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三聚氰胺」連署

身為消費者,如果我們不趁機打破資訊壟斷,我們就只能永遠在地獄中瞎摸,懼怕自己成為下一項黑心食品、商品的受害者,為官僚無能、企業卸責付出健康與生命的代價。

這個由 Happy Mobs 所發起的《我不要三聚氰胺 Melamine Free: 我們需要健康而安全的食品 — 對企業界的呼籲與說明》連署,著眼的並不是「三聚氰胺」這一種不應該出現在食物中的物質,也不是要替中國的食品貼上「黑心的標籤」。我認為這個活動的目標,是與其等待政府/主管機關/法令被動的檢測,不如由想要表現「社會責任」、「企業責任」的食品業者開始做起。如果說企業回饋社會的方式可以是捐款成立基金會、或是舉辦音樂會、亦或者是種種樹,那麼在這連署中所提到的

  1. 表明拒用可疑原料
  2. 公開食安管理政策與流程
  3. 聯合要求政府決策透明化
  4. 支持公民監督食安運動
  5. 協助廣傳食安訴求

等五項訴求,在我眼中比成立基金會或是辦辦活動更能夠凸顯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更何況,這些動作對企業形象而言,尤其在現在這個時刻,有著非常正面的幫助。

以下是連署訴求的全文,要參加連署的話,就到活動網頁去吧。連署完記得到所留的 email 信箱去點選確認連結,你的連署才會生效。

閱讀全文

專家的決策是否該透明?

三聚氰胺「大舉襲台」的事件,從大陸黑心食品/進口政策,演變成下架 v.s. 上架爭議,再演變成 2.5ppm v.s. 不得檢出。現在已經導致林芳郁衛生署長下台金車食品產品下架,並波及大潤發量販店的麵包,以及必勝客(pizza hut) 的乳酪粉等等。

如果你身為一個民眾,你可能跟我一樣,對於所謂的「機台/科學極限」、「某毒物含量對人體危害程度」、「國家標準該訂在多少」等等資訊並不熟悉。那麼,就跟去看醫生該打什麼針該吃什麼藥一樣,「無知」的你我、跟廣大的社會大眾一樣,需要有人告訴我們答案/真相。那麼,你願意:

  1. 讓一個官員召開記者會,直接告訴你哪家能吃,哪家不能吃。
  2. 讓一群所謂的專家學者開會之後,把他們討論出來的安全標準告訴你。然後再 follow case 1,由官員召開記者會告訴你哪家能吃、哪家不能吃。
  3. 讓一群專家學者、外加政治人物、公民團體、相關NGO、民眾等參與會議,參與決策並討論出「安全標準」或是把關機制。然後一樣 follow case 1。

閱讀全文

偵測三聚氰胺的極限

想像一下,有兩台檢驗三聚氰胺的機器,姑且叫他機器 A 跟 機器 B 好了。

機器 A 的檢驗極限是 2.5 ppm,而機器B的檢驗極限是 0.1 ppm。所謂的檢驗極限,是指當濃度低於某個值時,機台的報告便會告知 「未檢出」。當然,未檢出是用人類的話來說,用機器或是報告上的字眼,會打上「三聚氰胺 : < OOO ppm」。這裡的 OOO,指的就是機台的極限。

所以如果三聚氰胺的含量是 0,那麼機器A 和機器B 的報告結果是「三聚氰胺 < 2.5 ppm」;如果三聚氰胺的含量是 10ppm,那麼機器A 和機器B 的報告結果是「三聚氰胺 : 10 ppm」

好玩的來了:如果三聚氰胺的含量是 1.5ppm,那麼機器A 和機器B的報告會是什麼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