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

退休提領:提領率、風險與護盾 (Part 1)

前陣子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自己在退休後的資產配置與提領方式,有沒有更進一步優化或是調整的地方。

我現在的設計是以 4% 提領法為核心,加上動態提領以及扯抗報酬順序風險的調整,每季(三個月)一次提領,並依狀況決定是否再平衡。過去的這段時間,接觸到幾種不同的投資/資產配置「流派」。今天並沒有要評論太多各流派的好壞,畢竟我相信每種作法或配置都有人可以賺到錢。我關心的是這幾種流派中關於退休後的資派配置和提領,各流派的看法和建議方式。試著在裡頭找出我目前作法的盲點、風險、以及缺陷,然後在後續進行調整。

這一篇 (一) 我會先說明一下我目前的作法,然後再分別看一下另外三種作法,分別是晨星對4%提領法的實證更新、近年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研究(下稱「百零股債流」)、以成長資產和十年現金桶結合的 CLEC 作法 (下稱CLEC 流)。

如果你要找的是持續讓資產最大化的作法,那這一篇可能幫不了你

如果你要找的是退休後怎麼提領/操作才能活得最久/風險最低/留下資產最多,那這一篇也不一定有標準答案。

但是你可以看看當一些 constraint 加諸在我身上時,我是怎麼思考的,包括因提早退休導致(等效)長壽風險 (超過40年)、因為在股市(相對)高點退休而產生(可能的)報酬順序風險,以及通膨和匯率對實際操作和未來配置的影響。

在此同時,我也還在讀 4% 創始者 Bill Bengen 的新書 「A Richer Retirement: Supercharging the 4% Rule to Spend More and Enjoy More」,在 (二) 我會分享我對該書的心得和想法。

好,讓我們開始吧:


閱讀全文

不理性的決定(下)

不理性的決定(下)

跟我不一樣的是,指導教授,早早就開始看房子了。

在她的眼中,房子除了是傳統的安定感、安全感之外,也是一種投資。

她不能忍受房租像是投入水裡的石頭一樣,撲通一聲,再也沒有浮上水面。

買了自己的房子,就算房價折舊或是下跌到幾乎沒有價值,至少,還有一棟記載著自己名字的水泥建築物。

她常常說,「我們沒有自己的家」。我說,「我們不過是沒有自己的房子,我們仍然有自己的家」。

Direction (by PipperL)
指點一下方向吧。

閱讀全文

不理性的決定(上)

不理性的決定(上)

在我的觀念裡,身處這個高房價的時代、高房價的城市、高房價的地段,購買房子來自住個十幾二十年,是一件不怎麼理性的事。

就像股票一樣,房子也有個淨值。而就像大部份的股票一樣,現在這個地區的房價,在經過買賣之後,已經因為市場的供需心理,而使得買賣的價格,遠高於這棟房子其建材、土地、施工等應有的淨值。我總是好奇,有這麼多的投資客 (不管是職業還是業餘),這麼多的建商,投入了這個房地產市場,大家都說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大家都說房市向上,過去幾年如果買了房子現在早就賺了十幾二十趴、賺了上百萬。

偏偏在這個城市裡,傳說中的新貴已成舊貴,新進入就業市場的人們,同時受到分紅費用化和經濟成長趨緩的夾殺,當年「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已經不再,留下的是血汗和爆肝,負擔得起這房價的人應該不多。

如果就供需來看,這麼多供,需應該沒有那麼多,應該是供過於求,價格會下降才是?

我的理性,是這樣子想的。

Light (by PipperL)
黑暗中的房屋廣告看板

閱讀全文

有錢

有錢

有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有趣的,是「沒有錢」這件事,每個人的標準相差天高地遠。

但是由於慾望是無止盡的,所以如果在地上用粉筆畫一條白線,一邊是有錢,一邊是沒有錢,大多數人還是會乖乖站到「沒有錢」那一邊去。

管你是月薪 22K 的大學畢業生,

還是月收五萬的上班族,

還是辛苦數年,好不容易年收破百,卻發現還有老婆小孩要養、房貸車貸要付的中年白領。

Money making 2 (by PipperL)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