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還是要吃螃蟹

我很喜歡吃海鮮,小時還住家裡的時候,海鮮是桌上的常客,魚啊蝦啊蛤啊蟹啊,總覺得理所當然。

蟹、醋、薑茶、三者齊備

離家之後,來到外食的世界,才知道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魚的話很常見、蝦的話去個熱炒店也可以點個一大盤,
至於螃蟹,還真不容易碰到。

小時候其實我完全不覺得吃蟹是一種很儀式性的事,主要是吃蟹的機會多的是,不論是回阿嬤家,還是大舅託人捎來的,一桶一桶的紅蟳,一大隻一大隻的蟹螫,還有吃起來很痛快的蟹黃 (和少量的蟹膏)….. 這造就了我兩個習慣:

1. 我小時只吃蟹螫和蟹黃、其次是身體,蟹腳則不吃。
2. 在長大之前我不知道沙公沙母大閘蟹是什麼,只認得紅蟳。

不過這種「福利」,在我離家之後,就漸漸地變少了。算一算,也只剩下這幾種場合,才有機會吃到螃蟹:

閱讀全文

[峇里島] 餐廳

對我而言,出國玩或是旅行,「吃」,一向是占了整個行程非常靈魂的一塊。所以我到了美國,就會想盡辦法去找到當地道地的牛排 (然後被份量和豪邁的口感嚇到);到了日本,就會想要去窩在小店裡吃著拉麵 (只差沒有站著吃)。而到了峇里,當然會想去吃當地的印尼食物。

不過,既然是參加旅行社的行程,即使已經是自由度較大的 mini tour,要「道地」,恐怕也沒有這麼簡單。

Bebek Bengil (by PipperL)
《Bebek Bengil 髒鴨餐》

閱讀全文

[過年] 年菜還是思鄉菜?

過年,總是合法有正當理由大吃大喝的時節。離鄉背井的我,雖然泡泡麵、煎煎蛋還過得去,不過說到記憶中的「家常菜」,還是得回到家鄉才嚐得到。

但有趣的是,某些「常客」往往會出現在家鄉的餐桌上。這些「常客」,並不是餐桌上的常客,而是當孩子回來時,才會出現在桌上。而這些常客,又通常分成幾個類型:

第一類,是認為孩子在外面吃不到的。孩子在外面工作打拚,三餐有便當而不是麵包就偷笑了。便當大多是油膩,兩三樣小菜搭配一樣主菜,也許是炸雞腿、也許是滷排骨。新鮮的海鮮、營養的魚類單價偏高,處理又麻煩,孩子在外頭一定沒什麼機會嚐到。

IMG_4149 (by PipperL)

所以,孩子回來時,每天必須要有魚或海鮮。新鮮的、好吃的、營養的魚或海鮮。也許是撒上些埔子清蒸、也許是散發誘人香味的糖醋、也許是單純卻美味的乾煎。一定要在孩子回來的這幾天,把他在外頭幾個月沒吃到的東西補回去。

閱讀全文

夏慕尼鐵板燒

「找不到讓自己感動的寫作題目時,就從已經乏味的食記開始吧!」

柴米油鹽醬醋茶,好久沒有在有氣氛的餐廳跟指導教授用餐約會了。週五,我從還沒打完的報告中抬起頭來,哎呀! 怎麼這麼晚了? 匆匆關上電腦,回家更衣,然後跟指導教授一起加入小週末的擁塞車潮,往竹北的夏慕尼前進。

凱薩琳牛排 (by PipperL)

閱讀全文

馬爾地夫 食物閃光篇

以一個從小餐桌上就少不了海鮮的傢伙而言,馬爾地夫的食物真是太對我的胃口了。有大量的餐點都是海鮮,炸的、煎的、煮的、生的,加上各式各樣的異國調味,餐餐對我而言都是新奇。

馬爾地夫的食物 (by PipperL)

除了我們眼中的異國美食之外,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則是看他們怎麼呈現他們眼中的「異國料理」。為了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你可以在餐桌上發現「中國料理」「日本料理」「韓國料理」等,我偶爾會拿幾道回來,不是為了思鄉,而是為了看看在他們的眼中,宮保雞丁到底是什麼樣子,春捲又是怎麼一個樣子。

回來翻照片,回想起我在那邊吃到的東西,讓我特別有印象的有: (請注意,圖多)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