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週記 43: 過年跑步 (旗津和輕軌成圓)

遊民週記 43: 過年跑步 (旗津和輕軌成圓)

雖然整個年假我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今年也沒有人興致勃勃地說「我們去哪裡走走玩玩好了」,但要說年節期間有沒有必做的事?還是有的。

那就是跑步。

幾年下來,家裡附近的跑步路線已經被我探索得差不多了。每年大概就是照習慣跑一輪,看看經過一年之後,沿路的風景有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去年10月山陀兒颱風後,我回來跑了鳳山溪中正預校後的路線,也到國中和小港森林公園附近去繞了一大圈。

手上跑步路線清單上還有一些還沒年度更新的部份,但今年真的懶,只好挑著跑。

最後挑了兩條路線跑:
一是 旗津 (2019 有分享過) ,這條路線我每年都至少會跑一次。今年看看設施整修狀況如何。
另一是 輕軌成圓 (2024 有分享過) ,這一次要看看去年11月東半圓整修後的人行道 ,是不是適合跑步?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42: 過年剪影

遊民週記 42: 過年剪影

今年的過年又是寒流又是暖陽,又是長袖又是短袖,又是晴天又是下雨,搞得作息和行程的變化多了。
過年期間其實是懶洋洋的,處於一個連今天是星期幾都不知道的狀態。
自然而然地失去了長篇大論的能力,決定想到什麼時就開電腦寫下些什麼,留下幾個snapshot就好。

 

閱讀全文

遊民週記 41: 過年返鄉

遊民週記 41: 過年返鄉

一如往年,過年返鄉就是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想辦法塞進汽車的後行李廂,看著有限的空間研究最密堆積法,剩下的小件行李再放在腳邊。

孩子們愈來愈習慣這種長途旅行的節奏,自己會找到安渡這段旅程的方式。或聊天、或聽音樂、或玩手機、或聽著豬探長podcast 分析誰是兇手,原因為何。少了上車後坐太久的吵鬧;少了休息站要下去換尿布餵奶的中斷;少了旅程中一定要安排某個遊玩的景點;整個行程的變數剩下塞不塞車,跟開車替換上洗手間這兩個因子,安排行程變得容易許多。趕時間的話,4個小時可以新竹到高雄,塞車或是想到就下去伸展腿腿看看服務區有什麼新花樣,也不超過6個小時。

但還是有點新的因子進來影響:老了開車比較容易累,希望有更多的科技輔助駕駛技術 (像是自動跟車、車道維持);視力變差了,所以黃昏或晚上要依賴眼鏡。前者要靠換車,以我開車的頻率而言,CP值不高,只好累了多休息;後者要靠配新的開車眼鏡。簡單來說都還不是無法克服的難題。

整體來說,要返鄉過年應該是比較輕鬆了,我想。

閱讀全文

2021 過年:三種相機的實驗

2021 過年:三種相機的實驗

經過去年使用iPhone作為相機主力的實驗,自己也慢慢發覺純粹使用iPhone的不足,每當撞到「哎呀手機還是不行」的那個時刻,心裡就還會響起「早知道就多帶一台相機出門」。

也因為2010年底把伴我多年的6D退役了,接手的R6搭配新入手的85F2有其特長之處,因此今年過年返鄉,又回到多機出動的狀態。

遲來的元宵燈籠

遲來的元宵燈籠

這兩天小幸福帶回了在學校的作品,紙摺的盒子糊上玻璃紙,裡頭放個小蠟燭,點著了放在地板上,小幸福靠著「營火」取暖玩皮影戲,小平安想靠近玩火卻一直被大人和姐姐喝止。燈關掉,一大兩小圍著營火不怎麼說話,這樣子才是美好的時刻。

[2Y2M] 過年行程之「接下來要去哪裡玩?」

[2Y2M] 過年行程之「接下來要去哪裡玩?」

跟去年過年趕場行程最大的不同,一是今年的年假特別長,二是小幸福變得更「好玩」了。不但非常配合大人的行程,上車睡覺下車玩耍,跟親戚朋友的互動也已經不是 Baby,而是 Kid 了。到處認識新朋友,玩在一起,聊天說笑,玩到最後一天還不想回來,嚷著要住在爺爺奶奶家。

秋天還是要吃螃蟹

秋天還是要吃螃蟹

我很喜歡吃海鮮,小時還住家裡的時候,海鮮是桌上的常客,魚啊蝦啊蛤啊蟹啊,總覺得理所當然。

蟹、醋、薑茶、三者齊備

離家之後,來到外食的世界,才知道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魚的話很常見、蝦的話去個熱炒店也可以點個一大盤,
至於螃蟹,還真不容易碰到。

小時候其實我完全不覺得吃蟹是一種很儀式性的事,主要是吃蟹的機會多的是,不論是回阿嬤家,還是大舅託人捎來的,一桶一桶的紅蟳,一大隻一大隻的蟹螫,還有吃起來很痛快的蟹黃 (和少量的蟹膏)….. 這造就了我兩個習慣:

1. 我小時只吃蟹螫和蟹黃、其次是身體,蟹腳則不吃。
2. 在長大之前我不知道沙公沙母大閘蟹是什麼,只認得紅蟳。

不過這種「福利」,在我離家之後,就漸漸地變少了。算一算,也只剩下這幾種場合,才有機會吃到螃蟹:

閱讀全文