謂菁英報好了。
如果說,中國時報的下一個目標,是讓自己變成所謂的菁英報。而他所謂的菁英報,是公開信裡頭所提到的:
讀者對象應該是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高度國際觀及高度社會參與的各界意見領袖。但由於我們能是一個綜合性報紙,因此應該涵蓋的將是不分年齡層和地域性的所有讀者。也就是說,未來的中國時報雖是偏重社會菁英,但並不孤芳自賞的脫離現實。
很不幸的,我看不懂他的目標。什麼樣子的客群,才是「高社經地位、高教育程度、高所得收入、高度國際觀,以及高度社會參與的各界意見領袖」,又同時是「不分年齡層和地域性的所有讀者」。我想來想去,最有可能的還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以上」。
如果是「中產階級以上」,才能夠一方面訴求所謂的菁英客群,一方面用中產階級的閱報量來支撐一個報紙的運作。
只是誰來告訴我,這個訴求的客群,跟之前「傳統大報思維」的中國時報,有什麼特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